MAR.
APR.
FOCUS
藝術現場的回訪(上)
02
國藝會自1996年成立以來,持續投入獎補助藝文的事業,已累積相當豐厚的補助成果資料,而歷年來通過嚴謹的評審機制獲得支持的這些計畫,其實也反映了在特定時空台灣藝文發展的特色與脈絡。為使更廣泛的藝文從業者與社會大眾也能夠共享這些文化資源,國藝會自2017年啟動「補助成果檔案庫」改版計畫,並於2018年11月以全新面貌重新上線(https://archive.ncafroc.org.tw/)。

本次改版特別強化了圖像與影音檔案的提供,期望在文字的表達之外,有更多較能提供相關臨場經驗的訊息,截至目前已完成2013至2017年間約3,600筆計畫的建置,並自今年起持續新增前一年度成果上線,同時回溯2002至2012年過往成果的完整建置。

值此之際,本期《國藝會線上誌》特別專訪主持此次改版工程的國藝會研究發展組總監杜麗琴,說明這項計畫的伊始及其中的經營策略。此外也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評人、策展人或研究者,一同來探索新版「補助成果檔案庫」,期望他們能從中發現雖然未曾實際經驗卻因相關檔案的閱覽即足以引起個人興趣的對象,並闡述這些計畫之所以能引發其興趣的原因,本專題以「藝術現場的回訪」為名將分上下兩期刊出。

本期專輯中藝評人陳寬育從一個視覺藝術書寫者的角度,思索在面對以往的紙本報告書與如今的網路資料庫間,有何體驗差異與美學轉換;黃祥昀則鎖定自己一向關注的「科技」、「身體」等關鍵字,為檔案庫中幾個不同的作品構築新的連結,揭示了一種線上策展的可能。戲曲評論人林立雄將檔案庫視為一個座標系,讓相關工作者得以指認出自己的位置並有所參照,不局限於自身的知識理解與視角;劇評人吳岳霖以「移動」為思考脈絡,運用檔案庫進行縱向的(創作發展)與橫向的(巡演軌跡)的探查;研究者羅倩則透過綜覽舞蹈類檔案,分析各補助類別的佔比及其所反映的環境實況,同時指出表演藝術檔案的保存與流通之要。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