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國藝會的藝教於樂專案以「激發創作力」為主軸,再配合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框架,讓藝文團隊的資源可以進入校園,進行多元的教學刺激。團隊自己本身設計的教案再加上校方教師的支持與配合,已經讓許多藝術的種子播下,也逐漸在國內各地散播開來,讓藝術教育能夠再往新的道路往前行。
鐵支路邊創作體在去年有幸獲選參與這個計畫,在歷經些許波折後,終能排除萬難,順利展開計劃。劇團是以「口述歷史」的基本概念出發,利用「說故事劇場」的方式,希望能讓小朋友搬演出自己土地的歷史。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劇團也開始著手前置計畫。從選定學校以及親身去做田野調查,還有開了不下數十次的會議,就是希望能讓「歷史」這部份的元素不至於失真。最後,終於確定「崇學國小——舊台南市的演變」;「德高國小——在地社區的故事」這兩個主題。
初探
確定國小與主題之後,緊接著就是進行駐校的課程。崇學國小位在台南市的文教區內,一個年級有12至14個班,算是一所大學校;相對地德高國小的地理位置算是在舊台南市的郊區,一個年級也只有3、4個班級,以規模來說是較崇學國小小很多。以學生來說,崇學國小的學生是五年級;德高國小則是四年級的小朋友。雖然差了一個年級,不過其實兩校的小朋友反應都非常靈敏,也不會因為有年紀上的差距,而在「創造力」表現上有明顯差距。兩校的小朋友對於劇團進駐校園教學接受度也很高,非常喜歡我們的教學方式,每星期一次的表演課都是他們當週最期待的課程。
劇團的課程開始之前,其實兩校的小朋友都沒有接觸過正式的表演藝術的課程。因此,就劇團的角度來說,思考該如何給孩子們一套深入淺出的課程便是一大挑戰。經過討論後,還是決定由最基礎的表演課程出發:暖身、遊戲、口語表達、肢體開發、默契訓練、團隊合作以及基礎表演。每週上課,學生都很期待今天老師又帶來些什麼有趣的課程讓他們發揮,而每次短短兩個小時的課程,都能讓學生們以最輕鬆的態度展現出最具有創意的一面,每週都能感受到學生比上週更能融入於戲劇的樂趣中。
在上學期課程要結束的最後四節課,其實也是劇團驗收這一學期裡學生吸收了多少,又能發揮多少的時候。因此劇團選擇了一個簡單的小故事《哈維爾的吹笛人》讓學生們做呈現。首先,教師先將故事分成五個小段,再讓學生分組討論出五小段當中的重點各是什麼?最後再用靜像畫面的方式,讓學生們把各自組別討論出來的重點畫面呈現出來。雖然是既有的故事,但是,我們仍然重視學生們個別的想法,所以在故事的結尾又另起新頁。劇團教師拋出了一個問題詢問學生:「假如你們是小鎮的居民,你們該如何與吹笛手談判或做些什麼補救措施來救回小孩?」這部份的問題,各自的組別都有不同的想法,而大部分的學生也都能侃侃而談,提出不一樣的解決方式,甚至,還有以別人的意見為基礎提出更佳的解決辦法。上學期的課程就在小朋友們化身成聰明伶俐的哈維爾小鎮居民中結束了。
排練
在上學期結束要放寒假前,劇團也因應下學期的成果發表,派了一份寒假學習單讓學生自己收集演出的資料。崇學國小的是有關於五條港與水仙宮的學習單、德高國小則是學校附近廟宇的田野調查。
下學期一開始就急著與時間賽跑,畢竟,要在數週內將小朋友一年來的學習成果展現出來,不啻是一大挑戰。雖然時間急迫,仍要按部就班地做,否則成果展也只是變相的才藝競賽大拜拜。而且為了讓學生更有參與感,劇團決定應由學生的想法為主,教師意見為輔,讓學生來主導自己的成果發表,學生也更能夠激發出更多的想法與責任感。從劇本的編寫、決定故事組別、小組的身體想像與排練、道具製作、服裝製作到最後的出場順序,皆由小朋友與劇團教師共同討論出來。
誠如上述,兩校在文本題目的是完全不相同的類別。崇學國小著重在整個舊台南市的發展演變上,因此,劇團教師根據學習單的題目,給了一個較自由的範圍,將表演的組別分成台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大部分,剩下的內容都交由學生們自己發揮。而學生寒假中所探查五條港的史料,發揮了極大的用處,學生們也藉由自己的想像力為五條港當時的歷史編了一小段故事放入表演當中。而自己對台南的期許則是對台南未來最好的想像。
另一邊的德高國小,則是請小朋友回去採訪自己家族的長者,祖父母或外公外婆,或是其他長輩。請長輩們述說當地社區在以前的樣貌,而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又是如何?德高小朋友將之匯整後,也編出了《上學記》和《玄天上帝》的兩個劇本。
文本發展完整後,接著就是緊鑼密鼓地排練。排練的過程當中劇團教師都會適時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們回想起上學期的一些肢體開發的活動,進而將這些表演的能量放進這次的演出當中。排練過程中,畢竟還是會有一些害羞的小朋友,遇到這些情況,劇團教師也是以多「鼓勵」的方式來誘導他們,讓他們能夠突破自己的心結,讓自己的狀態看起來更完美。
成果
發表的那一天,兩校的小朋友是既緊張卻又非常期待。可喜的是小朋友都能夠完美地將練習的成果展現出來。讓這一年「創造力」的種子結出了令人喜悅的果實,也不枉小朋友這一年來如此用心地投入在這個計畫中。我相信,發表完之後,他們心中的收穫將會是滿滿的。
回饋與反思
國藝會所規劃的「藝教於樂——激發創造力」,透過校外的藝文團隊進駐校園,再與校內的資源整合,發揮了一加一的效用,對於國小的藝術教育確實是有顯著的助益。在經過一年的計畫執行後,有一些經驗想要分享給國藝會和想要繼續紮根國小藝術教育的團隊參考。
計畫時間延長的可能性:
目前計劃時間是一年,分成上下兩學期。但是計畫執行者通常都是校外的藝文團隊,也因為是校外師資,團隊與學生首要任務就是培養默契,這時間可能要花上一個學期,才能掌握彼此的狀況。當團隊與學生才剛培養好默契,緊接著又將面臨成果發表的壓力。因此,計畫的時間延長至兩年,也許會讓團隊能有更充裕的時間與學生培養好默契,激發更精采的火花。
熟悉創造力教學:
專案的名稱是「激發創造力」,顧名思義就是要能夠刺激孩子的想像,讓學生的創意可以被看見,進而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上。由此可知,團隊的計畫執行者就必須要非常清楚了解何謂「創造力教學」?要能夠知道「創造力教學」的目標在哪?又該以何種方式來執行?這次的計畫,敝團也是因為對「創造力教學」掌握的不夠透澈,而被評審委員指出了一些缺失。也感謝評審委員的指正,讓敝團在下學期有了比較明確的方向,進而順利完成計畫。也希望能夠用自身的經驗提醒未來想要參與本計畫的團隊。
校內老師是助力還是阻力:
進入校園,選擇了班級,必定會與該班導師有交流。團隊可在計畫執行前,先與該班導師溝通未來一年的計畫目標以及執行方向,讓導師充分理解後,導師有時候也能夠彌補團隊較為不足之處。若是導師不清楚自己該在計畫中扮演哪種角色時,反而會影響到團隊執行計畫的進度,所以,團隊在計畫前與該班導師溝通是絕對必要的功課。
與孩子一同成長:
人常說:「教學相長」,尤其是現在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孩子有時懂得比你我還多。千萬不要忽視了孩子的經驗與意見,他們能夠無顧忌的天馬行空,很可能就是創意的最佳靈感。身為團隊的教師更應該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做一個得力助手,在他們陷入膠著的時候,適時拉他們一把,讓師生都能彼此平等的交換意見,如此才可以碰撞出更美的火花。
藝術教育中的創造力教學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何能在這片大海找到寶藏,有勞更多的藝術團隊加入,並共享經驗。讓藝術能夠真正的落實在彼此的生活之中,而不再是束之高閣的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