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師:劉濬維老師
參與學生:林芮慈、陳宥綾、段宥均
閱讀文本:陳雨航《小鎮生活指南》
壹、緣起:高三進階選修課「現代小說經典選讀」
「一門現代小說的選修課,能激盪多少為青春熾熱的靈魂?」
這是一門沒有部編教科書,沒有升學考試壓力,只開在高三下學期的多元選修課,一週兩節學分數2,上課時間是連老師都想賴床的禮拜五早八。如果不是為了國文分數而讀現代小說,還能有什麼動力主動閱讀、貼近閱讀甚至喜歡閱讀?
作家陳雨航的《小鎮生活指南》是貯存青春的時光膠卷,試圖用最平凡日常的文字,來保存最可貴的鄉愁過往。距離畢業只剩下一個月的高三學長姐,是否也能用閱讀寫作、提問思辨來對抗遺忘?回首高中三年,除了寫不完的考卷,能留下的還有什麼?
在課堂上因為小說觸發那些層層堆疊的思考、對於青春的衝撞與憾恨,眾聲喧嘩,皆是把十七歲淺斟低唱的愚勇。在這個過分快速的時代,回望這三年,理解一切都沒有白走。終會在儀式化的禮堂流下淚來對青春告別,謳歌自己的足跡。
「能不能,再為高中的自己留下什麼?」
高三下學期短短四個月,從學測成績公布到畢業典禮,彷彿是個人的角力賽,忙著選填志願、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準備個人申請面試以及等待畢業。可能有人在3月底就用繁星推薦成為準大學生,但也有不少人已然放棄學測就上的口號,投身7月的分科測驗背水一戰。是以,「高三下學期,正課不學習」便成為老師們的緊箍咒。尤其在期末考到畢業典禮約莫一個月的時間,到校的學生屈指可數,老師只能每堂課看著學生來去,甚是可惜。
這一屆的「現代小說經典選讀」課程,有幸申請到國藝會的「文學青年培養皿」計畫,而有了不同。授課教師在最後一堂課召回畢業生們(也是畢業典禮前最後一個上課日),以作家陳雨航的《小鎮生活指南》為經,中正高中的校園為緯,策劃了「中正生活指南:夢回十七歲」的活動。試著捕撈碎片般的三年回憶,也熨貼了吉光片羽般曾經的悲喜。時光膠卷埋在哪裡,安放心聲的樹洞又在哪裡,集體孵了一個中正的夢,在尚未被豪宅吞沒的紅陽前跳最後的旋舞,紀念來日方長,說聲晚安甚或早安,為必有遺憾的少年時代解放禁錮。
貳、《小鎮生活指南》的閱讀、思辨到提問
只有一學期的現代小說課對於高三下學期而言,無法像國文課一樣累積厚實的基礎,但能在上大學之前,培養精準閱讀、掌握核心以及最重要的提問能力。整學期教師都致力於以小說文本為基底,凝鍊重要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分組討論,更是期盼在課程結束後,學生能培養出問出好問題的能力,為大學作準備。像《小鎮生活指南》這樣的長篇小說更是不容易,是以教師以章節主題作切分,讓學生整理該範疇的摘要及象徵,並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意識讓同學們思辨討論:
第八章
文|林芮慈
【摘要】我所介紹的第八章,會使用關係圖來解釋,並且用顏色去區分每個小節的情緒傾向。我主要會圍繞在主要人物的意識去分享,而內容會環繞在黃榮寬這個人物身上。第八章共有六個小節,〈余老師的夜間書房〉、〈路燈下〉、〈西線無戰事〉是有關於黃榮寬的章節;而〈鎮長的夜宴〉、〈權力與暴力〉則與余茂雄老師有關;最後是〈港鎮的冬天〉,是與李永明有關。
.〈余老師的夜間書房〉大致內容為:黃榮寬某一天向辦公室內的余老師詢問是否能進來看書,獲得同意後,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加入這個行列。從主動爭取到得償所願,最後廣為傳播,這被我歸類在正向的情緒中。
.〈路燈下〉的大致內容為:敘述黃榮寬一家搬至港鎮的原因可能為欠債,而債主已找上門來,黃榮寬依父母的囑託帶弟妹到外面轉轉,晚點回家,避免看到不好的場景。充滿壓抑氛圍的這個小節,被我歸類於負向的情緒中。
.〈西線無戰事〉的大致內容為:黃榮寬送貨時偶遇朋友,便一起回了黃榮寬家,和阿公談了生活與過往的故事。些許的懷念氛圍,兩個不同世代的交談,混合著些許溫馨,我將其歸類在正向的情緒當中。
【問題意識】在你眼裡,黃榮寬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參考答案】因為我主要介紹的是第八章,所以我會將問題聚焦在以上三個小節去說明,大家在看完整本書之後,也可以萌生對於黃榮寬新的看法與想法。首先是〈余老師的夜間書房〉,讓我看見他的勇敢,因為他願意去為自己爭取機會,儘管不確定結果如何,還是願意嘗試;再來是〈路燈下〉,讓我看見他的心思細膩和察言觀色,他能夠馬上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並接收父母的訊息帶弟妹離開,避免年紀尚小的弟妹接觸到不好的環境;最後是〈西線無戰事〉,有提到黃榮寬去協助送貨,還是學生的他已經身負照顧弟妹的重擔,讓我覺得他非常的有責任感。總體來說,小小年紀的他,早已承擔了許多不是這個年紀該處理的事情。
第十一章
文|陳宥綾
【摘要】在第十一章的〈寂寞的汽笛聲遠遠傳來〉這節中,李永明的作文並非出自自己之手的事情被老師發現,卻因沒有證據,關於懲罰的事情老師只得作罷。永明投入整個高中生涯的籃球錦標賽結束之後、距離聯考僅剩兩個月,永明開始下定決心念書,但此時只能算是「臨時抱佛腳」了。開始熬夜後,在夜晚能聽見客車通過鐵路橋的汽笛聲,開始懂了朋友向海平夜半獨自一人奮鬥的感受。同時本章為其他角色分別發生的事件做結尾:彭景坪攝影得獎後的慶功宴、其作品主角孫一慧的情緒、盧浩一家在槍擊案後該何去何從、永明朋友們的志願、余老師未受學校續聘該去哪?
【問題意識】永明在夜晚聽到的汽笛聲代表什麼?為何是「寂寞」的汽笛聲?
【參考答案】對永明來說,汽笛聲可能代表永明終於放下成為職業籃球員的夢想、下定決心完成自己此刻該做、且能做到的事:完成大學聯考。汽笛聲也可能代表少年人對未來未知的迷茫感受,一開始「寂寞的汽笛聲」一詞由海平提出,因為家住「機堡」、遠離鎮上,自己夜半苦讀時家人皆已睡著,只有星星和汽笛聲為伴,汽笛聲一響,代表自己此刻的孤寂。而永明結束籃球比賽之後,認真準備考試時逐漸感到迷茫,和海平有了相同感受,瞭解了汽笛聲對朋友來說為何是寂寞的。
第十二章
文|段宥均
【摘要】這本小說叫做「小鎮生活指南」,那到底指南在哪裡?我想這也正是本書結尾的重點,余茂雄在火車上時想著即使年輕的夢想終究會死去,但仍會持續的萌芽,那現在自己還有什麼夢想?這裡恰好回答了「指南」在哪裡,那些追逐夢想的人,抑或是在找尋夢想的路上的人,這就是所謂的「指南」。
【問題意識】最後,李永明希望可以一直亮下去的星星是什麼?為什麼要一直亮下去,至少在閉眼之前?
【參考答案】這些夢想宛如星星光芒微弱,即使最後會消殞,但宇宙星空浩瀚無垠,即使未來一樣難以捉摸,無法預測,然而這些星光點點至少能在自己陷入黑暗之前,為自己走向的未來指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星星,屬於自己的指南,不論這個指南是否有關於愛情、親情、工作等等,都是自己的信念,在這些指南下,哪怕一個時代即將結束,新的世代即將來臨,所有的一切都面臨未知,只要心中的信念還在,彷彿也不足為懼了。
參、從《小鎮生活指南》到「中正生活指南」
《小鎮生活指南》是作家陳雨航對於一個世代的「探勘」。以生活的流動展現細節,皆是關於生命的奧義。作家關心的各種面向:流轉與遷徙、青春與成長、時間與回憶……都是生活,都是每位小人物的重要心事。
隨著時光,隨著經歷,許多想望都淡了,忘了,然而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忘記的,只是被歸到記憶深處罷了,不能預期它什麼時候會浮現出來嚙咬你的心。
——陳雨航《小鎮生活指南》
表面雲淡風輕的日子其實充滿壓抑,小人物的悲喜與哀鳴是無法遺忘的日常,但作家卻選擇用輕柔的筆觸,捨棄誇張鄉愁的渲染,為美好的日子譜曲。詹宏志在此書序言中說:「作家都是對抗遺忘的人,作家正是那種不願世界忘卻某種恩仇或感受的人,『書寫』本來就是對抗遺忘的最大武器,寫作的原意,就是不願忘記。」
《小鎮生活指南》開啟了讀者對於小日子膠卷的想像,那些看似索然無味、枝微末節的日常,其實都有其深意。高中生的校園記憶,除了沉重的課業、繽紛的社團等青春煩惱之外,對於這所學校,還能挖掘更多深刻的面向。教師以四大主題引領學生穿越時光長廊,爬梳記憶底層那些尋找自我、安放自我、療癒自我的時空:
時光膠囊/回憶的膠卷:如果可以藏匿回憶,你會埋在哪裡?
親愛的樹洞:你會去哪裡向誰訴說心事?
最耽溺的一角:在世界的中心呼喊中正(你最喜愛、私藏的校園角落)
祕密花園:中正高中不思議的神祕人事物
經由教師的引導,學生先在便利貼上,針對上述四個面向,尋覓自己在中正高中三年以來相對應的校園空間,並分類貼於海報紙上。我們預計用大家集思廣益得到的資訊,集結成屬於自己的「中正生活指南」,亦是一場小型的集體創作。
在這個港鎮裡,每個人都有著他的夢,永平的籃球夢、一容的新女性夢想、小鎮照相館第二代老闆的攝影夢、看似意興闌珊的高中代課導師,其實心中也有著遠大的夢想。
——陳雨航《小鎮生活指南》
教師向學生提問:在即將畢業的現在,如果重回十七歲正在讀高二的自己,會許下什麼願望、編排怎樣的夢想清單,引頸期盼自己有天能完成?
接著,同學必須至四大面向海報區,檢視其他同學所寫的校園空間資訊,挑選三個地點,並且完成以下的句型:
夢回十七歲,我會在中正的這些地方……
【地點1】+實現未完成的……
【地點2】+再一次經歷……
【地點3】+好好說再見……
學生先挑一張最符合自己的「內在小孩卡」,然後將答案寫在小卡上,最後一一上台朗讀自己的作品,並貼在大海報上成為集體創作,共同完成這份特別且專屬於中正人的畢業禮物。
肆、結語
台灣課堂多半還停留在老師拚命說的階段,能有這樣的契機,聆聽孩子們講述自己的三個告別、三個想像、三個願望,是身為傳道者極少見的享受;原來這樣的自由發表,練習成為一名專注於聽感不額外批判的受眾,也是意義,除了貼近學子的心聲,更能看見他們即將畢業的成熟。一如杜娃.黎波(Dua Lipa)在〈牆會說話〉(These Walls)裡唱的:「聽見一堵牆說了什麼呢?去面對恐懼吧,去面對結束吧。」畢業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