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國內藝文界最高榮譽的「國家文藝獎」,於2012年10月31日下午三時假華山文化創意園區舉行「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今年評選出之五位傑出藝術家,藝術家李錫奇、作家林良、表演藝術家唐美雲、表演藝術家賴碧霞、建築師謝英俊,均以對藝術的豐沛熱情堅持創作不懈,更以生命的力量積極開創獨特且具時代性的美學風格,臻至卓然成家。而就在創作上一路相挺扶持之親友陪同下,五位得奬者榮耀進場,為本屆文藝獎贈獎典禮揭開了感人的序幕。
本屆文藝獎的整體主題為「煦日,永不失溫的光與熱」,藝術家們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散發對於生命及藝術創作的熱情,就如同日光永不停休地照耀著台灣的文化與藝術的田地,並將那永恆不滅的藝術傳承下去,撫育世世代代。誠如國藝會施振榮董事長所言,期盼「國家文藝獎」不僅是一個鼓勵、肯定藝術家藝術成就的獎項,而是作為一種「精神」的典範,一種「創作生命」的傳承;讓國家文藝獎歷屆得主的精神與創作生命,因為這個獎而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永垂不朽!
首先上場接受贈獎的,是建築師謝英俊先生,他是台灣富涵人本精神的現代建築師,長期致力於發展低成本、技術門檻之「協力造屋」概念,回歸到「人與人、與土地、與環境」的精神,使用最素樸的材質呈現真摯的構築的美感,使建築成為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環境藝術」;他的作品結合當地特有素材創造出全新風貌,更重要的是讓許多災民重新有了家的歸依。
謝英俊在致詞時特別向其建築團隊的靈魂人物高春貴先生表達高度謝意,高先生邵族文化的深厚背景,深深地影響了謝英俊的創作美學。他以邵族祭典歌曲為例,這種歌曲結構簡單,每個人都可以在歌曲中找到自己的音階與共鳴點,是非常容易上手的歌唱方式;而這樣的「簡單」,正是謝英俊現在所致力於的工作。謝英俊的「協力造屋」,即是讓房屋的使用人必須能夠參與房屋的建造;他說自己的使命是「激發每個人的原始美感、本能與創造力」。
擔任其贈獎人的,是謝英俊的二哥謝長榮先生。一位成功的藝術家背後,一定有雙長期默默付出與支持的手;謝長榮先生與他的夫人,自921災後就全力協助謝英俊先生的災後造屋計畫,為他處理財務調度與管理等各項事務,一度身心俱疲而病倒,卻因感受到謝英俊對於建築及生命的熱情,始終相挺至今,在精神及實質上都給予了謝英俊先生最大的支持,因而謝英俊先生希望藉這次機會,與謝長榮先生共同來分享這份榮耀。
第二位得獎人藝術家李錫奇先生,是戰後台灣美術現代化運動中的先軀,其作品深含強烈的冒險性格與積極的行動力,多年的創作反映著中國美術從寫實的思維,轉向追求抽象的時代性。他從人文的筆意中找尋靈感,也在庶人的生活智慧中發掘新意,他更是一個媒材的魔術師,跨越了種種侷限,在不同的媒材與技法來敘說故事,成就雋永動人的藝術作品。
李錫奇說,得到國家文藝獎,是對他從事藝術六十年最大的肯定!出生戰地金門的他,自小經歷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等兩岸戰事;他因為戰爭家破人亡,也因為戰爭留在台灣,而得以有機會走上藝術這條很辛苦的道路。他表示,金門擁有很多文化人才,不該停留在「戰地」印象,想到金門也不應只想到貢糖和菜刀,「我唯一的感想與希望,就是要讓金門成為文化盛地!」
在李錫奇的藝術生涯中,有位亦師亦友的好朋友,他也是今日贈獎給李錫奇的頒獎人李奇茂先生,他倆相識四十多年,年輕時常一同出國參展,相互切磋技藝;而除了在藝術上學習,在人生旅途上,兩人也相互照應,可謂是難得的靈魂伴侶。
作家林良先生,是本屆文藝獎得主中年紀最長的,他是台灣兒童文學的標竿,多年來奉獻於兒童文學不遺餘力。他以獨特的、取材於生活之中的「淺語的藝術」,書寫一篇篇陪伴許多人成長的散文;他不堆砌華麗的詞藻,注重文字的臨場感,從標點符號到遣詞鍊句,處處都有「令人驚喜的組合」,把深刻的思想、豐富的內容表現出來,讓大小朋友都受用無窮,無疑可稱為台灣兒童文學的領航者。
林良長期為兒童寫作,在他眼中,兒童一樣需要文學薰陶,加上他在兒童報刊工作,認識許多孩子,「兒童」不再成為抽象概念,讓他發現可用淺顯有趣的文字,吸引他們閱讀並理解。迄今已寫了三千篇專欄、四千多首兒歌、童詩的林良認為,「生活裡有許多值得品味之事,而寫作可以幫我們品味生活」。對於得獎,林良感謝國藝會給他這份榮耀,「這對八十八歲的老人是一種福氣,是一份關懷,也是溫馨的勉勵。」他將繼續創作、繼續寫下去,「常有人問我,要寫到什麼時候?」林良用一首童詩〈駱駝〉回答:「我就像沙漠裡的駱駝/只知往前走/從來不問到了沒有?到了沒有?」
而長期提供林良先生機會發表散文寫作的,就是國語日報社的社長馮季眉女士。馮社長長年關注本土兒童故事的寫作與發展,提倡兒童文學不遺餘力,並為林良先生特闢「夜窗隨筆」專欄,讓他能持續創作不懈。因此,林良先生想藉由這次的機會,向多年來鼓勵、提攜他的馮社長表達感謝之意。
表演藝術家賴碧霞女士,六十餘年來持續致力於客家民謠山歌的演唱,唱腔細膩,為台灣客家音樂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家。憑藉著一顆熱愛客家民謠的心,傾全力保存記錄幾近失傳的客家民謠,也投注心力創作,是歌唱家、作詞者、也是編劇家,對客家民歌之蒐集、紀錄、推廣、教學傳承、及保存台灣珍貴之音樂文化遺產等各方面,貢獻卓著。她在致詞時幽默表示,自己是「台上十八歲,台下八十歲」,而她的終生心願是「用客家歌把客家話一句句撿回來!」
而在漫長、艱困的藝術創作道路上,賴碧霞女士一直有一位貴人相助,那就是45年前的已故中廣苗栗台台長江平成先生,江先生一路上的教導及支持,客語歌謠中許多深奧的文字,都有勞江台長先生不厭其煩的為她解答,讓她受益良多。雖然江台長已經離開了,但為了感謝江台長,我們特別邀請到了他的兒子,現任中央電台客家節目編導的江光大先生,來擔任賴碧霞女士的頒獎人,能夠從他手中接獲文藝獎獎座,相信對賴碧霞女士格外意義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頒獎典禮的這天,正好也是賴碧霞女士的八十一大壽!因此主辦單位特別準備了一個蛋糕,並由林生祥老師以客語演唱生日快樂歌,讓整場典禮倍增溫馨。
最後一位上台受獎的表演藝術家唐美雲女士,是將歌仔戲豐富的藝術內涵代代傳承下去、並不斷創新與發揚光大的幕後推手。她從民間野台走進現代劇場,經歷不同演出形式與美學之嘗試淬鍊,累積豐沛表演能量,樹立起傳統戲曲表演的標竿,並以精彩的跨領域、跨文化演出,成為多元且成熟的表演藝術家,彰顯當代的典範。多年來,她持續不懈地編創新戲,讓有志於此的新生代藝術家能夠在這個牢靠的舞台上,學以致用,展現自我。
唐美雲一上台,就以十足的歌仔戲口吻,誠摯地說:「感謝!只有二字,感謝!」她說自己出生歌仔戲世家,也曾當過歌仔戲的逃兵,沒想到,有一天這個逃兵,也能站在這個舞台上接受最高的文藝肯定。她在歌仔戲的這條路上,一路視歌仔戲為自己的「本分」,從沒想過要為了得獎而做什麼事,她只知道,「只要自己還在線上的一天,就要為自己在付出的東西努力!」
而擔任唐美雲女士頒獎人的,是亦曾以歌仔戲傑出表現獲國家文藝獎肯定的廖瓊枝女士。廖女士為唐美雲父親的同門師妹,更是成就唐美雲精緻舞台歌仔戲品牌的推手。除了專業上的請益外,在人生的旅途上,唐美雲也受到廖瓊枝女士方的照顧,二人情如家人、比親戚還親;如今唐美雲從「阿姑」廖瓊枝手中接過獎座,更象徵了歌仔戲的傳承。透過今天的機會,唐美雲要深深感謝廖女士的付出及支持,更感謝所有在一路上支持她的人,她在致詞的結尾大聲地說:「在歌仔戲這條路上,有你們真好!」
贈獎典禮中穿插安排了三段表演節目,用以分別向本屆得主致敬。
第一段表演節目,是由杜振勇老師以富有台灣原住民特色的鼻笛演奏,跨界融合絲竹空爵士樂團的打擊樂,合作帶來的「煦日的光采」。以台灣原住民獨有的鼻笛,結合中西融合的爵士音樂演出,來向這次的兩位得獎人謝英俊先生和李錫奇先生致上最崇高的敬意,也象徵了藝術多元化及包容性的精神,不斷的滋養文化與藝術的田地,就如同日光照耀著大地。
頒獎典禮中場,絲竹空爵士樂團及世紀當代舞團的姚淑芬老師,特別跨界編製了一齣舞作「煦日的初昇」,來向下一位得獎者──作家林良致敬。林良先生的〈小太陽〉,描寫一位父親對於初生的女兒細膩而動人的情感,因此舞作中也特別邀請到一對親生父女──常立欣爸爸以及四歲的常靜桐小妹妹一起以人聲朗讀〈小太陽〉片段。這場結合了聽覺、文學及視覺的嚮宴,不但帶來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也讓在場觀眾透過重新詮釋的演出,感受〈小太陽〉文本的能量。
而在贈獎典禮的尾聲,隨著林生祥老師深刻而雋永的歌聲,以及秀朗國小兒童歌仔戲團充滿活力的演出,詮釋交織出了一段客家歌謠與傳統歌仔戲曲之美的跨語言對話。這段名為「煦日與春風」的表演,除了向賴碧霞、唐美雲女士兩位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外,同時也巧妙地藉由戲曲唱詞,帶領大家重新回顧本屆五位得主對藝文界的付出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