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實驗路徑,遠望發展幅度,成果摘要面向誰?
2019
06
30
文|樊香君
藝術現場的回訪(下)
做為舞蹈研究者及評論者,作者透過補助成果檔案庫進行對特定創作者創作脈絡的觀察,並探查其長期關注的「身體」相關主題。至於使用心得如何,或許還是得先回問:這個檔案庫的建置,想要面對的是誰?

講在正題之前

這回接到的《國藝會線上誌》任務簡述如下:「以舞蹈領域為主,從中發現雖然不曾親身經歷,卻因相關檔案的閱覽即足以引起你個人興趣的對象,並闡述它或它們能引起你興趣的原因。」久久無法下筆,左思右想後才明白,現場感是表演藝術的迷人之處,若從現當代舞蹈研究者或評論者的立場出發,直接對「未曾親身經歷」的作品(無論直接觀看演出,或曾因訪問與藝術家有過交流的機會都好)透過影片、圖片產生共感都有難度,更別說僅僅是文字呈現的成果摘要。於是,如何重新思考與面對這項任務,是書寫此文首要釐清的。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策劃之「身體系譜——台澳舞蹈錄像展」,圖為現場演出。

補助成果摘要,面向誰?

當然可以理解的是,此線上資料庫的存在,來自於各種期待:好比就作品進行具歷史意識的美學與文化研究可能是其中一種。這也是為什麼此專輯系列文章的其中一名寫作者羅倩提到了導演閻鴻亞、劇評人于善祿、戲劇研究者邱坤良皆曾呼籲國家級表演藝術資料庫的建立刻不容緩。回過頭來審視此補助線上資料庫,雖目前多數僅就補助個案的成果以常態與專案分類(陸續有各種專題資料庫出爐),然而就積極面來看,國藝會對於作品成果資料、補助經費、團隊與藝術家實際進行演出的場次與場地的細節再次整理並公開,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有助於表演藝術的歷史紀錄。

但若就研究層次而言,出自團隊第一手資料的「成果摘要」內容,或許因為機構對於格式或內容之要求未有統一規格或細節分類,又或者在人力資源擠壓的表演藝術工作環境下,團隊在成果報告紀錄上力有未逮。於是,文字便反應團隊或藝術家面對各自不同想像讀者書寫的幾種摘要面貌:一類是就行銷層面的報告(好比關於演出參與人次的數量報告),一類是創作者的反思書寫,居中的大概是於創作與經營之間遊走,思考舞團未來走向的;還有一類可能是與成果摘要一欄所期待的資料有些出入的(好比擺上了原先的企劃內容,或是作品概念之相關介紹)。於是,研究者對於此資料庫的期待可以落在何處,對我而言其實尚不明朗。這裡雖就研究者身分提出建議,但就創作者或民眾而言,此資料庫又意味著什麼?於是,除了提出資料庫引起我興趣的範疇與原因以外,也想藉此機會提出一個比較基本的問題:此資料庫建置,想面對的是誰?

林素蓮早在2012年的《細草微風》中,就已開啟對動作動機的核心思考探索。

切入正題之一:創作脈絡觀察之第一手資料

就此資料庫可能引起我興趣的幾個主題而言,由於進行對創作者長期的創作脈絡觀察是我個人偏好的評論書寫方式之一,於是此資料庫就研究提供的協助之一,是對於我目前關注的幾位持續發展特定創作概念的創作者,進行過去創作成果歷程的爬梳與重新詮釋。讓我得以一窺某些創作者過去不曾被注意到,卻有可能是目前創作能量的重要養分。

這裡,我以我長期關注的創作者林素蓮作為例子。林素蓮近年聚焦「素人」、「邊緣人」等概念,找尋有別於學院美學的身體可能。此概念歷經幾年實驗後,到2018年新點子舞展入圍台新藝術獎的《小姐免驚》,將此創作方向化為成熟的美學實踐。透過資料庫我發現,在2012年新人新視野專案《細草微風》成果摘要中,她誠實面對當時的思考與困境,提及對於觀者在觀看該舞作時直接將其分類為「舞蹈劇場」的疑惑,且對動作動機的核心思考將是她未來持續探索的道路。在2014年,她則在「國際文化交流」的項目下申請了「下一個身體態度——柏林GAGA課程研習」計畫。回想起2014年至2017年間觀看其創作,的確可以感受到一股找尋、不確定、游移的狀態。資料庫在此的確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來為其創作脈絡進行某種程度的詮釋。某種程度上《細草微風》算是我「未曾親身經歷過的」作品,不過做為研究者或評論者的我對此創作者已有某種程度的研究,以及對其作品也有一定次數的參與了。而就這樣的觀察方向來說,最好用的應該是資料庫的搜尋引擎,直接就個別創作者進行搜尋,而非因為瀏覽網站分類而得出的結果。

黃懷德藉「身體感」創作計畫(2015)探討動作與身體狀態之間的關係。

切入正題之二:身體,作為歷史的積澱

除了對於創作者個人創作脈絡的觀察以外,另一觀察主題,則是我曾經在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中,為自己的評論專案計畫設定了一個名為「找身體」的系列觀察主題。在該主題中,我選擇以強調「身體」作為創作與實驗主題的作品進行觀察與評論。有意思的是,當我透過資料庫以「創作」作為資料篩選類別,其中呈現的多數資料主題均特別強調「身體」。於是,也可以進一步看見自2013年到2017年,以「身體」為主的創作計畫,其計畫目標雖多著眼於發展編舞家的獨特身體語彙,不過因各實驗途徑還是有所區別,也於是可能產生未來不同的發展幅度。

好比創作者鄭皓「《阻力的總和》創作呈現計畫」(2017)、創作者黃懷德「身體感」創作計畫(2015),均實驗身體自身或與外物關係之物理性如何牽引表演者與觀者勾連。還有一類雖也著眼身體,卻強調身體與社會、他者、世界之關係探索,此類以創作者余彥芳「身體與默默的關係」計畫(2013)最能引起我的關注,其計畫不只將身體框限在劇場或舞台演出的形式而已。而是透過計畫性研究,將飲食、環境、社會、公民意識等帶入其身體實踐之中。此外,創作者周書毅的《從身體出發——中國練習》(2016),題目雖從「身體」出發,但其路徑沿著政治與歷史而行,提問「身分認同的矛盾」。

余彥芳透過「身體與默默的關係」的計畫性研究,將飲食、環境、社會、公民意識等帶入身體實踐之中。圖為排練照。

介於如鄭皓與黃懷德純粹身體物理性與觀演感知的實驗,以及如余彥芳、周書毅等田野調查式展開身體在社會、政治、歷史之中如何被銘刻與如何重新賦權的可能等兩種路徑之間,則有一類是朝情緒與身體關係挖掘身體語彙的路徑,如創作者田孝慈的「情緒的身體動態探索——作品一號《洞》」(2014)聚焦情緒與身體如何相互顯化的向度。雖然此計畫發展於五年之前,透過歷時觀察田孝慈的後續發表作品,可以看見這項在2014年的探索計畫,身體與情緒其實是一個引子,後面指向的是創作者對於自身的生命史田調。對於以上提到的創作者,我都曾有過現場觀演經驗與意見交流,無論是口頭上,或是評論書寫。於是,透過資料庫對其成果摘要(尤其是創作者反思)的歷史性回看,也再次提醒評論者與研究者如我,對於創作者當下呈現的過程、探索與發展,亦即非一次性意識與關懷的重要性。

但若完全沒有過現場觀演或意見交流經驗的狀況下,以目前公開的成果資料來說,能夠引起我進一步研究興趣的實在少數。舉例來說,同樣強調身體與環境,被分類在「策展」項目中的「身體系譜——國際舞蹈影像展」,其概念指出「人類中心主義」的有限,而以「生命中心論」期望展開更廣袤的視野,其實有趣,但可惜的是,透過其公開的成果摘要資料,實難以真正看出「影像」介入其概念的意義是什麼。

「身體系譜」舞蹈錄像展中的《Weereewa—Portrait of Landscape》掘取人身處自然的深層感知。

但必須再次強調的是,國藝會建置補助成果檔案庫,公開團隊補助資料與成果的再次檢視的確是美意。但就表演藝術面向而言,若朝向提供研究者、評論者深入了解創作者與作品、經費運用與創作關係,甚至國家文化政策走向與表演藝術發展關係等等研究方向的期許,目前的補助成果資料還是有所不足的。不過,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也許還是得回到先前提出的基本問題: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之建置,面對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