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FOCUS
常景的詩篇
09
主編/許祐綸 執行編輯/張舒涵 

關於人與地的故事,總有許多樣貌。而我們視為尋常的人事與景物背後,也無不層層堆疊著複雜的刻度。

本期線上誌專題「常景的詩篇」,報導四位創作者如何以不同各種形式捕捉風景、紀錄聲音、書寫地誌,或者描繪與地方共生共存的人。兩位視覺藝術家的靜態攝影及動態錄像,是創作者對人與地的顯像;而非文學類的創作者,則以滿溢的情感與厚實描繪,投入個人之於自然、他者之於土地的故事書寫。

劉玗的個展作品《停泊在車站的愚人船》以駐足於台北車站的街友為採集對像,近觀被現代社會體制所界定與排除的族群──在車站這個人來人往的公共空間與交通節點,街友們停泊棲居,建構存於現實與想像之間的神遊境地,也隱隱探問著文明的意義。 著迷於廢墟的藝術家劉芸怡,則不斷在一幢幢廢棄建物間遊走攝像,從中探尋不可見的時空──從東德冷戰建物到金門廢棄洋樓,她試圖捕捉不同場景間通同的歷史與命運,也從已然消逝的建物中,找尋人類曾經賦予的靈魂。

影像之外,文字創作者則以另一種細緻描摹,書寫人與環境的關係。 范欽慧在十七年野地錄音的經驗後,寫下心路歷程,記述自身如何透過聲景的捕捉,以聆聽「看見」與世界的深度相連。 胡慕情的報導文學著作《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則近身書寫苗栗後龍灣寶農民的土地抗爭事件,在層層追問中,厚實而深刻的鋪陳台灣百年農地發展史,描繪農村、土地與人的關係流轉。

街友。農民。城市。村落。廢墟。泥土。野地。……尋常的日日裡排鋪著未見的詩,創作者悉心拆閱、拾撿、爬梳、記錄,將它們化成動人篇卷。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