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號稱台灣Podcast元年,在這年因疫情使許多Podcast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且許多的節目皆已佔有一席之地,當然也有許多節目默默地就停止了。」以上講的是Podcast這新媒體在台灣快速發展的狀態,與我所經營的《布袋戲,講予恁聽》幾乎無關。
因為它並不是在這個時期出生的。
我自己也是在這個「台灣Podcast元年」才知道什麼是Podcast。在這一年,同在嘉義的友團——阮劇團的Podcast節目《這聲好啊!》開播,我受邀擔任某集的訪談來賓,一開始我不懂什麼是Podcast,就把它當作上廣播節目那樣,的確也是如此。只是後來發現,過去我上過的廣播節目,單集只會在特定某一天的某個時段播出,播出後或許還會有個一、兩次的重播,然後,就再也聽不到那集了!
Podcast則不同,隨點隨聽,什麼時候想聽都可以,想重播想快轉想放慢想跳段甚至還能下載倒著播(如果倒著聽也是一種樂趣的話),我好像發現了一個新世界!
從2020年到2021年,我觀察了這個新媒體的發展,聽了許多各種類型的節目,身為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一位從有記憶以來就在演布袋戲的人,職業病地想搜尋些與布袋戲相關的,卻發現「怎麼都沒有一個關於布袋戲的Podcast頻道?」我想:「如果在這個新媒體上有一個關於布袋戲的頻道,讓更多人認識布袋戲,那該有多好?」——沒人做我們就自己做,這是我一貫的行事風格。
史上第一個聚焦於布袋戲的Podcast
從起心動念到節目正式播出,我花了大約半年的時間在思考與觀察,並運用想像力規劃節目的走向。在我的圈子裡,有很多非常有才的布袋戲藝術家,他們可能是表演者、編劇、導演、各部門設計、工藝師等,有的已經聲名大噪,有的則是默默隱身於民間,我真心覺得他們每位都值得讓更多人認識!讓大家在這個平台上隔空分享觀點與從藝之路的人生故事,與聽眾及同業產生交流,這個想法是做《布袋戲,講予恁聽》最大的初衷。
布袋戲在廣播領域的發展其實很早,早期甚至有所謂的「布袋戲廣播劇」形式,而一個聚焦於布袋戲的聲音類型頻道,缺少了最基本的「布袋戲偶」形體,該如何突顯布袋戲的獨特風格?
許多Podcast節目有雙主持,兩位甚至以上的主持人一搭一唱、插科打諢,透過聲音讓觀眾感受情緒與當下氛圍——這讓我想到,布袋戲除了「偶」本身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藝術欣賞價值:聲音。
而台灣布袋戲聲音上最大的表演特色,就在於「一人主演」!
布袋戲一人主演的特色獨樹一幟,生旦淨末丑變化萬千,如能在以聲音為主的節目頻道上,將此一特點發揮,那會相當有趣!於是我將自家劇團金光戲的當家主角《鬍鬚失戀人》、《阿拉仔原始人》設定為節目主持人,把二位當家角色在義興閣戲台上長年累月的互動模式,在節目上展現。
這真的會比我本人來主持還要好玩。
因主持人已設定為非人的「戲偶」角色,頻道就以《布袋戲,講予恁聽》為名,用「布袋戲」講布袋戲的故事予恁聽。
在節目規劃與想法大致底定後,加入的另一個重要「聲音」表現是音樂。節目所用之配樂完全使用我自己及義興閣樂團所創作的作品,免去了版權的困擾。我也為此節目寫了一首同名的30秒主題曲。很多人覺得在廣播型的節目上使用台呼較適合,但我認為是主題曲,一個完全能夠清楚表達這個節目頻道的主題曲。
布袋戲,講予恁聽
金光閃閃瑞氣千條,變化千萬招
刀光劍影飛天鑽地,十八般武藝
攏講予恁聽
有了發展路線,有了音樂,有了許多想法,我開始邀請各路英雄好漢上節目展金光,當然跟《這聲好啊!》一開始邀請我一樣——我得先好好跟受訪來賓介紹什麼是Podcast。因布袋戲近年來人才輩出,起初規劃的受訪者皆是與我同為站在浪頭上的「青年」藝術家們,所以節目的首播時間就定在2021年3月29日青年節。
一個宣告當代布袋戲將開始由青年發聲主宰的日期。
相較於許多節目是順應疫情時代而生,且已經開始百家爭鳴時,《布袋戲,講予恁聽》在疫情看似已經平穩的時節默默推出,成為史上第一個聚焦於布袋戲的Podcast頻道。
當「我」不是「我」而是「偶」的時候
布袋戲人本來就舌粲蓮花,「戲台上精采萬千,戲台下幹話連篇」。而這些幹話聽來卻像是說不盡的精采故事一樣。節目開播後,很快地受到了一些關注,也有了些回饋,我自己也是邊做邊調整。畢竟以主持來說,當「我」不是「我」而是「偶」的時候,要如何在訪談中引領來賓與聽眾,還得分化兩個角色丟接問答,自然地讓來賓配合「演出」,並讓聽眾完全不感到奇怪,這點的確是從藝以來的一大挑戰。
畢竟平常演出,我可是從頭到尾兩個小時一個人講所有角色的聲音自問自答,這樣而已。
為了讓受訪來賓感覺是真的與兩位「有形」的對象聊天,我還得在錄製節目時將「鬍鬚」及「阿拉仔」的戲偶擺在來賓面前,甚至時而舞動,就像真的人一樣。即使他們知道兩位都是王凱生,也能幫助他們更加融入。
節目播出不久,台灣面臨了第二波的疫情,且比2020年還要嚴重。原本節目是採以約訪藝術家碰面的方式錄製,進入三級警戒後,為了安全起見,也為了節目能持續更新,不得已採用了線上訪談的方式錄製,這是我一開始相當排斥的方式,的確也造成了一些問題:
線上訪談為了連線品質的穩定,只開聲音不開鏡頭,與來賓是完全見不著面,除了連線上偶有延遲的狀況發生,以及來賓收音設備的問題,最嚴重的是——來賓在與兩位主持人對話時感受不到他們到底是誰!因為他們知道這兩個都是王凱生。
自己檢討下來,這其實是主持人功力的問題,也因為非得在這樣的狀況下持續錄製節目,我把更多的心力放在詮釋「鬍鬚」與「阿拉仔」身上。把自己真的拆成兩個人,讓自己光用聲音就能讓來賓完全融入配合「演出」。
後疫情時代,解封後當然可以與受訪藝術家碰面了,但現在節目仍然延續使用線上錄製,第一當然是不用浪費雙方交通來往的時間,第二則是——自己更有自信能以這樣的方式錄出相同的品質。
老少做伙聽 當大家的麻吉
在每週持續更新的狀態中,其實也發現了《布袋戲,講予恁聽》吸引到了不同族群的聽眾,尤以「台語掛」的居多。布袋戲大多以台語為主要表演語言,當然我們在節目中大多也是使用台語,並且布袋戲人講台語天生就有一種魔力——不是我們在臭彈,而是因為這是我們的環境所養成的。我更發現了有些家長會為了讓孩子學台語而親子一起聽節目。
我發現了,發現了一個可以讓更多人收聽這個頻道、讓布袋戲走入更多下一代人的生活當中、並可能讓受訪藝術家們真的被更多人認識的方式。
於是在2021年6月9日,推出了新單元「每週一句|豆花公講台語」。
豆花公是義興閣《天堂客棧》裡的角色,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家,節目透過每週挑選一句台語俗諺,並用一個布袋戲情境小短劇來呈現,讓更多人可以學台語,也可以把布袋戲融入到生活中,更有趣的是,豆花公成了一些小朋友的麻吉。
目前節目除了每週一的「藝術家訪談」、每週三的「豆花公講台語」外,不定時也會有「SP特別企劃」的製作。在特別企劃當中,有以布袋戲一人主演讀劇現代戲劇文本的《重頭開始》;也有以歡樂逗趣的廣播劇介紹布袋戲由來的《功名歸掌上》;更有將義興閣於2015年在金掌獎榮獲「最佳音樂獎」的搖滾音樂劇首部作品《羅安救萬民》重製為廣播民謠版。各種不同類型與風格的製播也呈現了布袋戲有更多的無限可能性。
節目製播到現在,陸陸續續有些回饋,而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聽眾寫道:
真的很感動,爸爸躺在醫療床,最喜歡看布袋戲,現在也有可以聽的,真好!
布袋戲在上一代人心中是個回憶,是個生活習慣,讓已經視茫茫髮蒼蒼行動不便的上一代繼續能接觸到最愛的布袋戲,並讓新世代的人也認識布袋戲,甚至有聽了節目以後到現場欣賞受訪藝術家演出的觀眾,這都是我們很高興看到的事情。
即使布袋戲仍然還是小眾,或許《布袋戲,講予恁聽》總有一天會停更,但我們期望——布袋戲可以走入更多人的生活當中!
不管任何方式,我們都會讓它實現!
《布袋戲,講予恁聽》(前往)
開播時間:2021年3月
更新頻率:每週一、三更新,並不定期推出特別企劃
史上第一個聚焦於布袋戲的Podcast頻道!
用布袋戲,講布袋戲予恁聽!
台語為主的Podcast,那些你不知道的布袋戲大小事,幕後祕辛大公開!
週一「藝術家訪談」,週三「每週一句|豆花公講台語」,不定時更新「SP特別企劃」。
本文作者|王凱生
1989年生,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主演/音樂設計。從小耳濡目染,有深厚的掌藝基底,亦為詞曲創作者,首創「布袋戲搖滾音樂劇」。榮獲第九、十屆金掌獎「最佳音樂獎」,入圍第15屆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河洛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