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上的一棵樹,不稀奇;人行道上一棵被鳥籠罩住的樹,就讓人想湊過去一探究竟。過馬路走斑馬線,很正常;看著斑馬屁股上閃爍的人行號誌過馬路,腳步似乎也跟著輕盈了起來。深吸一口氣,在洶湧人潮中奮力殺出一條快速道路,是每日上下班無可抵抗的不奈;殺出重圍後看到車站牆上色彩繽紛的彩繪和一閃一閃的燈光,不由地又深吸一口氣,略略放慢與時間賽跑的腳步。
平凡無奇、日復一日的生活,只要加入一點藝術的巧思,就能像投石入湖一般,在心靈激起一圈圈迴盪的漣漪,甚或自然而然地改變某些慣常的生活模式。
前些日子在網路上看到了一段影片,令我很是莞爾。在很多的公共場合經常會看到電梯旁張貼著類似「多走樓梯,有益健康」或「節能環保,請走樓梯」的標語,但往往是閱之者眾、從之者少。於是,互動藝術家就想到與其張貼公告宣導,何不想辦法讓爬樓梯這檔子事變得有趣一點?讓你的腳步化為樂曲演奏的媒介,這想法夠有趣了吧!根據影片中的統計數據,自從安裝了這座「鋼琴樓梯」之後,66%的人們選擇了爬樓梯,無論男女老少,甚至包括行動不便的長者。
(影片來源:Thefuntheory.com)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館長石瑞仁先生曾為「當代藝術」下了一個這麼樣的註解:藝術創作的源頭是生活,藝術即生活,而當代的英文是contemporary,就是我們所生活的當下的意思;所以,「當代藝術」就是屬於當下的藝術,就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習相關的藝術,也因此,沒有任何藝術作品是不能被理解的。
從久遠以前的年代到你我所存乎的當代,歷久彌新、且能打動人心的設計,絕對都是以人為本的。
廟宇文化可說是台灣最豐厚、發展最完整的文化體系,但隨著時代的推進,現代人走進廟宇,除了崇敬的合掌祈求外,對於當初建構起這座廟宇的一石一柱、牆上的文字和雕刻,大多以為不過是帶有某種宗教意涵的裝飾,殊不知其實皆有其時代背景的典故可探循。
以廟宇門口最常見到的一對石獅子為例,乍看之下二隻僅有些微區別,但其實可是有公母之分的呢!中國人說「男左女右」,所以,從神明的位置往外看,右邊的是母的,左邊的是公的。在中國的父系社會倫理觀中,男主外、女主內,男性必須扮演對外發言和爭取功名的角色,女性的工作是在家相夫教子;所以,左邊的公獅口是張開的,腳踩象徵太平與身份的綵球,右邊的母獅則是緊閉雙唇,懷中揣著幼獅。
花蓮馬太鞍部落祖先的生活智慧,則在捕魚的藝術展現無遺。馬太鞍是一處水產豐富的濕地,有別於一般漁民主動出擊找魚的作法,先民們自創一套非常合乎邏輯與人性的「生態捕魚」法,營造一個適合各種魚類生長的環境,讓魚兒們自己乖乖住進來。他們先在溪水循環良好的地方挖個水池,然後在裡面幫魚蓋起一棟棟叫作「巴拉告Palakau」的三層樓房。最上層是由雜草舖成,吸引「穿著西裝」有鱗的魚來進駐;中間一層是由樹枝組成,專門給撿拾上層排泄物的小魚小蝦躲藏定居;最底一層的空心竹管,則是給「沒有衣服穿」、不喜見天日的鰻魚類棲息。
整個巴拉告的生態體系完成後,當想要吃魚的時候,就只要把河道的出入口堵住,再把「進得去出不來」的特製魚簍安置在巴拉告的旁邊,然後,根據馬太鞍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拉藍的說法,「正如國家有難,穿西裝的有錢人一定第一個先跑,於是,這些西裝魚就這樣一隻一隻鑽進魚簍裡。接著,把竹筒一根根抽起,黑道鰻魚等等就會這樣一隻隻落網;最後再用漁網把剩餘的小魚小蝦撈一撈,就大功告成了!」
除了信仰與飲食,同樣與人生活習習相關的建築與道路,又怎麼能不好好發揮「以人為本」的創意呢?在宜蘭的羅東,最近新落成了一處大型的文化與運動綜合場所「羅東文化工場」。不同於一般拔地而起的龐然建物,這裡的「文化中心」是由數根七層樓高的柱子架在半空中的;不同一於一般填湖砍樹的「運動場」,這裡在保留原有生態的前提下,架起跑道於濕地之上、環伺人們以綠樹水草。
負責此一建案的田中央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黃聲遠建築師說,蘭陽平原一邊是山、一邊是海,而山與海也正是宜蘭最美的風景。為了把持人們觀看的天際線,宜蘭政府規定房舍不得高於七層樓;也因此,當你爬上了「羅東文化工場」的屋頂時,你會發現,整個羅東都在你的腳下,遠處的山與海則近的彷彿可以觸及。基於同樣的理念,黃聲遠將藝文中心設計成一棟可「透視」的建築物,把主體建築如樹屋般架高,為路面上的行人保留了宜蘭最美、最暢行無阻的視野。
附掛在跨越宜蘭河慶和橋旁的「津梅棧道」,是田中央的建築師們另一個感動度100%的設計。現代大型橋樑的規劃方式,讓行人過橋這件事變得相當惱人,更遑論稍歇腳步欣賞腳底下美麗的河川;於是,田中央以類似吊橋攀附的工法,搭建起一座行人專屬的棧橋。在這裡,你忘了自己正在過橋,你滿眼是綿延不絕的河濱公園,以及與穹蒼相映的湛藍河水;在這裡你忘了自己是在一座橋上,你抬頭望見的,是由棚架撐起的藤蔓,以及蘆葦狀的燈架;在這裡,你更忘了自己是個行人,你或坐在橋下歇腳處吹著怡人的涼風,或望著橋墩下奔跑嘻鬧、盪著鞦韆的純真孩童,腳角不自覺上揚。
回到台北市東區的繁華街區,你左顧右盼,看到了一棟平日大門深鎖的老舊洋房,門口掛起了桃紅色的醒目招牌,抖大地寫著「粉樂町」,你知道,你又再一次地在日常場景中與藝術相遇了。
於是,打起傘,通過車陣,趨近圍牆,五彩繽紛的樂高積木頑強地補起了斑駁破碎的老磚牆;繞進牆裡,蔥鬱的樹木與草叢,掩不住那孵育著未知生命的巢;踏進洋房,此起彼落的手錶鬧鈴,幽默又諷刺地訴說著時間的流逝與不可掌握;由二樓傳來的敲打聲響,極富節奏性的提示著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都可以是一種藝術;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你走進了出口處一座大型的黃色木箱內部,在全然昏黑的空間中,朝著前方那道小門透出的亮光緩緩拾級而上,卻終因身形限制到不了終點。
走出後門,一輛摩托車快速地擦肩而過,我卻已完成了一場約莫半小時的時光之旅。看看行事曆,這個週末,何不就到淡水河畔,和周先生與舞者們一起來趟「舞蹈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