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國藝會編輯組 執行編輯/董柏廷、李禹君
臺灣在經歷過長時間的戒嚴後,當前重要的課題是規劃開朗的新局,在求轉型正義時分,基於真理的存在,並實踐運用,國藝會通過新增政策複方配套奬助方案,稱為「臺灣書寫」,落實記錄真實之目的。2019年第一期國藝會線上誌,以臺灣書寫專案為主題,透過三場臺灣書寫講座側記與國際書展青春代言活動,討論正義公理、觀看歷史方式、追尋新的真理與價值為核心,開啟讀者對歷史的關懷。
講座第一場,高俊宏分享走進台灣山郊,以廢墟作為創作場域,再現廢墟空間歷史。他在三峽海山煤礦、關渡軍事廢墟等地,將昔日歷史照片以炭筆畫在牆壁上,召喚曾經存在廢墟中的勞動者故事。而顧玉玲,長年投入勞運,與勞動者一起生活、工作、抗爭,近年特別關注關廠工人與跨國移工議題。她以「我在場」的書寫記錄,把不同的勞動現場帶到讀者眼前,讓勞動者在其作品發聲。
講座第二場,以黃秀華的童年經歷為起點,其回到1959年,一夕醒來,父母(黃學文、楊薰春)和家中經營的「武漢大旅社」員工都被調查局帶走。她回憶,「大人都不見了,只剩下我們六兄弟姊妹。」1969 年,時值高中三年級的呂建興(呂昱),遭羅織「意圖顛覆政府」罪名而入獄,在與世隔絕的黑牢,度過十五年青春歲月。
講座第三場,邀請以海洋民族自居的夏曼‧藍波安,甫獲日本鉄犬異托邦文學獎肯定,獲稱「異托邦文學作家」。他的書寫,是以達悟語思索,翻成漢語創作。他說,「我的精神、我的肉體、我的知識是海洋養育的,所以我的華語文學創作,稱之為『海洋殖民島嶼文學』」;而黃同弘原本是寫詩的黃湯姆,2004年夏天,遇見西方文物市場搜羅的太平洋戰爭台灣影像,從攝影作品明瞭戰爭轟炸之劇烈、驚訝莫名。
書寫的反饋,便是讀者的閱讀。因此,延續尋找下一代的文學讀者,國際書展期間,邀請建國中學、北一女中、師大附中苗栗高中、彰化高中、萬芳高中的師生,分享青春一代如何從小說閱讀中,獲得重新觀看臺灣的方式。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