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擔任過國藝會第三屆(2009-12)與第四屆(2012-15)「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補助計畫的評審。首先印象很深刻的,是贊助的企業代表也會來參加我們開會,聽我們在那邊對藝術高談闊論或是針對作品開創性做爭辯,但幾次開會下來發現,他們都選擇默默在一旁聽我們說,即使主席要他們發言時,也是很謙虛地表示對藝術不懂,不便發言。
現在想一想,真是苦了這些基金會或企業的董事們,要出錢還不能給意見,而且開會時間又長。但這正是卓越計畫專案最令人稱許的地方,首先是有了讓評選過程有「一臂之遙」(arm’s length) 的獨立性,也就是不要讓藝術的評斷,被權力的大小左右。根據對現代藝術史的經驗,大家多少都有點警覺,很多留名後世的作品,當時都充滿爭議或不被理解,只有少數人擁護。如果卓越計畫是想支持這樣的作品產生,就不能夠只是從眼前效益來檢討,而是讓專業的評審透過激烈的辯論,考慮所有狀況後,才能下最後決定。
當評審的難處在於,這是個很小的圈子,大部份的投案者我們可能都認識,或者是朋友。可是這時候,你就必須放下私人情感,真正從較大的角度來思考這些計畫,並且能放下個人立場,傾聽其他評審的聲音 (這其實很難做到,但評審應該儘量這樣自我要求或提醒自己)。舉例來講,第三屆有一個很特別的計畫,是RS傳唱者音樂劇團《米靈岸音樂劇場》。正因為是較少見的原住民計畫,所以大家都對這個案子給予很多關注。
別的評審是怎麼說的,我已記不得了。但我一開始對這個案子是很嚴厲。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對企劃中一些過於大膽的宣稱有懷疑,包括對演出空間的規劃,還有打入愛丁堡藝術節與亞維儂藝術節等。所以在第一次面談的過程中,我的砲火是很猛烈。你不能怪評審為什麼這麼兇,大家都看過《超級星光大道》,就要知道,我們是被請來問問題的,不論這個評審內心多麼喜歡你,當在評審會議上公開面對面時,評審的任務就是挑戰你,看你是否能經得起考驗。
後來內部討論很紛雜,但最後我提出一個思考,那就是投資的觀念,也就是我們並不能取代歷史的最終裁判。如果我們的任務是根據所有當下線索去做最公平的評斷,我們也必須謙虛的說,我們不可能100% 正確,所以入選名額與金額比例若不大的話,或許我們應該給某些很爭議的案子有入選的機會。這樣的話,不論這個案子最後成功或失敗,損失也較小,也比較能對得起贊助這個計劃的企業們。也就是因為這個思考,原本我抱持很多質疑的《米靈岸音樂劇場》就進入了複審,最後也獲得了卓越專案的補助。
觀察這四屆的入選名單,可以發現一個趨勢,就是補助精神從資源到挹注到積極扶植的轉變。從第一屆 (2003-2006)的15個計畫,到第二屆 (2006-2009)的6個專案,到第三屆的4個計畫,經費本身沒有特別減少 (第一屆的1500萬,第二與三屆都是1200萬)。這意味著,補助團隊數的遞減是為了能讓作品有更多資源的支持,能更真正完成有突破性的作品,而不是人人有獎,但獎金都一樣少。
從第四屆增設不以創作為主的「三年計畫」補助,可以看出,國藝會在規畫這個機制時,是一直在思索如何讓民間企業的贊助,能更有效的發揮作用。台灣的表演藝術現況,向來是僧多粥少的情形,團隊必須很努力不斷去找演出機會,否則就沒有收入。但也因為如此,大多數的表演藝術團隊,都沒有辦法好好休身養息,去改變自己組織的體質,最後能進階成為更卓越的創作團體。
這也就是說,不是一次拿到很多經費,團隊就有辦法馬上變成卓越的──要跳得越高,起跑的準備距離就要越長。曾任甘迺迪藝術中心CEO的藝術管理大師麥可凱撒 (Michael Kaiser),在他的新作《循環:管理藝術組織的務實之道》(The Cycle: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Managing Arts Organizations) 中,就特別強調轉型計畫的觀念,建議任何追求卓越的團隊,都應該要有五年轉型計畫,也就是去做一個難度較高的節目,而在準備這個節目的過程,能讓整個團隊的能力與形象都有提升的作用。
入選第四屆卓越補助計畫的創作社《西夏旅館》,後來也在2014臺北藝術節首演,是在松山菸廠的多功能展演廳呈現,分成陰本與陽本的兩天盛大規模演出,但若沒有來自這股民間企業的大力支持,就不可能實現這個夢想。最後這個作品還受邀參加 2015新加坡國際藝術節的演出,說明了,唯有讓團隊沒有後顧之憂,他們才有力氣用力往前衝。
碧娜包許七○年代初在烏帕塔市 (Wuppertal) 展開事業時,觀眾根本不喜歡她的作品,有時偌大劇院只坐了50個人,當時烏帕塔市的文化局長雷維爾曼 (Klaus Revermann) 也很討厭碧娜。幸好劇院總監魏斯頓禾佛 (Arno Wüstenhöfer) 非常支持她。碧娜就這樣被劇院總監庇護了五或六年,沒有任何作品取得重大成功。等於是她連續失敗了五年以上,然後才成為碧娜包許。
卓越計畫每一階段都是三年為一期,四屆下來也有十二年了,人生能有多少個十二年呢?可是這些企業卻願意默默庇護表演藝術界,去追求更好的藝術品質,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如同他們在評審會議上,也總是默默無言,讓評審去大膽做出最好的判斷一樣,我所參與兩屆卓越計畫的評審過程,證明了真正的卓越需要長期支持,全然給予。如今,第五屆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即將展開,相信會給表演藝術界帶來新的轉型經驗,最後產生我們自己的碧娜包許。
延伸閱讀
「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補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