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美雲:「愛」的真諦
2012
11
02
文|唐美雲
圖|唐美雲歌仔戲團提供
煦日,永不失溫的光與熱——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心內的話
因為父母的愛、「迷」們的愛,以及我對傳統戲曲藝術的愛,共同打造一把讓歌仔戲通往文化藝術之門的萬能鑰匙。

飛機起飛前一刻,電話另一頭的台灣,傳來獲得國家文藝獎的消息,腦中空白了瞬間……

在台灣這蕞爾小島上,近年來國家藝文發展日益蓬勃,但就傳統戲曲而言,是繼1998年廖瓊枝老師獲獎後十多年,歌仔戲的努力再次被肯定。回首這些年來,看到身旁的戲迷,內心非常讚嘆這些「迷」們,能由「有興趣」到「著迷」,創造出另一種的「愛」。源自草根性的歌仔戲,不論是思念、緬懷、逗趣,在戲曲唱念作表之間就能意會到我們對這「愛」的詮釋,烙印著屬於自己含蓄的鄉土情感。

左:《曲判記》飾演劉劍平與陳昇琳(飾演嚴尚書)。右:《陶侃賢母》飾演陶侃與廖瓊枝(飾演陶母)。

劇團的所有作品全都是我的孩子,我沒辦法挑出哪一齣比其他的好!我知道哪幾齣有部分仍有瑕疵,又有哪幾齣十分成功──但它們對我來說皆彌足珍貴。「愛撐開我的心,使我內心寬闊」,自小,父母雖然是為生活而開始了傳統戲曲之路,但他們對表演藝術的堅持與對兒女的愛,讓我幸福地與家人一起唱曲念文,父母唱、兒女隨,旋律彷彿特別悅耳,曲文特別耐人咀嚼!

左:《梨園天神》飾演白家卿。中:《梨園天神》飾演烏俊才。右:《梨園天神――桂郎君》飾演桂無明。

偶而這個現實世界局限著,彷彿走不出去時,心中信念悄然躍起:「愛之所在,沒有空間是狹小的。」憑藉父母與身旁所有「迷」們賦予的力量,如何在風雨飄搖中闖過創團初期的艱辛?如何在驚濤駭浪中完成兩岸合作的演出?更如何在語言隔閡、文化背景、行事運作判若雲泥的情況下,把草根語言濃厚的歌仔戲曲透過《鄭和1433》在這個世紀第一次與國際舞台接軌……如今,國家文藝這個獎項給了我答覆:「愛是一種選擇,愛是人類價值的反映。」因為父母的愛、「迷」們的愛,以及我對傳統戲曲藝術的愛,共同打造一把讓歌仔戲通往文化藝術之門的萬能鑰匙。

左:《無情遊》飾韋少安,兼任導演。右:《鄭和1433》飾說書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提供,2010兩廳院旗艦製作)。

我由衷地感謝評審的青睞,以及一路上提攜過我的人,在您們無條件的付出與分享當中,「愛」自然開花結果!歌仔戲曲表演不再畫地自限於廟口的嘻笑打諢,反而更將它原本機智、幽默、含蓄的特質含英咀華,期許塑造成令人齒頰留香的品味咖啡:也許研磨的過程難免苦澀,但種種愛的加持,都化作脫離生活上重擔痛苦的動力,我也感受到這股愛的真諦,在傳統文化藝術的道路上,甘之如飴……

左:1998年獲十大傑出女青年與媽媽合影。中:2001年榮獲金鐘獎連續劇最佳女主角獎。右:2007年《桂郎君》獲金鐘獎。
唐美雲勇於挑戰各式多元跨界的演出與嚐試。左上:電影《1895》飾演吳秋妹。左下:演出後台與媽媽合影。右上:「2005尬傳統 人人有責」音樂節。右中:書籍《胭脂紅》出版。右下:歌仔戲第一部 CD《玉樓聲漱》發表。

 

【延伸閱讀】
藝術家素描:戲狀元傳家,新經典傳世——唐美雲(文/施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