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南方偏見──大高雄的戲劇生態觀察
2012
12
03
文|卓明(資深劇場工作者)
藝文風向球——2012年度補助觀察
南部的表演團隊,崛起困難,真正的生態滯礙,在於人才匱乏的不良生態結構,以及以北部民情、心理屬性和表達方式的差異。

今年國藝會戲劇類的補助案,在121件補助名單中,大高雄僅有8件獲選,其中有一團體獲得工作坊與演出的雙料贊助,是一個新成立的偶戲團;身為南台灣表演藝圈的成員,雖覺汗顏,但悉曉國藝會的審查專家們,清楚地鼓勵新風格,新取向,新團隊的意圖,對南方表演生態的期許與風向。國藝會的補助案一向堅持於創意的開發與品質的提昇;我們入選的案件比率甚低,是否該檢視體質弱化的原因,創作力缺乏嗎?為什麼?團隊多年來兢兢業業的在本位經營有沒有提昇品質的精進?還是回歸南北「資源分配不公」的老話題?也或許是北方評審對南方的偏見?

大高雄在地送件的團隊,每年都固著在僅有的三、四個劇團,這幾個團體都有超過十年的經營年資,案件撰寫也有各自的穩定格式;熟悉他們的審查委員,期待的是風格的新意,或文本涉獵的範疇,可惜我們的團隊都習於堅守崗位,執著於原有的題材與格式。劇團少,缺乏競爭,各立山頭。劇團負責人都身兼編、導、營運管理數職。很難跨團合作,激發新能量。無企圖心去拓增觀眾的市場,就算都很敬業辛勤,謹守本位,每年都行禮如儀,推出新作品,但難撩動觀眾求新求變的購票慾望。

南部的表演團隊,崛起困難,真正的生態滯礙主要是演員的水準無法隨演出的累積經驗趨向純熟,這與前述的題材觀念囿限,缺乏帶動市場活絡的動能。另外衍生出來的問題是無法養成良好的幕後技術與創意的專業人員。由於專業人才的需求得靠台北支援,經費與溝通合作的困難度相對提高,更雪上加霜地形成發展的牛步化。去年台南人劇團的移駐台北,為南部的生態投下震撼彈,就揭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尬尷實相,劇團再如何為地方戮力,地方政府部門如何用心扶植,都無法取代人才匱乏的弱質主因。因此再如何勤奮耕耘於在地,品質也提昇有限。

南部的現代劇場困境,一樣發生在傳統劇場的大環境裡,最大市場的執牛耳者莫過於歌仔戲。「民戲」草率簡陋,卻是劇團經濟的主要來源。「文化場」雖引來人潮與令譽,卻動輒經費龐大,巡演耗費驚人。

電視文化布偶戲(俗稱:金光戲)雖然熱鬧,但金光爆破也焦糊了主演者文藻精美的敍述光華,以及布偶身手操演的細巧線條。最近有些團隊放棄金光,改走數位影像的視覺複合,希望減少噪音及爆破的危險及美感的紊亂;但仍然礙於視覺設計人才的美學涵養,而流於空有理想,實際不然的狀態。 

全國僅有的文化資產──皮影戲,也搖搖欲墜,官部門極力護衛,但主事者卻動力乏乏,皮影戲多年來處於復古與創新的拔河中,視野與方向皆模糊,無所是從。演出的熱情很難持續,學者專家與官方的意見分歧,無法令團隊自主獨立,決定風格與去向,是個危險的警訊。 

台北的演出水準逐年提昇,南部團隊無法update,除了生態結構的不良,還得加上民情及心理屬性及表達方式的差異。這幾年台北在國家劇院的推動下,帶來歐洲大量現代前衛的演出型式,南部人都無緣接觸,缺乏了接觸,觀念也無從打開,也許就這樣,樂在偏安,無須自我挑戰與改變或提昇。

歐洲團隊的新系統表演風格,除了科技大量引入外,劇場氛圍的營造也趨向低限主義與抽象簡雅,而音畫以及表演的反差、激變,是南部人不習慣運用的技法,如隱喻、抑鬱、反諷曲線的敘述;或許台北樂在其中的觀點並不適用於南方,是否放下統一文化齊頭水平的要求,讓南方的直線陳述,色彩華麗簡單符號的外顯可以更精緻化,同時讓傳統劇場的復古路線能被尊重與深耕,而不是被消費化了。當有一天我們被過度現代化,想要「禮失求諸野」,就有靠岸著路的安置點。 

大高雄這三年在文化局的推動下,表演創意產業的市場變得活絡、生機盎然。劇場空間也趨向多樣化,從鳳山大東文化藝術園區、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到駁二特區,這條連動線路,需要在地團隊與更多的新生力持續去填充,不要拱手都讓給外來的競爭團隊;因此各在地團隊要致力於培育所需的人才,豐富自己的陣容,同時也要讓整個大高雄的表演生態有新的團體滋生。也可以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提供一些公共空間,讓年輕的創作人才可以有試演及一展他們獨特實驗精神的空間,他們可以不必承襲/習;台北或在地團隊的風格,完全發展出新的表演理念,如果產生不出『新劇種』,也可以有他們隨機組合的自由機制。一個健全的表演生產鏈,沒有新團體的孕生,會導致荒涼而無趣的乾漠結果。我們要未雨綢繆,儘快去除本位主義,打開視野,互惕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