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創作」?還是「市場」?藝文人口才是個問題
2012
12
03
文|謝東寧(資深劇場工作者)
藝文風向球——2012年度補助觀察
藝術性高可以叫好,但不一定叫座,但反之市場性高叫座,卻不一定可以叫好,到底在這天秤的兩端,要如何才能不顧此失彼呢?

劇場是一門「入世」的藝術類別,無論從其形式、內容之反應現實生活、演出前之行銷宣傳、或者演出後的經濟(票房)結算,劇場的「世俗」味都很重,與人們心中對於「藝術」的崇高形象,可說差距最大。不過,也正是如此特性,劇場成為人們最可親近、最容易可以走進藝術的捷徑,理想的狀態是,大部份的一般普羅大眾,都可輕易走進劇場,欣賞這門結合了各類創作者的綜合藝術,並且也將這些藝術,不知不覺地帶回生活之中。

於是劇場創作者永遠要面對的,是「創作」或「市場」孰輕孰重?藝術性高可以叫好,但不一定叫座,但反之市場性高叫座,卻不一定可以叫好,到底在這天秤的兩端,要如何才能不顧此失彼呢?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們不妨來回顧2012年的表演藝術,以實際生態觀察之鑑往知來,來找尋那神秘的答案。

2012年的表演藝術界,在行政院「文化創意產業」既定政策方向,及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第一個新設的部「文化部」的成立,持續扮演馬總統所宣示的「以文化立國」之重點發展項目,雖然面臨全球經濟環境欠佳,國民消費力降低的嚴酷考驗,但在整體劇場活動數量上,今年仍然呈現持續攀升的榮景。

在現代戲劇部份,推動多年的「定目劇」政策,至今雖仍未開花結果,但是觀念影響所及,各大型劇團繼續包裝、行銷口碑舊戲(加演或重製),例如:表演工作坊的《寶島一村》、《那一夜,在旅途說相聲》、《彈琴說愛》,果陀劇場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再見女郎》,屏風表演班的《女兒紅》、《半里長城》、《三人行不行》,全民大劇團的《瘋狂電視台》、《當岳母刺字時…媳婦是不贊成的!》、《瘋狂偶像劇》、綠光劇團的「世界劇場」及「人間劇場」系列,人力飛行劇團的《地下鐵》、《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等等,連久未露面的台北故事劇場也推出《露露聽我說》、《花季未了》。

其實各大劇團何嘗不想讓自己的作品,成為可以定點長演的「定目劇」,但是官方對「定目劇」的想像,比較接近紐約百老匯,或者韓國首爾的文創定目劇,這種完全市場導向的製作,首先就必定得找到足夠的消費人口做立基。儘管市場預估以本地藝文消費人口,加上充滿想像空間的大陸觀光客,但結果是文建會自去年起出資補助的定目劇計劃,包括全民大劇團、拾藝整合行銷、十鼓擊樂團和舞鈴劇場等四個案子,今年的成果驗收,只有在觀光文化村演出的十鼓擊樂團沒有虧損,所以是否有足夠的市場利基來支撐「定目劇」,其結果當然不言而喻。

馬來西亞趨勢專家馮久玲,在其著作《文化是好生意》提到:「二十一世紀世局與過去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中產階級的崛起。這個階級以青中年為主,他們享受物質繁榮,受過教育,講究品味,有更強烈的自我覺醒,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並根據作者以消費能力所做的觀察:「亞洲發展中國家過去三十年來即有4億人晉升為中產階級。」所以其樂觀推論,文化將成為中產階級的新興消費對象,是一門好生意。

但是文化藝術跟一般商品不同,是一種必須有基礎知識經驗,才能獲得其精神樂趣的活動,特別是劇場演出,如果沒有培養觀賞經驗,一般百姓恐怕不容易踏進這座藝術殿堂。所以政府想做大市場之前,不妨先朝培養藝文人口開始著手,有了足夠藝文消費人口,商業劇團自有其運行的機制。

如果只將劇場當成商業娛樂,那也太浪費了臺灣這批生龍活虎的劇場創作人才。2012年的第一天,鴻鴻所領導的黑眼睛跨劇團,就以毫不保留瘋狂攻擊的辛辣批判作品《Taiwan365——永遠的一天》,為生猛的實驗創作型劇場,揭開新的一年。不跟官方打交道的臺灣海筆子劇團,今年也聚集了滿帳棚觀眾,上演《泛YAPONIA民間故事~摸彩比丘尼譚》與《孤島效應──過客滑倒傳說》兩齣戲。四年一度的「女節」今年更聚集了來自台、港、中、馬各地女性導演,連演了一整個月的十二檔戲。而河床劇團也繼續第二年在旅館「開房間」藝術節,及郭文泰放大規模的音樂視覺劇場《美麗的殘酷》。飛人集社今年的「超親密小戲節」深入台北的永康區、民生社區、仁愛圓環區,觀眾邊走邊看偶戲,另外還製作了兩齣老少咸宜的精緻偶戲《長大的那一天》、《小森林馬戲團》。

台南人劇團今年整團北遷,變成在台北的台南人劇場,原因當然是人才、觀眾都都高度集中在台北。今年他們推出了兩齣大戲《海鷗》、《金龍》,及新人系列的《十八》、《穿妳穿過的衣服》與《行車記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今年創作力超旺盛,一共有《身體平台》、《天台上的蜘蛛》、《音噪城市》(亞維儂)、《2012無門之門》和《守夜者The lives of P》。老牌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今年則推出「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羞昂App》,及重演的《請聽我說——華麗復刻版》與《膚色時光》。當然還有值得一提,今年最佳新人作品,外表坊時驗團的《春眠》與風格涉的《不萬能的喜劇》。

以上族繁不及備載,還有更多風格各異的作品創作,看似一片劇場繁榮景象,可是觀眾人口有無增長呢?今年十月份,台北表演節目爆量,從表盟的「華山藝術生活節」、兩廳院「舞蹈秋天」、新舞台「新舞風」、北藝大三十年「關渡藝術節」……,到各劇團的獨立演出,結果票房普遍欠佳,細探原因,還是回到藝文人口的成長,遠不及演出節目的票房需求。

這正是一個關鍵的時期,希望開拓更多藝文人口,已經非劇團憑己之力可以達成,公部門的適時介入,從人文教育、藝術推廣、票價補貼、鼓勵企業贊助、藝文減稅……等各個方向,為表演藝術界創造藍海,這才是真正朝向馬總統所宣示「以文化立國」之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