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集合的力量:專訪國藝會研發組總監杜麗琴談「補助成果檔案庫」的緣起與策略
2019
04
30
文|李禹君
圖|李禹君攝影
藝術現場的回訪(上)
國藝會更新建置的「補助成果檔案庫」,除優化介面以利線上瀏覽,並透過主題規劃的方式重新檢閱、梳理與活化這些持續積累的檔案資料。本文專訪主持此次改版工程的國藝會研究發展組總監杜麗琴說明這項計畫的緣起,以及相關規劃的考量與經營策略。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國藝會)自1996年1月成立起,以提升藝文環境與水準為宗旨,持續辦理文化藝術獎補助,而在辦理補助的流程中,獲補助者必須提供計畫執行成果據以核銷,這些計畫成果的檔案,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反映了臺灣藝文生態發展的特色及脈絡,其實是很具參考性的材料,因此國藝會自2002年起即著手進行「藝文資源數位化」相關計畫,之後也提供補助成果線上瀏覽。1「2017年林曼麗董事長上任後,十分關注這項服務,希望我們能夠因應數位資訊環境的趨勢變化,讓國藝會累積多年的這些計畫成果,能夠更具效益地與公眾分享,同年內我們便啟動了大規模的改版計畫。」主持此次改版工程的研究發展組總監杜麗琴說明這項計畫的緣起。

杜麗琴指出,在此次的改版計畫的設定中,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的目標群眾有三層,核心內層是國藝會的獲補助者,第二層是同為創作者的同溫層,他們可能對同儕過去的計畫內容或執行過程有了解的興趣,而第三層則是期望在改版後能夠持續擴大的研究領域。因此,在實際執行上,除了建置對閱覽者友善的網站頁面,如實地呈現獲助補者所提供的計畫相關文字、圖像與影音資料外,檔案庫的編輯也會主動收集與計畫相關的資訊,諸如該計畫曾於不同時期獲得國藝會不同項目如創作、展演或國際交流的補助,或這些計畫在發表時所發生的相關報導或評論等,會分別以「相關成果」、「成果追蹤」與「延伸閱讀」等分類提供讀者閱覽。「對於讀者來說,除了可以透過這個網站了解計畫本身以外,也可以看到計畫產生的脈絡與發展的延續性。」除了網站內容的規劃外,如何藉由跨平台的連結,進一步擴散這些內容可能觸及的對象,也是這次改版關注的重點之一,例如運用YouTube影音頻道來傳播補助成果中的影音內容,「簡言之,如何能使這些成果產生最大的公共效益,是我們的首要考量。」此外,執行團隊也尋思還有哪些積極的作為可以讓這些檔案有更多被搜尋或進一步研究的機會,於此,第一階段的嘗試包括「藝點報報」與「專題資料庫」兩個單元的設計。

短打與長打經營策略

杜麗琴表示,由於整個檔案庫的資料量十分龐大,所以執行團隊試圖以月為單位推出「藝點報報」單元,在檔案庫中發掘並設計出一些足以引發讀者閱讀興趣的小主題,藉此推送與之相關的不同計畫成果,「這個策略我們稱之為短打」。以四月間發表的〈21世紀,莎士比亞在台灣〉為例,即是在編輯的過程中發現在2013年至2017年間,國藝會補助了多項與莎士比亞原著有關的計畫,在創作類型上涵蓋了京劇、現代戲劇、音樂劇、作曲等,其中也包含了台日跨國製作、在中國舞台上搬演或遠赴莎士比亞的原鄉英國演出。透過主題式的規劃,將這些原本各自獨立的計畫成果相互串聯、集結,製造亮點,攫取使用者的目光。

「長打」式的操作,則是針對補助檔案庫中的「專題資料庫」。全站以補助成果「檔案庫」(Archive)為名,而不是「資料庫」(Database),是因為現階段的做法,比較是補助成果檔案的集合,把一個計畫之下的資料編整在一起,期待這些檔案未來可以更好地被搜尋和研究;而檔案庫中的專題「資料庫」,則超越了檔案集合的層次,做了更多的詮釋資料欄位,讓資料可以集合式的、更容易且更精確地被找到。此外亦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針對該資料庫的主題撰寫研究專文。

「國人作曲專題」資料庫為例,杜麗琴提及源頭是「2016年國藝會二十周年時舉辦了大型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針對國藝會檔案庫做了一些檢討,其中,潘皇龍老師針對音樂圈生態提到,台灣當代作曲家的作品在呈現之後,就很難再被找到。」這刺激了杜麗琴開始從內部思考,就國藝會的角色可以做些什麼來解決這個問題。由此,業務大幅度地擴展了,在建置作曲專題資料庫時,工作小組積極與作曲家和相關單位聯繫,徵集作曲家個人簡介、作品資料、樂譜節錄與聲(影)音檔案等,並將曲目依編制、配器、創作年代等詳細分類。最終共匯集了125位作曲家、四千多首曲目,並持續擴充,「讓台灣創作的曲目,變成真的可用。」

正在建置中的「國際交流專題」資料庫,則是憑藉國藝會獎助組辦理各類國際交流補助的多年經驗,彙整觀察到的趨勢,並進行實質訪談,將內容分享予公眾,達到更進一步的資源流通。

這類長打式的專題資料庫,預計以一年新增三個的節奏繼續建置;已上線的資料庫亦持續更新,隨著時間推移累積更多資料,保持其活性。國藝會以問候的方式,在每年舊曆年或節慶時分跟藝術家們打聲招呼,除了維持既有關係,也提醒專題資料庫收錄的獲補助者持續提供更新資料。

每月推出的「藝點報報」單元,在檔案庫中發掘足以引發讀者閱讀興趣的小主題,藉此推送與之相關的不同計畫成果。圖為四月間發表的〈21世紀,莎士比亞在台灣〉。

使用者回饋與未來展望

由於整個檔案庫的基礎,是獲補助者以核銷為目的所提供的成果資料,一開始並不是為了公開呈現所準備,2譬如摻雜了執行過程的檢討等,未必適合全部對外露出,此外亦有描述深淺的差異,有些寫得豐富,有些則言簡意賅,所以在檔案上線時,承辦人員會主動請獲補助者檢視網頁,若有覺得不適當之處可再做調整。截至目前沒有遇到需要大幅修改的情況,得到的回饋,比較多的是更正原始資料裡不甚精確的地方;另外也有當初僅為階段性的計畫,後來有了新的產出,希望可以一併置入成果檔案中。杜麗琴樂見這樣的需求,「所以我們就設定了成果追蹤的欄位,只要藝術家願意的話,我們會幫助藝術家一併露出,呈現更多後續發展的記錄或回應。

關於檔案庫的未來計畫,「有學者認為要公開更多的資料,譬如形成計畫的過程也是他們想了解的部分,但獲補助者希望被呈現的是什麼?計畫的形成過程未必是他們想要公共化的部分,因而我們必須從各種聲音裡去檢討所要拿捏的那條線。對我們來講,這個計畫網頁最重要的還是這些當事者。」同時,國藝會作為一個中介組織,也必須關照補助流程被公開呈現的面向,以確保嚴謹的獎助機制能持續支持文化藝術事業。希望透過補助成果資料的集中和梳理,發揮檔案庫所具備的強烈公共性,產生集合的力量,讓台灣藝文環境中的工作者們,能借過往之鏡找到方向,推動創作能量不斷延展,並進一步營造有利於全民的文化藝術生態。

國藝會研究發展組之「補助成果檔案庫」執行成員。後排左一為主持此次改版工程的杜麗琴總監。

註1|公開的資料是根據補助基準,獲補助者同意因公共性之故,可以對外公開的資訊。獲補助者於結案請款後,自核銷的檔案中選取協議可以對外公開的項目。

註2|雖說在補助基準上有載明將會公開的檔案項目,但許多獲補助者在結案過程中所提供的資料,多半是為了達到核銷目的而書寫,在撰寫結案報告的過程中,並未意識到這些資料最終會對外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