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只有一個想法:「如果這樣停擺下去,會養成習慣的。」
新冠肺炎2021年的三級警戒,劇場停擺,與去年不同的是,去年是延期到今年,而今年是直接取消,因為沒人知道這個疫情還要持續多久。好在作為一個資深的劇場工作者,和生活的變動與不確定性早已和解。但每天待在家裡,除了過著維持身體素質、心理健康,與如何吃得好又吃得巧的退休生活之外,我實在也擔心,在這樣的處境下,工作停擺的夥伴們與我,與栢優座的觀眾們好不容易產生的黏著度,會在疫情期間消失殆盡。
栢優座有一句話說:「觀眾變成好朋友,然後一起在劇場度過了一生。」劇團15年來,堅持每年做新作品,有許多固定會在劇場一期一會的觀眾,他們是不是也是一個人在家呢?有沒有人陪伴他們呢?疫情這麼嚴峻,大家都需要能量,而劇團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分享能量的地方。然後我接到了台中國家歌劇院的邀請,請我在他們的Podcast頻道《WOW挖藝術》製作跟戲曲有關的專題,從節目策劃、錄製、剪輯都要包辦,完成後交帶。
Podcast?這是個什麼東西?一開始毫無頭緒,但疫情期間還能有難得的工作機會,我便一口答應了,然後接下來的時間就是打開Podcast的頻道,先開始聽。我發現除了節目內容的有、無趣之外,不同的頻道錄音的品質、聲音的質感、收聽能夠多大多小聲,通通都不一樣。「這可怎麼辦才好?」我心想。受人之託,總不能一個人在家,用手機錄完就交帶吧。本來我想把技術層面的事情外包,我只負責節目策劃,可是突然三級警戒不能出門,連來賓都不能見面,更不能去錄音室,之前錄廣播都是去電台錄,這是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總得想個辦法。」劇團的仲首(副團長)老王(王辰驊)有句名言:「這個時代你想學任何初階的事情,上YouTube都可以學到。」我上網做了一些功課,發現錄音門檻可以很低,也可以高到不像話。「要做,就不能便宜行事。」作為投資,最後決定把工作費用的一部分拿出來去買一切的錄音器材,實現可以在家錄音,並且可以透過網路電話訪談錄製節目。這個「戲曲超展開」的專題做了六集,邀請了蔡佾玲、林家麒、汪俊彥、朱柏澄、陳昭賢、張育婷。
幾乎是同一個時候,開始有了做屬於栢優座的Podcast的想法。
一種中年男子的不合時宜
疫情期間雖然不能見面,但我們劇團的行政辦公室的同仁們,每週還是會開視訊會議,分享彼此的書單、片單、訓練計畫,以及討論一切跟劇團有關的事情。我在會議中跟同仁討論這個想法,同仁小令說:「做你跟老王一起的節目嘛,我覺得你們的特色就是有一種中年男子的不合時宜。」想想也是,看看我們的不合時宜,哪有作為一個劇場人這麼愛結婚、生孩、養家孝親的。最終決定以一個全新的、與栢優座看起來毫無關連的新名稱「老王去隔壁」,開始了我們的Podcast節目。會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想要避開不好搜尋的「栢」字,也想試試離開了「栢優座」三個字,我們能有多大的效益。後來發現,這實在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貌似也是一個對的決定?
錯誤的部分是因為「老王」這個詞實在是太常見了,到Podcast搜尋就會出現一堆跟老王有關的頻道,大概舉凡是個姓王的,他從小到大的外號就會是老王,所以這造成了我們的節目如果想要在所屬的喜劇訪談類別脫穎而出,就會變得十分困難,因為「老王去隔壁」這幾個字看起來,除了有「太麻里隔壁」的惡趣味之外,實在是無法辨認到底是個怎麼樣的頻道,而唯一的特色是不合時宜的趣味,但又要收聽後了才會發現。所以這導致我們可能很少會有藍海聽眾,多數的聽眾都是透過栢優座臉書的粉專轉過來的,依然成為了個粉絲服務平台。
但是,人生往往就是因為這個但是,才有了故事。在錄完第一集上架之後,看到了一樣是劇場的同業,英雄所見略同的在疫情期間開始了Podcast的頻道創作,而且用熟悉的戲曲主題與標籤,一上架,就衝上了竄升最快頻道排行榜,在託管網站上面獲得了宣傳的版面,讓人好生嫉妒。我就與老王討論,是否在一切還沒有做太多的狀況之下,重新開始,但老王說:「可是如果還是做戲曲專題,我們依然會被同溫層以及同樣的題材困住啊。」(我承認老王在我的所有故事中被我塑造成一個睿智的角色)因為這一句話,《老王去隔壁》就這麼開張了,而題材也從我們的人生感悟、興趣愛好、時事評論、生活瑣事、創作祕辛……,無限制的開展開來。而當初竄升排行榜上的頻道,撰此文時查了一下,9月份之後劇場解封就沒有更新了,總共只錄了七集,而我們從6月到12月,第20集剛更新上架,而且還會持續更新下去。這再次提醒了我自己那句劇場老話:「戲棚下站久了會不會是你的?你得先站久了才知道。」
那什麼是正確的決定呢?
先來聊一下現在常見的自媒體,在台灣比較常用的大概有Facebook、Instagram、Podcast、YouTube這幾種平台。有點規模與年紀的劇團,一定都會有Facebook的粉絲專頁,因為約莫13年前臉書來到了台灣(註:Facebook於2008年推出面向台灣用戶的繁體中文版本),那時大家都跟上了第一波的註冊熱潮,演算法還小的時候臉書還算好用,在時代的演進之下,臉書已經逐漸取代官方網站的功能。但後來以圖片為主的Instagram崛起,主打年輕人的平台(也就是13年前還小的那些人),正對了劇場最愛的課題:「開發年輕觀眾。」然後大家紛紛又註冊了Instagram,把一樣的資訊一樣丟上了不同的平台,希望能夠得到不一樣的觸及族群。然後Facebook把Instagram買下來,然後老練的演算法一更新,你依然觸及不到你要觸及的觀眾,然後你開始迷信買廣告,本來只要買一邊,後來得買兩邊,臉書與Instagram從自媒體變成了廣告商,你不花錢,根本觸及不到你的目標族群。
而這兩個平台的使用介面,使得資訊很容易一滑而過,達不到深度互動的效果,且觀眾也不容易在一篇貼文上面看完整部影片,或是聽完整段音頻,不是他不願意,而是這個設計就是要讓你一直獲得碎片資訊,系統方便蒐集你的喜好,才能推送精準的廣告給你。也就是說,栢優座的粉絲要花很多的力氣,才能時時收到劇團的消息,而劇團努力發文,也容易成為毫無意義的垃圾廣告。那麼粉絲要去哪裡看一個完整的影片呢?答案是YouTube,這個世界最強大的影片搜尋網站。但大家都知道,影片上傳在臉書的貼文時,可以直接點開看,而從YouTube分享過去,就會只是一條連結,而且觸及率非常低,因為臉書並沒有買下YouTube,也沒辦法獲得它的後台數據,所以它當然懶得替YouTube推送。但對劇場觀眾來說,「影片雖好,難比現場;劇場營造幻想,影片太過寫實。」要做YouTube就需要有別於劇場內容的產出,才能吸引觀眾訂閱,要投入的心力不亞於再做一個劇團。
那麼就只剩下Podcast了,剛開始感覺它就是個過時的廣播的線上延伸版,這東西真的有人聽?後來才發現「聽覺」是最原始的陪伴,最容易貼近心裡的互動。自古哄小孩睡覺,就是唱歌哄睡,也沒聽說過用看書或是看影片哄睡的。故,做對了的事情就是:「原本想開拓藍海觀眾後來不小心只做成粉絲服務,結果選了一個最正確的平台做了最正確的內容。」因為粉絲延伸服務成了主要受眾,也就是說不論頻道叫什麼名字,栢優鐵粉都是會聽的,以「栢」以外的「老王」為主題做了新的頻道,在粉絲眼裡,老王的鐵粉有了出口,而這個「老王」相較於其他,就是獨一無二的「老王」。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我們的起心動念是擔心疫情期間,觀眾失去黏著度,這段期間觀眾沒有戲看,防疫在家,一定也很需要人陪伴。就是這個陪伴,意外的讓我們找到了在沒有演出的時候,如何一直跟觀眾保持聯繫、創造話題、互相陪伴的媒介,我們的聲音,就像他們的老朋友一樣,我們分享的題材,也成為他人生與生活的一部分,然後期待每一次的劇場相會。栢優座有一句話說:「可能我們是面面俱到思考嚴謹的團,又或者我們只是運氣超好。」雖然歪打正著,但我們相信運氣的背後,是不妥協的毅力與堅持。
我很幸運,疫情期間不但沒閒著,還有工作的邀約順勢開啟了我的新事業,而在家防疫的這半年,女兒茉芙出生,因為不能出門,陪伴了她半歲前的每一天,見證了每一個成長過程的奇蹟。友團好朋友昭賢,也開了Podcast頻道《風神寶寶說故事》,專門說歌仔戲故事給小朋友聽,讓我的女兒也有機會從小就耳濡目染傳統戲曲。最印象深刻的是,Podcast不像YouTube有訂閱數量的門檻才可以開始以廣告營利,而是直接可以小額贊助,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鐵粉觀眾也以實際的小額贊助支持我們的節目,更堅定了我們會一直陪伴大家下去的信心。一個疫情,劇團雖然不能公演了,但我們不斷的思考,不在舞台上表演,我們還能在哪裡莫忘分享創作、分享人生的初衷?最終,劇場開放了,因為疫情我們與觀眾產生的新互動方式並不會結束,這個過程讓我們思考且行動,後疫情時代怎麼順應時代的驚濤駭浪,在浪裡自由的呼吸。
《老王去隔壁》(前往)
開播時間:2021年6月
更新頻率:每週六更新(如遇演出順延)
老王是配音員、栢昂是戲曲導演。他們擁有一個名為栢優座的劇團。一個怪怪的、不合時宜,卻有莫名其妙不知道哪來的好多鐵粉的劇團。平時上舞台粉墨登場,閒暇時各自忙碌人生,他們認識二十年,人生除了講台詞之外已無話可說。除了興於百業之後、衰於百業之前的劇場生涯外,要走到人生折返點的他們,在這個一切都慢下來的時代,決定不再受制於無常與意外,自己來搭台,藉由 《老王去隔壁》,突破劇場的物理限制,是兩個準大叔的聊天,也是兩個具有天馬行空創意的劇場工作者的分享,陪伴戲迷度過窮極無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