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表演藝術團體的營運一向都是個苦差事。
追根究底,團隊營運的困難大體不脫產業大環境體質不良,演出活動票房收入不足以支撐團隊,尚需仰賴官方單位的資金補助;當代各種娛樂產業媒體百花齊放,戲劇、舞蹈或音樂會形式相對「原始」,競爭者眾而觀眾難尋;中型演出空間不足,作品排練及演出檔期難求,直接導致能見度普遍不足等種種因素。也正因為藝術工作者們在創作以及滿足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上就已經煞費苦心,以致於難將作品帶出海外。讓世界瞧瞧臺灣所謂的「軟實力」,對於大多數的中小型團隊而言幾乎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2014 年在國藝會的支持下,表演藝術聯盟進行了「臺灣表演藝術海外演出現況調查研究」,將臺灣表演團隊海外發展的困境主要歸結為:「團隊規模小,缺國際人才」、「缺乏為國外市場製作的節目」、「缺乏行銷國際準備」、「欠缺面對國際的窗口」這四點。
前兩點所反映出來的便是,即使表演藝術團體在創作層面上有能力製作出具備所謂「臺灣特色」,能夠受到臺灣觀眾喜愛跟歡迎的優質作品,團隊本身也依舊缺乏資源跟心力思考推向海外市場的可能性,這也就必然導致第三點「缺乏行銷國際準備」的狀況。既然走向海外這一選項完全不存在表演藝術團隊營運的思考邏輯當中,團隊在選擇或是培養自己專屬的藝術行政人才之際,自然也就不會花費心思「打開國際眼界」了。
反言之,有能力處理國際演出的藝術行政人才,因為在中小型的團體當中缺乏可以一展身手的舞台,多半也就只得選擇任職於大型團隊跟場館,亦或是散落於民間的各種藝術經紀、公關公司。這樣的現象所帶來的影響便是,即使上述的各中小型團隊有機會獲得文化部扶持,前往歐陸藝穗節演出,拓展視野及人脈,但在缺乏得以長期且穩定經營國際市場的人才狀況下,往往也只落於一次性的觀光旅遊行程,後續無以為繼。此即第四點「欠缺面對國際窗口」背後的辛酸。
回顧過往,即使有團隊因參與歐陸藝穗節而逐步自力培養國際人脈,甚至從創作轉型走向藝術經紀,如歡喜國際文化事業的前身即為歡喜扮戲團,但這畢竟只是特例。表演藝術團隊的國際推廣跟交流工作之所以得以進行,多半還是得透過官方補助方能成行。近十年來,臺灣曾經辦理過七次的「Peforming Arts Showcase」(註:即「表演藝術作品精華匯演」,簡而言之便是特屬於表演藝術界的「博覽會」,供國際製作人、藝術節的節目策劃者方便前來挑選節目的一種作法),雖然這個國際推廣的活動並非連年舉辦,但從 2010 年開始連續四年舉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接著到移師高雄 2014 年的「衛武營玩藝節」當中,皆規劃有「Showcase」活動,以此開啟國際表演藝術人才的直接對話。
在這些國際交流活動的背後皆可見表演藝術聯盟的身影,因此為了讓這與國際接軌的機會成為常態,由國藝會辦理,表盟執行的「表演藝術國際交流平台」便應運而生。平台的工作目標,便是在延續經驗的同時維持長期穩定的運作,並逐步解決結構性問題,不單只是著眼解決於表演藝術團隊「當下」的海外演出需求而已。
平台的主要目標為:「搭橋」,架設網站,整理過去表盟辦理國際連結活動累積的資料及資訊,供有意往海外發展的團隊得以攝取前人經驗,今昔參照;「培力」,藉由辦理講座、工作坊、現地駐村等活動,促使團隊檢視自己的優缺及海外策略,協助優秀人才自力走上國際舞台;「提升」,舉辦亞洲製作人工作營,尋訪不同世代的優良藝術行政人才,著重製作人的培育。
引述表盟廖舒寧經理的說法:「(藝術)製作人能力的積累,需透過培力、練習、視野這三個層級的建構,過往常見的培育計畫多屬於「培力」作為,平台計畫本身則著重於「練習」,給予創作實作機會,從「做」中達到「能力」的累積,亦同步印證從知識到操作的過程是否符合現實狀況。此外,在人才實力的建置需求中,提升推廣國際視野觀點,激化表演藝術行政能力的多元發展,推動從藝術行政到製作人成長實踐,會是特別注重的方向。」
2015 年間,平台已完成多項工作成果。透過國際劇場駐地媒合計畫,送出 5 人前往海外駐村學習,分別是林人中(獨立策展人)、張玉玲(自由工作者)、楊紋昌(沙丁龐克劇團)、張雯娟(自由工作者)、王永宏(牯嶺街小劇場)。與商業發展研究院合作,執行文創產業中介經紀人培育計畫。 11 月底與韓國、日本、澳洲的表演藝術民間組織橫向串連,舉辦第二屆「 Asian Producers’ Platform 亞洲製作人平台」工作營,期許藉此開展亞洲各國的表演藝術產業網絡。除此之外,舉辦多場工作坊及論壇活動,以藝術沙龍的形式邀集不同國家的藝術人才來對話交流,成果豐碩。
團隊觀察到未來表演藝術的趨勢,跨國的「合作」將會變得漸趨重要,藝術創作國籍也越發模糊,交流的形式不單只是跨國的藝術工作者橫向置入作品當中的「合作」,而是從團隊的接觸開始,逐步舉辦工作坊、徵選在地人才、共同發展、而後完成作品,透過跨文化、甚至於跨疆界的合作模式,藝術家得以擴展自己的視野、豐富己身,完成更多元、更難以定位國籍的作品。有鑒於此,未來國際表演藝術交流平台將依循去年所打下的基礎,在培養藝術製作人才之餘,亦更進一步向前推進,從「個人」推向「團體」,定期舉辦「Showcase」,更有效協助臺灣表演團隊邁向國際。若團隊們在營運的困境之下,僅能成為一顆又一顆「曖曖內含光」的石頭,國際表演藝術交流平台就像是投石車一般,將這些石頭逐一扔向世界各地,歷練、提升、爾後發出萬丈光芒。
延伸閱讀
「旅人藝見」系列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