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外的故事(二):說說小說青年培養皿
2020
09
29
文|王慈憶(國藝會獎助組專員)
新冠疫情這年,我們的文學網課
從「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中長出來的「小說青年培養皿」計畫,期望在教育現場找路,培力下一世代的文學讀者及創作者。

國藝會長期推動之「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今年邁入第18屆徵件。專案在長期鼓勵原創之餘,也積極思考作品於既有書店通路推廣之外另闢蹊徑的可能性。因此在2017年,首度嘗試與學校協作、在教學現場找「路」,推動「小說青年培養皿」計畫。

「小說青年培養皿」提供「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獲補助作品,支持教師在教育現場開展小說教學之可能。

小說是一切敘事的源頭,閱讀能力是開啟知識的鑰匙,閱讀小說是強化詮解能力的良方,然則「小說課怎麼教?」、「小說課如何思考?」皆是大哉問。因此,計畫推行之初,國藝會透過多次的校園觀課、與第一線教師討論、徵詢出版社意見,理解中學語文教育現況及出版通路運作,並思索作為專業的國家藝文補助機關,本於以藝術為核心之機構本質,如何結合出版社在教學現場推廣文學?加上近年「部定課程」、「校定選修課程」等教育政策推出之背景,語文教師被賦予更多課程實驗的彈性空間。因此,在各種因素條件下,長篇小說專案在各項推廣企畫中搭建機制,提供學校、教師教學助力。

小說青年培養皿的推動以「課程自主」、「教學自主」、「學習自主」三大心法為尚,也就是不預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學習框架。透過和教師充分「討論&陪伴」的行政協作,依各校教師/學生特質適性規劃,提供教學素材及參考資料,串聯教師校際共備,鼓勵教學/學習歷程分享、並促成各種管道展現師/生思考創意。在較長時間的試探、滾動中,耐心等待每個教學計畫的實踐,希望藉此在校園增生文學DNA,培力下一世代的讀者及創作者。

苗栗高中黃琇苓老師於「協作時代/Writing Style:台灣長篇小說跨領域論壇」中,分享如何以甘耀明長篇小說結合客家文化,設計數位化與遊戲化的閱讀課程。(攝影/黃湧恩)

於是,在每一次因緣聚合中,特色課程、讀書會、2019台北國際書展「青春沙龍」講座、「協作時代/Writing Style:台灣長篇小說跨領域論壇」、《聯合文學unitas lifestyle》「長篇始動:國藝會與新十年小說」專輯、《親子天下》「閱讀生活」專欄等各種場域成為小說青年培養皿的實踐場域,來自師大附中(黃麗禎老師)、北一女中(陳麗明老師、高誌駿老師)、建國中學(吳昌政老師)、復興高中(謝綉華老師)、萬芳高中(吳慧貞老師)、彰化高中(陳育萱老師)、苗栗高中(黃琇苓老師)、中和高中(蔣錦繡老師)、竹科實驗中學(陳一綾老師、郭珮貞老師)、新竹中學(賴芸騫老師)、台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顧蕙倩老師)、台大台文所(張俐璇老師)、高雄師大附中(張簡文琪老師)、苗栗農工(劉昭延老師)等14校16位熱血教師,揮灑創意、設計飽滿而結實的文學課程,並自主發起校際串連,創造各校間的交流,有來自教師間的教學增能,亦有來自學生同儕間的學習啟發。

「小說青年培養皿」與2019台北國際書展合作,以「青春正好,讀小說」為題舉辦講座,讓參與計畫的師生分享他們的閱讀經驗與創作成果。

2020年之初,適逢「馬華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首部作品《流俗地》出版,因新冠疫情,原訂推廣活動停擺。經國藝會與台、馬出版社多次研議,改採網路為推廣主力,因而與馬來西亞雙溪大年新民獨中萬里結緣,又恰逢台灣教師暑期時間、大馬因疫情停課、教師/學生在家採用網路授課/學習,三方有較多餘裕參與,促成這次難得的網課實驗場。

特別感謝陳志強校長、馬來西亞協同教師群、台灣授課教師群的用心,帶來專業且豐富多樣的文學課程。期間亦感受新民獨中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及豐富的創造力,希望這次的交流,於他們心中播下苗種,在未來的某個片段,發芽、茁壯。

網路教學在疫情肆虐的當下,即時彌補各國因行動管制無法外出、群聚的空窗期,也因網路通訊可突破空間限制的特質,開展了跨國境、跨區域課程交流的新可能,教學場域不再侷限於教室,透過網路視訊、文字訊息等媒介與他國交流,教師可引導學生拓展國際視野、精進自身涵養。2020年,時序已入秋,疫後新世界又會開展怎樣的新面貌?小說青年培養皿仍期待在結合網路的教育試探中,開展文學閱讀/創作的新路徑。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