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融與她的日常執念
2022
09
30
文|王欣翮
圖|陳亮融提供
從工業設計出發逐步親近觀念藝術,長期對使用者經驗的觀察與思索成為陳亮融的利器,得以將微小的物事、瑣碎日常的牢騷搾出新滋味……

不可諱言陳亮融的創作和其高敏感與執著的人格特質息息相關,對於自稱過分在意日常生活眉角的她,無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到「人與物之間的互動」都是關注的要點,往往擅自於內心為事物編派即興小劇場,正面思考意味著她的生活無處不是快樂和靈感泉源,相反即是老被小事分散注意力,甚至過度拘泥細節到鑽牛角尖的地步。

如果說這樣的人格特質賦予陳亮融創作慾念,那麼大學修習的工業設計便打下了她創作能力的基石。對於當代藝術充滿熱忱的她,原先想要往藝術領域發展,然而在家人的期許下仍舊選擇工業設計。工業設計的核心為「設身處地為使用者著想」,乍看和當代藝術背道而馳,然而長期對於使用者經驗的觀察與思索,反倒成為陳亮融的利器,磨練出獨特的眼光和判斷能力,得以從生活中的細小片刻出發,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番創作樣貌。

「誤用論3.0」於倫敦設計節,2020。(攝影/陳亮融)

陳亮融的藝術創作可以粗淺歸納為兩部分,一是帶有研究色彩的五金相關計畫,如2018年的「五金誤用論」和目前進行中的「世界五金計畫」;一是探討日常的經驗如何被再現,如2020年的《蛋架發表免責聲明》,與今夏甫完成的《壺嘴及其用戶流失率》。有趣的是,當陳亮融提到這兩個方向時,她也不自覺地以相異的方式闡述,甚至她分析其計畫吸引的族群,也可粗略歸納為理工背景的狂熱者(前者)與感性的觀眾(後者)兩種類型。

然而理性與感性的拉扯對陳亮融來說並無衝突,手心手背都是肉,雙面翻來翻去都回歸她一人,核心關鍵仍舊是生活瑣碎的細節如何被觀察與放大。

存在人類的普適性感受

《蛋架發表免責聲明》誕生於疫情之下,人在倫敦的陳亮融撞上封城,突然多了大把時間跟自己相處,她反芻旅居國外的時間積極融入異鄉文化的感觸,接著提煉出與他人相處時的「隱形壓力與張力」,再以唾手可得的媒材與蛋結合成互動性裝置。當蛋被安置在極限或是邊緣,賦予觀眾決定該如何與其互動,多數時候人們試圖維持恐怖平衡,但偶爾也會逼過頭搞砸一切。她探討脆弱與握有破壞力量的兩端之間權力的拉扯,某種程度也映照著她高度敏感而緊張兮兮的人格。

上方兩圖:《蛋架發表免責聲明》,台北鬧空間,2021。(攝影/陳亮融)

延續《蛋架發表免責聲明》而生的《壺嘴及其用戶流失率》,則源自於某次倒茶時不小心溢灑出來的片刻,明明知道是常態,卻又對於諸如此類「無法避免的失去」而多愁善感。她用鋁片製作了六個大小形狀不一但容量相等的容器,在表演期間不斷地在容器來回傾倒牛奶,如此重複半小時,而傾倒的速度與姿態也都有所不同,甚至更多時候牛奶是潑灑出容器之外,最終能回收的牛奶往往不到一半,然而流失的過程正是她所欲呈現的。這也是陳亮融首次嘗試以表演為主、物件為輔的藝術計畫。對她來說,或許也對照著她從工業設計走出,逐步親近觀念藝術的行走過程。

這兩件創作都起源自她的私人經驗,然而正因為這些私人經驗的普世性,使得人們能夠跨越國界和文化藩籬與其產生共鳴。不過在另一個同樣由個人經驗啟發走向世界的「五金誤用論」,與隨之延展的「世界五金計畫」則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

《壺嘴及其用戶流失率》,2022。(攝影/張健毅)

從五金開始的人類研究

2018年開展「五金誤用論」之際,陳亮融往返於台南住處與彰濱工業區擔任工業設計師,需要與工廠合作開發產品的她頻繁出入工業園區,一方面大量接觸工業零件,同時又對於鄉間老家「湊合物件」的現象感到新奇,於是與夥伴楊水源發起「五金誤用論」,針對五金的型態、機能以及使用方法拉出探索,再將在地的物件「誤用」與「錯置」形塑出截然不同的功能。這個計畫先是去了荷蘭設計週(2019)發表,更在夥伴離開後仍持續進行至今。

然而陳亮融也不諱言,該計畫最大的侷限便是在於觀眾對於物件的背景知識,由於「五金誤用論」奠基於功能和文化的錯置,然而當觀眾對於該物件不熟悉時,自然無法感受到誤用論的精髓,這也使她逐漸開始思索,其計畫的核心追求不該是文化的刻板印象,或是作為一個文化的交流角色,更倦於歐洲的合作對象或媒體時常會替其作品冠上「東方」的既定印象。

使用扶手五金做的澆花器,「誤用論」,2019。(攝影/陳亮融)

使用輪子五金做的膠帶台,「誤用論」,2020。(攝影/陳亮融)

但是五金仍舊是陳亮融關注的議題,她甚至認為五金是一個長期被忽視、沒有被仔細探討的項目。從「五金誤用論」脫胎並持續發展的「世界五金研究計畫」以其經營的Instagram「the_misused」作為基地,她搜羅大量日常中的五金,這些五金部分被安置在原本脈絡,或是藉由去背、渲染、草圖再製的方式單純呈現,她解構五金本來被使用的脈絡,將五金作為個體單純呈現,意圖激盪觀眾的想像,拋開既定的意象,彷彿雜誌企劃的鋪排,刻意以不同角度呈現五金多重樣貌。

一螺絲一世界

五金或許只是社會的小螺絲,但它不只無可或缺還充滿巧思,藉由計畫陳亮融不僅發展出更敏銳的觀察,更將思考延伸到物件背後的脈絡,自我形塑從五金開始的民族學與物質研究。她也分享自己特別喜歡的五金,例如英國歷史悠久的五金靴子刮板(Boot Scraper),靴子刮板的起源來自尚未鋪柏油路的年代,紳士們進家門前需要用刀片狀的刮板將鞋子上的泥土去除,在當今社會此五金早已無用武之地,但仍反映著歷史情狀,至今仍在時髦的歷史老宅外作為居家裝飾品。

英國歷史悠久的五金靴子刮板(Boot Scraper),攝於巴斯。(攝影/陳亮融)

而台灣方面,她大力推薦夜市的腳架螺絲。腳架螺絲因應夜市攤商頻繁架設、更換腳架的需要而生,腳架螺絲僅用兩根鐵柱凹折,90度相接後再焊接成一體,接著浸泡橡膠形成三角螺絲,簡單利用兩根線形構出一個面,對陳亮融來說簡直是堪稱經典的設計,既結合實用與實惠,又能簡易引導操作,更直接映射台灣的夜市與路邊攤文化,她熱愛腳架螺絲到採購送給國外設計師友人作為禮物。

台灣夜市攤商愛用的腳架螺絲。(攝影/王欣翮)

「世界五金研究計畫」未來將以出版優先,陳亮融也藉由Instagram聚集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狂熱的五金宅,他們一起崇拜微小的物件,甚至主動投稿分享家鄉特色五金,而陳亮融也不時反思自己視野的侷限,提醒自己不要把異文化的五金獵奇化,而是以更宏觀的角度思考如何整理手上的資料。或許未來能以多冊的方式,逐步整理龐大的五金檔案。此外,她也提到由於五金的發明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意味著五金也不斷地蔓生,尤其疫情之間又發展出許多新型態的五金,如Key Ring和手肘門把,而舊有的五金如西班牙常見的腳動門把也在疫情中翻紅,這都是陳亮融持續關注的目標。

反覆思考辯證成為新的版本

陳亮融謙稱自己為非典型的創作者,目前仍以自由接案的設計維生,但對於未來仍舊抱持開放性的態度。她的實踐核心也始終在探討設計與藝術的異同,對她來說兩者的重疊處始終流動變化不定,究竟藝術是什麼?設計又是什麼?不好的藝術是否為藝術?而藝術是否該服膺特定美學框架?抑或美學是否該被評斷?這些問題始終在陳亮融的內心宇宙反覆思考辯證,也陪伴她持續往前邁進。

陳亮融所經營的Instagram「the_missused」,宛如雜誌般鋪排的版面設計。

如今駐地倫敦的她,每天第一手目擊多元的民族性與迥異的生活樣貌,無時無刻地感官開展與刺激帶給她新鮮的感受,然而因為過度解析芝麻蒜皮小事的習慣,也使得她頻頻被過於大量的資訊轟炸地喘不過氣,被迫不斷推翻過去認知,將自己拆骨剔筋打掉重練。

「每次的重建過程又像是個篩子,在不斷地挑揀後成為一個更清晰、更耐壓的版本。」陳亮融笑稱。

近期除了持續進展的「世界五金研究計畫」外,陳亮融亦對於「倫敦這座城市中的勞動狀態」與「英國對於政治正確的追求」感到相當有興趣,瑣碎日常的牢騷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如搜羅堆疊熬湯,看能不能搾出些許滋味,預計將在2023年幻化為作品發表呈現。

 

本文作者|王欣翮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前美術館館員,現為派對漫遊者,試圖以偏狹的觀點、醉倒的姿態紀錄城市。文章散見於《藝術認證》、《典藏ARTouch》、《every little d.》等不同媒體,近來花在賽車與足球的時間比展覽多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