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之後尋得前人蹤跡
2019
06
30
文|白斐嵐
藝術現場的回訪(下)
透過成果檔案庫,可以發現許多「竟然有這些人在做這些事」的意外驚喜,在這個「跨越」已成必要的年代,不啻為匯集各方經驗的另種管道,讓我們得以跳脫零碎、片段而難以累積的無奈。

前陣子報名參加了高雄衛武營舉辦的「當代音樂平台」系列論壇,其中一場「當代的傳統追尋」邀請到中國南音藝師蔡雅藝與談。這位相當年輕卻已帶著南音開枝散葉的音樂人,談到每每有人問她學南音有沒有什麼條件時,她只會告訴求學者,唯一的要求是要「自律」,因為「政府投注資源發展傳統藝術,不是讓大家學著玩而已,我們學傳統藝術的人一定要有(傳承的)責任心」。這段話叫人聽得熱血沸騰,但也突顯了之於我們所習慣的、另一種對於「補助」的觀點。後現代主義以降「為了藝術而藝術」一向是主流顯學,然藝術在接受公部門補助之際,自然是有其社會責任的,更不限於「傳統藝術傳承」之範疇。於是,當看到國藝會近年積極整理過往補助成果資料,並以檔案庫形式供線上查閱,不只讓相關從業人員、甚至是社會大眾能夠得知哪些案子曾獲補助(事實上過去即已開放紙本查閱),還能詳細讀到補助案的後續成果,更是相當令人期待。

或許是因檔案庫作為被動彙整平台,1資料的完整度取決於每個成果案是如何看待「結案報告」:有人會特別將瑣碎過程或生硬論述轉化為可閱讀的語言,有人強調現場影像或照片記錄,也有人只是照規定行事,有什麼給什麼──畢竟在交出結案報告時,通常以公部門或評審委員為預設對象,不見得預期這份報告會真有非相關人士瀏覽。如此各行其是的影響下,比較基準不一,也讓檔案庫較難做全面性的研究用,而僅能以個案方式提供參考。儘管如此,過往大眾與補助的關係,不是侷限於作為「完成品」的展演呈現,就是純粹目的取向,等到有需要時才開始研究有哪些可運用的補助資源;透過此成果檔案庫,倒是發現了許多「竟然有這些人在做這些事」的意外驚喜,在這個「跨越」已成必要的年代,不啻為匯集各方經驗的另種管道。

南島十八劇場「『斷翅飛翔』從舞踏精神擊活跨界性環境表演創作工作坊暨展演計畫」,2016。

我雖非演員專業出身,近年卻參與了幾本表演理論書籍翻譯出版,因這層緣故,很快地就對檔案庫裡列出的演員/表演工作坊產生興趣(並意外發現數量遠超過我預期)。對我來說,表演學往往是一門「關起門來傳授的」專業領域,正如表演書的讀者恐怕不太多,同樣地,表演工作坊不但通常只以一小群專業人士為對象,更在實際執行上有人數控制之必要──但如今卻可藉成果發表,讓原本挹注於有限參與者的資源,有機會向外擴散產生後續效力。

在我個人粗淺的觀察下,表演工作坊大致可分做三類:專業精進、表演推廣與傳統傳承。其中傳統傳承其實也可依性質歸於前兩類,但傳統傳承畢竟在執行上有某種和時間賽跑的迫切性(而這是前兩者較不明顯的),且拜師學藝的傳承體系也有別於現代劇場訓練,於是才特別獨立為一類別。如前段所述,這些成果案中不乏有什麼給什麼的「存檔式」發表,靜態照片搭配課程大綱(有時光看課程名稱也看不出所以然)、師資簡歷,頂多加上學員呈現的影片。此類參考價值自然有限。但也有不少成果案仔細整理文字,將抽象複雜的表演訓練化為可對外溝通、可理解的語彙,如褶子劇團的「波蘭華沙卡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詩」的表演培訓計畫」(2017)與林微弋的「美國林克雷特聲音訓練系統認證教師訓練」(2016、2017),而後者又較前者更為詳盡,除了理論/訓練方法介紹外,還以參與者個人角度提出她對此套方法的理解(可能也因為此補助案屬個人參與訓練類別)以及如何跨文化運用於台灣劇場體系,摘錄部分段落如下:

文化意義的替代以及相似事件的提醒是關鍵。譬如說,暖聲課程的某一練習是老師為了挑起同學的興奮之情,從秋天南瓜熟成開始(顏色、溫度的聯想),一路帶領我們至聖誕節冬天雪景的美好(季節轉換造成的情緒改變,顏色的連結),與家人團聚在聖誕樹下拆禮物的開心(美好的記憶,與家人生動記憶的連結,啟動的情緒應是開心、感恩,拆禮物的興奮期待感),還有煙囪火爐之下木頭燃燒爆裂的景象(溫暖的溫度,木頭柴燒的香氣,牽起的安全感的連結,以及溫馨感)等……這對美國學生來說歷歷在目,熟悉又能立即理解的情境,會不適合運用在台灣表演者身上。文化、圖像對應到身體情感的連結必須要貼近本身國情、文化以及背景才有可能牽引出最深層、誠實的真正情感。因此,若我在帶領學生進入相同的感受練習時,我會更改為台灣人年假的一連串活動:放寒假的愉快、新冬衣的購買、買年貨、大掃除、煮滿漢全席……如此生動的景象、顏色、記憶、溫度,將會帶給中文學生完全不同的理解度,但相似的情感以及可能觸發的豐富聲音。

褶子劇團邀請波蘭演員卡霞以詩為文本,帶領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技巧為出發的表演培訓。

林微弋赴紐約林克雷特聲音訓練中心,接受該系統之認證教師訓練。

除此之外,表演培訓成果報告不只對表演專業有助益,有時還可藉此一窺不同表演體系、甚至是由表演體系所牽引的劇場史脈絡。例如從亞戲亞「日本劇場工作坊《身體與語言的流變》」(2017)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2017國際交流《國際懸絲偶大師班——機關懸絲偶》」(2017),可連帶看見台灣劇場與國外的交流、跨文化身體/表演語彙如何運用等;其他案例還有南島十八劇場「『斷翅飛翔』從舞踏精神擊活跨界性環境表演創作工作坊暨展演計畫」(2016),以香港形藝祭表演者莫穎詩(Vincci Mok)自身跨域累積的身體語彙,看見舞踏如何在日本以外的亞洲文化圈產生影響,甚至與香港雨傘運動產生連結;又或者如窮劇場「韓國SHIIM劇團形體發展工作坊」(2016),邀請韓國SHIIM劇團核心成員洪承伊、白大紘,在表演方法之外更讓我們看見的是其「多年來投身勞工運動,耕耘民眾劇場,其作品關注國家暴力、工運抗爭、後冷戰時期亞洲歷史處境、資本主義箝制等」以劇場呼應社會的能量,更可就台灣民眾劇場史、與韓國民眾劇場常年交流,以及就主辦者(窮劇場創立者高俊耀與鄭尹真)自身訓練融合江之翠劇場周逸昌老師與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特別助理陳偉誠老師的表演方法,並「苦心追求脫胎於亞洲歷史傳統之表演美學,冀盼立基於傳統核心的劇場訓練能夠得致『人』的完整」等多重脈絡下解讀。這些資料對近年積極尋找、建立台灣身體語彙的劇場研究者、創作者來說,都頗有參考價值。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之「國際懸絲偶大師班——機關懸絲偶」。圖為傘骨懸絲偶製作。

猶記得多年前在為《獨立評論@天下》寫專欄時,曾有一篇文章2以森丑之助《生蕃行腳》感嘆當時受僱於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有用植物調查科」的人類學家,可將「結案報告」(是的,書中收錄文章就是他當時的結案報告)寫得這麼精彩,讓非專業人士也能讀得津津有味;相較之下,現此時以政府補助為主力支持的藝文團體,在將藝術化為文字時,卻常是閱讀門檻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公式化,更犧牲了文字書寫上的風格創意與閱讀趣味。當時那篇文章結尾有感於「有時在著手什麼計劃時,總覺得自己是從零開始,殊不知有許多前人也許已做過相關嘗試、或是類似的研究調查。圈子裡的經驗傳承反倒只能靠都市傳說般的口耳相傳,少有文字脈絡整理……不免令人好奇著,是否早已有太多時間精力就這樣耗損在『搞不好有人做過的事』上,零碎、片段而難以累積」。

如今寫了這篇稿子不知是否也是命中注定?若能讓補助案申請者都能清楚意識到成果檔案庫突破同溫層的潛力,以此平台突顯自己做過的任何嘗試,又或者是能在版面設計上突破補助類別(如音樂、戲劇、舞蹈等分類)限制,應能對資料的統整與運用有更大的幫助(例如將傳統戲曲經典劇目集結起來,也可串起以演出所傳承的劇場史)。文章開頭引述南音藝師蔡雅藝對於補助與傳承一言,雖是不同體系下造成的不同理解與堅持,但無論如何,能藉由此檔案庫讓補助成果不再侷限於展演呈現,而能將過程經歷與更多人分享,或許都能讓我們跳脫「零碎、片段而難以累積」的無奈!

亞戲亞「日本劇場工作坊《身體與語言的流變》」,邀請鳴海康平、松島誠(圖中站立者)來台授課。

註1|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主要內容為團隊提供之結案報告,補助基準載有必須公開的項目,由團隊提供相應的資料,涵蓋影音、照片、文字檔案、執行紀錄、DM宣傳品不等,上線後也開放團隊加註「延伸閱讀」部分。

註2|白斐嵐,〈找不到讀者的結案報告〉,《獨立評論@天下》,發布日期:201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