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的文字可能是一把劍,同時也可能是酷暑中純粹的贈禮。這是我閱讀廖人《浪花兇惡》詩集的感覺。2014年,廖人詩集《13》橫空出世,獨樹一格,將自己的筆名鑲嵌於每一首詩中,既戲謔又震撼。《浪花兇惡》的詩作其實早於《13》,因緣際會現在才問世,風格截然不同。詩人細緻刻畫景緻,就像描繪心象。
浪花兇惡
清白
一種自毀的傾向:
來自風,劃開風
構成石頭,分裂石頭
在細碎的海雨中
讓海面
對齊視線
「去花蓮七星潭獨自看海一整天,看海看到著迷,回來就寫了〈浪花兇惡〉這首詩。海浪不斷自我形成又自我摧毀,沒法一一觀察每個細節變化。雖然可以大致看到某些動勢,但我們對海浪幾乎沒法把握。」
平視山風海雨
這裡
時間
即德行
海不招呼你
但你大方
接見它
「我的詩所要表達的是:浪花看似是充滿前因後果的總集合,從中卻難以明確分辨因果或因緣和合。我大概是這樣看待自己的詩,也如此期許自己的生命。或者說,我很嚮往海浪,希望坦然兇惡地面對世間各種命運,期許那平淡清冷廣闊,期許面對善惡美醜是非真偽都毫不在意毫不掛心,可以隨機更改自身,可以隨時取消自身,可以毫不猶豫地毀滅自身,像海浪一樣的態度吧。」
以「無題」反制約
在《浪花兇惡》的輯四「無題」中,收錄多首無題詩。廖人於後記寫道,輯四之詩多於繁忙工作下班後,「填幾個不太討厭的字」,在破爛咖啡店寫成。那麼,這些無題詩是刻意為之,還是真的不知道如何命名呢?
「當時在寫的時候,就是自覺且自然地把它們稱為無題。我試圖以節制、精準、自然、乾淨、清冷的詩語言,完成一些關於世界,關於人性的象徵或隱喻。
在這些無題詩中,我所要表達的是生活/生存/生命的表象和言外之意,我一視同仁地正視人的智性和反智性,人性和動物性和獸性。因此,那些詩語言精簡,語氣清冷,而意蘊其實複雜。倒不是不知如何命名,而是覺得,對這些無題詩來說,或者對『我在寫著這些詩』來說,『命名的行為』反而顯得約束了制約了片面化了。
事實上在這些無題詩裡,相信您可以看見,在盡可能的節制和簡省中,我(可能是滿準確地)完成了多層次的歧義和隱喻——這樣的言說,也許接近於無雜念的主體狀態對世界進行形而上的純粹的觀察或描述或思索或發言。因而這些無題詩呈現為形式節制,涵義複雜,心態自然,語氣清冷的言說,有別於台灣常見的華麗強炫耍帥或自溺賣萌的詩語言修辭方式。」
體內有魚
幼稚優雅地
游
細繩垂下,輕輕搖晃
輕輕將它拉直
割斷
是山,就在山外
是誰
在海上牧羊
誰把圓規
插在地上
粗大,生鏽的圓規
兩頭
插在地上
——廖人〈無題44〉
困惑的啟蒙
廖人在成大時受教於翁文嫻老師(詩名阿翁),並受教於詩人黃粱。「翁老師和黃粱老師都是直覺超級敏銳的詩人,寫了詩放在他們面前沒什麼能隱瞞的。但他們的詩觀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兩人的差異,構成了我年輕時對文學的基本困惑,其實至今也沒有完滿的解答。帶著各種困惑我繼續閱讀和生活,如今看來,那就是最重要的詩啟蒙。」
大學時期,小說家舞鶴也帶給他重要的啟蒙。舞鶴以成大中文系校友的身分來授課一學期,每個星期認真講課,還認真批閱學生寫的小說並討論。「我在舞鶴那些狂野的作品與和他的交流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一度想要以舞鶴的作品為研究主題。可以說,翁老師、黃粱老師、舞鶴老師,這三人的文學觀念多年來在我心中不斷浮現,而他們的差異使我深深困惑,所有困惑都啟蒙了當年的我。」
除了黃粱《瀝青與蜂蜜》、阿翁《光黃莽》、舞鶴小說,當年他讀得最多的應該是黃粱主編的「大陸先鋒詩叢」,唐山出版,兩大套共20本。其中經常閱讀的是余怒、虹影、海上、馬永波、柏樺、蘇淺、蘇非舒、車前子。至於台灣各家經典詩人如洛夫、瘂弦、楊牧、羅智成、夏宇等,當年他也都時常閱讀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出了一大套外國翻譯詩選,其中一些當年也常看。以及各種電影、搖滾樂,每周的《破報》,都是他創作的啟迪。這幾年令他印象比較深的詩集則是帕麗夏的《一小片安靜的壞天氣》。
詩,真實而難以言明
廖人的詩富有哲思及實驗精神,可能與他過去所學經歷有關。他從大學開始有意識地創作文學,他認為詩比較符合他當時的心性,他喜歡比較本質、比較根本的東西,因此集中在詩的學習和習作。當時他亦常常讀中外的現代詩和小說。「但是如果能做音樂,誰會想作詩呢?我至今仍這樣覺得。」廖人補充說。
後來他轉而沉迷戲劇。閱讀中西戲劇,研究荒謬劇,做過一些劇本創作,也嘗試過舞台劇導演。他在戲劇裡發現一片全新的天地,不斷學習並投入其中,並師從韓裔學者崔末順老師與戲劇家王友輝老師,完成馬森戲劇的研究,取得碩士。當兵,做了幾份工作,出版、行政、新聞等,他的興趣轉向哲學。於是師從中央大學蕭振邦教授,於清華完成博士論文《賽伯格莊子芻論》。
「當時我對戲劇完全失去熱情和興趣。可能因為裡外玩了一輪,覺得夠了,我確實更加進步但還是非常無知,覺得自己該去學些其他的事物,該去認識世界的其他部分。對世界的各種不滿,對人生的諸種煩憂,我渴求更根本的解釋或解決。因此後來興趣轉向了哲學。但是那幾年學習並投身戲劇的經驗,迄今對我的思考、感受、人際、工作、寫作、教學等各種層面都有相當顯著且全面的影響。因此我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們,花一些心力去親身投入戲劇,去劇場裡大把大把浪費珍貴的時間,一定會有很多真實而難以言明的收穫。真實而難以言明,那不就是生存的感覺,那不就是詩所面對的一切。」
從來不把自己看成詩人
《浪花兇惡》於2016年奪得楊牧詩獎首獎,卻延宕至今年才出版。廖人表示其實現在的他並沒有發表欲望。「五年前這些詩作獲得楊牧詩獎,常有老師朋友問我怎麼還不出、何時才要出?其實我這些年來已經沒有了發表的欲望。如果要出,出是為了誰呢,誰會真正想看呢?為了成名嗎?不需要。為了錢嗎,這怎麼賣錢?對於寫下它們的我而言,任務不是已經借我的手完成了嗎。要出不出都行,都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我沒有欲望,沒有動力,沒有意圖,心情平淡。加之各種生活壓力不斷襲來,我覺得擺在我面前首要的還是人生的問題。」
於是這些年來他接著面對生活和工作等等。如今在廣東教書,生活稍微安定下來,開始有餘裕思考出書。「開始覺得,還是為自己留下一個紀念吧,畢竟那是我的一段再也不可重回的人生時光呀。如果明天離開世界,我還能以《浪花兇惡》和《13》向自己證明自己來過一回,沒有白來這一趟。似乎是帶著這些心情吧,才決定出版。」
他也直言他現在的生活重心不是創作。「許多年來我對世界無話可說。這可能是因為我感到自己的知識和見解的侷限,在還沒有周延的認識與思考以前,我不想任由自身的情緒牽引自己對世界提出淺薄的意見。我長年投身於文字中,如今也在大學任教,教學和研究依然環繞著文字。但是我感覺自己對世界的組成,所知很有限,因此將精力投入於更多的學習和研究。這不意味著不再創作,只是我現階段重心不在於此,意味著我不把寫詩當成至高無上的人生追求,而且我也從來不把自己看成詩人。《浪花兇惡》和《13》反映了我人生的兩段時光,兩本詩集都很誠摯,我很珍視它們。但現在我更加投入的是把書教好,並且繼續讀更多書。」
廖人詩集《浪花兇惡》
2021
斑馬線文庫
本文作者|林易柔
文字工作者,小說和詩為主要創作。
經營「羔子」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amblin.no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