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師:呂婉甄老師
參與學生:鄭銘賢、葉瑀庭、張惠明、蕭安佑
閱讀文本:宇路《星系明體》、李長青《愛與寂寥都曾經發生》、張友漁《再見吧!橄欖樹》、笭菁《惡之教程》
苗栗高商的這門課,讓同學們自由選讀有興趣的文學作品,並以他們作為多媒體設計科學生的專業為起點,在上學期分組針對所選的書,轉化書中內容製作成意象短片;下學期則分別上台發表了閱讀報告,也於台下撰寫聆聽評述,與同學們相互交流。雖是各自讀了不同的書,但大家不約而同感受到,書裡告訴了他們同一件最重要的事——如何面對生活。以下是其中四位同學的分享。
將情感構築於星空與大海:讀《星系明體》
文|鄭銘賢
從來沒有好好體會過新詩美的我,不知不覺就想要理解作者宇路在這星系的安排。星系明體與新細明體,一種帶給人新奇感的諧音雙關。這片星空有如字體一般,把它化作文字的美。為何將標題取名星系,也許是兩人之間的心情傳達不到對方,有如星球與星球間隔著一片星空,又或是雖然物理的距離很近,都在望向那片星空,但有著莫名的隔閡。這本詩集所帶來的,是後悔,但也總會在最後重生。
新詩裡最令人感到有趣的,依然是推理出作者與我們的對話,思考整體安排的用意。我每次都在這裡樂此不疲,沒有過多的註解,全靠自己的想像。
在不眠的夜,隔著一整個
宇宙我看見你。
作者使用了許多大海、星空、星球等語言來表示兩人之間的關係,這些詞彙都帶著某種遙不可及的空靈感,和遙遠到無法觸碰的關係。
我是否將會駛過你的列車
我的輪輾壓過你的輪
向彼此的身後駛過
這裡讓我生發專屬於新詩的感受,雖然火車行經的風景都是一樣的,對於不同乘客、不同時間點,都是全新的體驗。每天上學都在搭火車的我,每次的黃昏所撒下的光影,都和昨日的不同。
欣賞詩時,如潛入夢境的魔幻裡,每篇詩都是作者獨一的夢。或許詩和夢一樣,清醒與沉睡之間有所連結,又或許很明確的記住而記憶深刻。讀詩時雖然和夢中一樣都能理解畫面和文字,但總會有不理解或疑問的地方,所以需要自己加以解釋,從中獲得啟發。最近我也在感受,詩如夢、夢如詩,把自己夢境裡美好的內容化作詩篇。
詩集最後的「親愛的R」七篇詩,在這近兩百句的長詩裡,我彷彿見到了小說般的起承轉合。小說的文筆可以像詩一樣優美,詩的劇情也可以像小說一樣身歷其境般的動人。
真的會忍不住一直閱讀下去,就算是腦袋放空了,不理解詩裡面的意義,也可以只感受文字的美,想把它們化作圖片,畫下來。這本詩集中的大多數詩篇雖然都是以悲劇開頭,但經過一連串的理解和醒悟,最後總能「冒出新的枝椏」、「門外的院子仍有種子等待發芽」,對未來充滿希望。
詩起,源於《愛與寂寥都曾經發生》
文|葉瑀庭
我是個喜歡「咬文嚼字」的人,喜歡琢磨字義間細微的變化、感受聲調押韻的旋律、聆聽平仄對仗造成的差異──喜歡近體詩。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在受過新詩的陶冶之前,我曾無知而輕率的認為:現代詩這種過於自由、近乎沒有規範的文體,不過是一種結構鬆散、不著邊際、毫無道理、不知所云的胡言亂語;傲慢的覺得這種創作門檻極低的體裁、這種人人都得以隨意涉獵一二的形式,會缺乏美感、傳達不出文字的魅力。
因而,《愛與寂寥都曾經發生》是我所接觸的第一本新詩集。「愛」與「寂寥」,情緒強烈的兩個字詞,攫取住了我的目光,讓我試著一探究竟。從百無聊賴的隨意翻動,到正襟危坐,也不過幾個詩篇的轉變,倒沒有想像中的晦澀難識,只是在魔幻一般的字詞編列下,隱隱約約,冥冥之中,一點通──要解釋出些什麼,也說不太上來,但要說一無所獲,亦非也。就好似在過去某遙遠的剎那,許是清晨剛睡醒朦朧時的囈語,又或一個舒適午後漫不經心的輕喃,還是子時短暫停在睡前幻覺的念頭……,在某一瞬過去,我也似曾相識的,產生過一樣的念頭,所以再見它們以此種幽微的形式藏匿於字裡行間時,我才能在第一時間去尋到、辨別,並感同身受。在此刻,經由文字的提示,那些長眠記憶褶皺間的塵埃被發掘,在我的眼前以前所未有的華美姿態飄舞、活躍,予以心靈一場曠世絕倫、驚喜的表演。
於是剎那間,我似乎懂了些什麼。一扇被我唾棄已久、視而不見的門扉緩緩開啟,向我展露其後一片被我的傲慢與偏見忽視已久的廣袤曠野,展現那片名為詩的樂土,與其中的康莊大道──這才是真正的「現代詩」:它真正的模樣,是可以引人共情的;它真正的意涵,是引人入勝的;它的文字微妙而真摯,真誠而熾烈,熾烈而雋永;它的規則自由,但不代表著無序;它有著自己特殊的韻味,依此區分出與其他體裁的差異;隨編的胡說八道,絕不會是詩。
《愛與寂寥都曾經發生》是我與現代詩結緣的契機,若沒有遇見這本書,或許我還被困在不切實際的成見囹圄中。我所厭惡的,不過是蠢笨目盲而可笑的虛影,詩並非那樣虛無、輕率之物。相反,一篇詩的編排往往別出心裁,無拘的格式使得新詩得以用更加豐富多元的手段增強它的表現力,而這也是新詩獨特的、有別於其他體裁的、無可取代的因素。而我所鍾愛的文字特質,自然亦可在此發揮出其光彩……甚至是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遲來的安慰:謝謝你,橄欖樹
文|張惠明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先是被作者張友漁與眾不同的文筆所吸引,他書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句子,都好像電影般,在我腦中播放出來。
在這本書中,許多篇生活記錄看似平淡,卻又隱喻著許多人生的哲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開頭第二章,描述村莊中包含主角六悅和其他大小孩子們分成國小、國高中組結伴上學,途中遇到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國高中組的大朋友們在經過阿旺家時,要注意他們家養的狗「骷髏」有沒有被戴上狗鍊。當看到這段時,我的心臟也隱隱的緊張了起來,因為以前國小的時候我也有一隻特別害怕的狗,是隔壁阿嬤家養的、名為「熊熊」的狗,只是跟書中的大朋友們不太一樣,我沒有可以成群結隊保駕護航的朋友,只有一個人單打獨鬥的份。每當我被爸媽指派到阿嬤家送東西或者經過時,那隻熊熊都會非常凶狠的對我吠叫,好幾次都把我嚇得淚如雨下,哭噎著求爸媽帶我過去,但他們卻老是叫我要學會自己面對,如果牠比你凶你就要比牠更凶才行。
而後面想當然的,在我與熊熊的「友好交流」之下,我那幾年喜獲了三次掛彩和從此看見狗都忍不住後怕的心情,但我爸媽卻只是保持著跌倒了會更加堅強的態度去看待。在我多次掛彩後,他們終於向鄰居反應說該把這種狗戴上鍊子,但那也是後話了,因為沒過多久,我們也搬離了老家,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子。
我原本以為我對狗的陰影會一直持續到成年或者更甚,直到一隻流浪狗「老虎」的出現,才打破我看到狗就害怕的陰影。那天,流浪的牠不知為何來到了我們家,我爸媽看牠可憐,就餵食了幾次,也因此建立了些微的情感。一開始,我並不知道我爸媽有偷偷餵養牠,直到某次放假我意外撞見跑來我們家找尋食物的牠。初次見面時,我倆大眼瞪小眼,我渾身僵直在那,身體克制不住的顫抖,然而不知道牠是不是特別有靈性、還是害怕初次見面的我,我們彼此僵持了幾秒後,牠就微微低下頭來,緩緩的倒退,站在距離我三米遠的位置。
後來,我才知道牠是被拋棄在山上的流浪狗,因緣際會來到我們家,之後就變成了我的家人,而我也給牠取了個名字「老虎」,希望牠能在這山林之中,自由奔跑,威武、勇猛!而讓我徹底改變的,大概就是某次被家人罵的我,委屈的蹲在家門外的小角落,而老虎在看到我獨自一個人蹲坐在屋簷下時,便悄悄地向我靠近,而很快的我就發現牠了,委屈的感覺更上心頭,當下馬上朝牠怒吼:「走開!你跟熊熊一樣,搞不好會莫名其妙過來咬我!我討厭你們!」而不知道牠到底聽沒聽懂,還是搖著尾巴向我湊了過來,即使我直接伸手推開牠或者撥開牠的嘴巴,老虎都沒有向我發出任何的低吼或者咬的舉動,只是任由我「欺負」,然後搖著尾巴陪在我身邊,聽我哭訴著。
或許,我們童年時期總會經歷到某些意料之外的創傷,可是在未來,卻總會遇到撫平你傷口的良藥,也是屬於我們,遲來的慰藉。命運從來都是公平的,只是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
跳脫傳統,以罪惡講述人性:談《惡之教程》
文|蕭安佑
《惡之教程》雖然並非國藝會補助的書籍,其中的內容更不是以正面舉例示人,但從中傳遞的教誨,卻在好幾年前就開始渲染著不少讀者的內心。這不僅僅是一本對「人性」有著獨特見解的小說,更可以視作是現代人心理映照的敘事集。
有在關注靈異及傳說類型小說的人,我想無一例外都曾經讀過笭菁老師筆下的作品,作為台灣恐怖小說類型的名家,從大眾耳熟能詳的都市傳說系列、禁忌系列到惡童書系列,都是其有名且銷量極佳的作品。而《惡之教程》則是她在2021年推出的小說,有別於她以往多以鬼怪為題材的恐怖小說,這次的主題則是圍繞在你我身旁,最親近又最陌生的「人」。
「我寫鬼,其實寫的是人,人比鬼可怕太多了。」
「因為人心難測,比冰還薄。」
正如笭菁老師在這部作品中提起的這幾句話,比起老一輩口中傳承的鬼怪傳說及禁忌,每天接觸的人才是真正更讓人產生警戒的,不僅僅是學校中能夠談笑風生的同學,又或是職場中接觸同一專案的同事,更不用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都有可能在背地裡做出和表面截然不同的小動作。即便是面對再親近的人,也往往不能放下心中那百分之一的戒備。
「階級制度」,我想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在現今的人類社會中,不論是獨裁政權的共產國家,亦或是採民主制度的國家,都避免不了「階級制度」的存在。其中較為極端的,例如我們在國中歷史課本上讀到的「種姓制度」,藉由分化頭銜而產生的高低階層,來達成統一國家所需要的「秩序」。
這種情況在學校以及職場也相當常見,就比如老師會授予班長、風紀之類的職位給學生,達到統一一個班級的作用。當然,這不僅僅是那麼簡單,擔任被上位者授予的職位,不可能光是坐在座位上就可以統一班級,當班上的秩序已經亂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時,班長的作用出現了──他必然會成為「殺雞儆猴」的那隻雞。
這才是階級制度的全貌,既然有著上位者授予的權力,應當得到同樣程度的懲罰。
在《惡之教程》的故事中,主角一直是老師最偏袒的那個人,甚至被授予了「總股長」的誇張頭銜,負責管理全班的職位,也包括了班長。這樣的作法當然會引起其它同學的不滿,但礙於主角的背後有老師作為後盾,同學們只能說是敢怒不敢言。但好景不長,在班上怨氣的持續積累下,一次又一次的吵架必然是少不了的,就在情況鬧得最凶時,老師出面了,並且嚴厲喝斥了主角,底下的同學們看到老師的這一面,也就不敢再多說任何一句話。在主角的眼中,平時對待他最親切的那個人,竟然會在一次爭執中成為最大的對手,這樣的反差不免讓他重新審視「總股長」這個職位帶來的利益。
從這個故事中,我不僅學習到了有關階級制度的運作以及原理,也對班上的職位產生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認知,這種種的體悟,也在我的中學生活中添加了一些特別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