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華江2.0:華江高中讀《離蝶最近的遠方》
2025
02
27
文|華江高中師生
青春讀力運動(上)
讀了《離蝶最近的遠方》才發現,原來蝴蝶不只是蝴蝶,牠們的存在,能讓我們去思考時間、記憶,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經歷……

指導教師:石惠美老師
參與學生:簡禾雯、江憫恩、葉芷瑄、鍾昀澔
閱讀文本:張日郡《離蝶最近的遠方》


緣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顏色好,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滄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這是唐代詩人劉希夷的作品,也是當初一眼就選定以張日郡老師《離蝶最近的遠方》一書,作為「一頁華江2.0」課程共讀書的初衷,雖然歲歲年年學生不同,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文字,記錄一頁又一頁,共同織就的華城春秋。那是桃李花下的一陣落花風,或是桂花樹下的一陣桂花雨,也是擦肩回眸時,若有似無的一縷浮動暗香,久久不散。每當春來蝶起舞,陌上花又開,心底就會輕輕響起,君,可緩緩歸矣。

推廣活動的契機,始於113年國藝會「文學青年培養皿」課程徵選活動,鼓勵教師透過課堂設計,引導學生們以國藝會補助的優秀出版書籍,體驗豐富的閱讀多樣性,同時在作家進入班級的緊密互動中,看見課本教室之外,文學大樹的高度。引領學生透過閱讀,找尋自己,願以青春指路,點亮閱讀,期許自己化為文學起飛的翼下之風,溫柔而堅定。

華江高中國文科教師 石惠美
乙巳年正月十五日

「一頁華江2.0」豐富多元的課程。

每一次飛舞,都是一次流星般的奇蹟
文|簡禾雯

如你,在晴朗的林道之上
已將今晚的星空
鑲嵌進自己的身體
流星刺下不可逆的方向
從此降生一個星座


——〈當星座——兼記流星蛺蝶〉

第一次讀到這段話時,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陽光灑落在林道上的碎光,一隻流星蛺蝶輕盈地飛過,翅膀的紫藍色光澤在空氣中閃耀,彷彿真的將夜空鑲嵌在自己的身體上。這段文字讓人感受到自然的美麗與生命的震撼。

流星蛺蝶在這段詩中,不僅僅是一隻昆蟲,更像是一個象徵。它的翅膀如星光般璀璨,那紫色的影子讓人聯想到深邃的宇宙,而它飛舞的樣子,則像是一道劃破天空的流星。流星在夜空中閃過,留下短暫卻耀眼的軌跡,就像這段詩裡所說的「刺下不可逆的方向」。每一隻蝶的飛行,似乎都是注定的,但也因此顯得獨特而珍貴。

讀到這裡,我不禁想:如果沒有這本書,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原來流星蛺蝶可以被描寫得這麼動人。牠不再只是林間的昆蟲,而是一個充滿星空意象的生 命。牠的美,不僅在於外表的光澤,更在於牠讓我們重新去感受自然的細膩。

「從此降生一個星座」。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在寫蝴蝶,而更像是在說人。我們每個人也像是某個星座的一部分,不管是平凡還是耀眼,我們的存在都在這片廣闊的宇宙中留下了印記。就像流星蛺蝶那樣,即使生命短暫,仍然可以閃耀出自己的光芒。

張日郡老師的《離蝶最近的遠方》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讓我重新去認識自然與生命的聯繫。這段描寫流星蛺蝶的文字,不僅讓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也讓人思考自身與自然的關係。我們是否也曾像流星蛺蝶一樣,追尋著某個「不可逆的方向」,並在這個過程中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這本書告訴我,最平凡的生命也可以擁有最不平凡的故事。每一隻流星蛺蝶的翅膀,都是一片星空,每一次翩翩飛舞,都是一次流星般的奇蹟。

同學們以多樣化的方式轉化、延伸由詩中獲得的領會。

在詩裡破蛹而出,化蝶振翅
文|江憫恩

一餐飯的時間,我以步伐
咀嚼林道。離開時,我的肺葉
還留著你的樣子


——〈蝶的三行〉之8

《離蝶最近的遠方》一書,為張日郡老師的作品,透過追尋蝴蝶的蹤跡,結合理性的生態觀察與感性的文學書寫,以詩歌和攝影記錄對自然的深刻體驗。該書不僅是對蝴蝶的觀察,更是結合了蝴蝶與島嶼、歷史、人生、家族以及自身愛情的實驗。每首詩充滿多元的深度隱喻和深刻的人生命題。

我並不喜歡爬山,總因氣喘吁吁的呼吸且疲累的步伐,忽略身邊的風景與生物之美。但是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自然的意義。透過詩人的文字,我無需踏入山林,就能感受到大地與自然的奧妙。書中詩歌細膩地捕捉了蝴蝶的短暫與絢爛,不僅展現了生態觀察的理性視角,也融入了豐富的情感,使每首詩都帶有生命的重量。此外,平常不習慣讀新詩的我,這本書卻讓我產生濃厚興趣。詩人不僅關注蝴蝶的脆弱與自由,更進一步思索文明與生態的關係,讓人反思我們與環境的距離。書中並加上了攝影的部分,補充了體會詩意的樂趣,以影像記錄蝴蝶的脆弱與自由,增添了視覺上的感動,使詩人感受到的美,更加具象化。閱讀此書,我深刻體會到詩歌可以不僅是抒情的,更是具有觀察力與批判性的。詩人在追尋蝴蝶的過程中,也是在尋找自身與世界的連結,而這份探索讓人深思生命的意義和愛情價值,讓人在詩意中重新感受世界的細微之美。強烈建議如果您對自然、生態以及詩歌創作感興趣可以閱讀這本詩集。

感謝國藝會的「文學青年培養皿」計畫及「青春短講」活動,開啟我特別的學習體驗,宛如破蛹而出,化蝶振翅。

與《離蝶最近的遠方》作者張日郡交流,親炙詩人的創作經驗與想法。

如「眼神裡的花粉」跳舞似地傳達給我
文|葉芷瑄

我非常喜歡閱讀,尤其喜歡閱讀各式詩集文選,深刻感受作者如何以文字傳達內心的情感與想法,如《離蝶最近的遠方》般,以旅行為起點、攝影為媒介,漣漪自身所見所聞的作品,我還是第一次賞見。跟著張日郡老師的步伐,我看見蝶的一生、蝶翩飛時的曼妙舞姿,甚至是蝶的內心獨白。細膩且穩重的文字書寫了我平日裡無法覺察的優雅姿態,讓我閱讀時彷彿身歷其境,與作者一同聽聞潺潺流水聲、嗅聞森林清香、踩踏扎人的石子路,探索蝶那耐人尋味的無限魅力。

在品味〈半離題〉這首詩時,我沉溺於「我將化為血而航入妳心臟裡的峽灣」這句子中無法自拔。詩人於第一小節點出對蝶的溺愛與著迷,如信仰宗教般純潔而排他。第二小節利用清晨時突如其來的一場微雨,鋪展思念蝶的點滴心事與對天晴的嚮往,以便尋覓蝶的蹤跡。第三小節時詩人終於看見期盼已久的蝶,以編織的串珠描繪出優美的翅翼;配圖「環紋蝶」(箭環蝶),引領出蝶的魔幻與難以述說的故事,悄悄落下虛弱的淚水。第四小節彷彿在與蝶對話,詢問其對住所的意願,並運用「住在溪流的石頭」來告訴蝶地址。我舔舐著這份獨到之處,緊閉雙眼,將自身帶入蝶的視角,回應著詩人的點點心意。

想起當初勇於主動走上「青春短講」舞台的自己,還是激動萬分,我想,我會有這番勇氣,即是因為被張日郡老師追求蝶時虔誠的心意深深吸引,一如〈半離題〉的那般執著,也如書的封底所寫的「眼神裡的花粉」,跳舞似地,輕巧地傳達給我。

被詩人追求蝶時的心意深深吸引,也因而有了走上「青春短講」舞台分享的勇氣。(攝影/呂國瑋)

綻放屬於自身獨特的美
文|鍾昀澔

蝶將訴說
原來夢仍有轉折點

這是張日郡老師收錄於詩集《離蝶最近的遠方》的第三輯「夜航西飛」,名為〈烏來行書〉的作品,這一輯中收錄了他在台灣西部地區旅行觀察蝴蝶後所創作的詩作。詩中透過蝴蝶的意象,傳達出對生命無常的感慨,以及對夢想與現實之間差距的深思。它提醒我們,即使懷抱美好的夢想,也需面對現實中的各種變化與挑戰。這種感悟引發讀者對人生的思考,讓人珍惜當下,勇敢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如果沒有這本書,我不會知道蝴蝶的美。

以前,偶爾在校園裡看到,只覺得漂亮,但從沒想過多看幾眼,也無法分辨牠們的種類或花紋。牠們就像風吹過的落葉,短暫地出現然後消失。但讀了《離蝶最近的遠方》之後,我才發現,原來蝴蝶不只是蝴蝶,牠們的存在,能讓我們去思考時間、記憶,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經歷。蝴蝶短暫卻絢爛的生命,在張日郡老師筆下不僅是一種生態觀察,更是一場關於存在的思索。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是最細微的生命,也值得我們駐足欣賞,細細品味其轉瞬即逝的美麗;同時也使我重新審視生命的脆弱與珍貴,或許,在我們日常匆忙的步調中,常常忽略了身邊這些微小卻美好的事物。這本書提醒了我,生命的價值並不取決於長短,而在於我們如何用心去感受、去珍惜。蝴蝶雖然生命短暫,卻在有限的時間裡綻放出最燦爛的光輝,使我期許自己也能像蝴蝶一樣,在自己的生命裡綻放屬於自身獨特的美。

華江高中同學們於2025台北國際書展的「點亮閱讀力:青春短講」中分享。(攝影/呂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