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人文關懷與邊緣探索
2012
12
03
文|賴芳伶(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藝文風向球——2012年度補助觀察
未來有志「文學類」的申請者,觀察眾生世相的視野愈寬廣愈好;而在解構潮流方興未艾的今天,我們還是不能忘懷尊重優質的人文傳統,審慎省思當代時尚。

一、2012年度「文學類」申請案之主題趨勢與生態觀察

就申請案的主題趨勢來看,2012年度有少兒長篇奇幻寫作、網路世界科幻想像,台灣殖民歷史新詮、民俗風物變遷顯影、原住民族群踏查、客家文學文化傳承、異域行旅報導、當前社會弱勢議題、環境關懷與生態倫理、女性口述生命史、詭異情慾世界、醫療病案集體書寫……等等,堪稱相當豐富。的確照應到人間的許多面向和生命的繁複層次。由於愛情、親情、世情總是無所不在的文學母題,端視作者如何以精湛的寫實、幻設技巧,綰合抒情的心靈視野,將其織入時代脈絡和社會語境,昇華悲苦為無盡的熱能,引發讀者深刻共鳴,一起為人間暗夜點燈。

以生態觀察而論,2012-1期申請案項目計有:創作、出版、研討會、研習進修、調查與研究、國際文化交流等。其中以創作居多(77件),幾近一半;出版其次(36),約佔總量(128)的1/4,其餘均為個位數。這種情形與往年差不多,顯示「文學類」申請補助者一直以創作為主,申請出版補助的亦不少,至於研討會(含研習進修)、調查與研究、國際文化交流計畫案分別是6件、8件、1件,屬最少。它的原因應該是教育部、文化部、國科會、國家文學館、各大學院校,與各縣市文化局,都有機會申請到這方面的補助或獎助。計畫的屬性以小說申請案最多(55),散文(31含評論)和現代詩(28)次之,綜合各種文類性質者又次之(14)。

值得注意的是,2012-2期申請案為107件,較1期少21件。主要是創作54件比1期少了23件,出版37件,比1期多1件。其它研討會(含研習進修)7件、調查與研究4件,國際文化交流計畫案是0件,前二者與1期情況相近,最後一項國際文化交流未受申請者青睞。至於2期計畫案的屬性仍以小說申請案最多(42),但比1期少了13件,散文(12含評論)少1期19件,現代詩(38)反比1期多了10件,綜合各種文類性質者(10)較1期少4件。

從上述的消長狀況,可以看出創作申請案減少很多,其中的小說類大量流向現代詩,散文與綜合類也相對減少。現代詩或許與當前快速傳輸的資訊化潮流有關,會不會是因為較能即興完成、方便流通?相形之下,其它文類從構思經營到發表成品,所耗時日與心神,較難符合消費時代的當下效益。其實,要創作優質的現代詩,不見得比小說、散文等文類輕鬆。 

2012年度榮獲國藝會的補助者,平均年齡為43歲,以青壯輩作家為主。像1期的楊瀅靜、張嘉驊、李金蓮、陳宗暉,評審一致認為他們都深具寫作潛力,各具殊異的特色,所擬的計畫也含納創新的觀點。如楊瀅靜《一種蒲公英式的……》散文創作計畫,張嘉驊《月光三部曲II:巨靈動員令》,李金蓮的長篇小說《紅色夏天》,陳宗暉的《我想保護的生活》。2期補助有創新觀點且文字質量俱佳的計畫,大要有顧玉玲的《回家》,鄭立明《文字的星盤》,和黃碧燕《死了,之後》短篇小說創作集。

1期首次獲補助的新生代,有30歲的廖育正,和同樣都是26歲的殷士閔、陳又津;2期有25歲的蔡文騫,與同為27歲的何立翔、崔舜華。他們幾位的才華都非常耀眼,讓人驚喜。

至於具文學推廣意義且出版不易的計畫,1期有王文娟的《歲夢記——與未來孩子的想像對話》,及罕見疾病基金會提出申請的「採集‧書寫‧編輯營」;2期南方家園文化公司的《刺客的歌》,與林倩如的《流》becoming-交遇在古茶布鞍的那一年。國藝會的支持補助,可以使更多人看見悲欣交集的人間、社會多樣的苦難角落,以及許多孜矻奉獻的仁者智者勇者。

為了重視與台灣文學相關的基礎史料研究,1期補助張良澤的《鍾肇政未公開的情書調查與研究》計畫。此外,甄選2個研習活動作為補助對象,他們分別是耕莘文教基金會「101年的文學推廣研習系列」,和台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101年第2屆台東學文化研習營」。2期通過補助祥龍公司「2012年第七屆太平洋詩歌節」。以上三者都屬持續戮力辦理,卓有成效的研習活動。

二、2012年補助案重要展演╱發表作品案例分享

茲列舉2012-1期幾個獲得補助的案例,以供參酌。

【創作項目】

楊瀅靜《一種蒲公英式的……》散文創作計畫:碰觸當前碩博生畢業後覓尋教職的流浪問題,以年代為經,空間為緯,從自身經驗講述流浪老師一方面無枝可棲,另方面,生命活力卻相對充滿自由開創的可能。

張嘉驊《月光三部曲II:巨靈動員令》:著重表現自我成長的體驗,並反思「殖民主義」對臺灣歷史的影響。計畫中擬以淡水神社(於1939年完工,於1974年改建為忠烈祠)作為還原工作的重點。探索臺灣人民在歷經日本政府「皇民化教育」後,國族認同的混淆悲哀;作者希望經由文字書寫,緬懷歷史創傷,守望和平到來。

李金蓮「長篇小說《紅色夏天》」:以民國50年代眷村中一個受創家庭的「小歷史」為故事背景,尋找每個人心中都有的一條隱喻之河,同時也為走入近代史的眷村,溫情顯影造象。

陳宗暉《我想保護的生活》:《我想保護的生活》是陳宗暉在蘭嶼生活過的一個紀錄。他想保護大海與森林對他透露祕密的時光,讓自己的身體與思想越來越有野性。計畫敘寫蘭嶼六個部落的生活故事,期許能夠間接保護這座充滿生機與有害垃圾的島嶼。

廖育正《紛紛》:《紛紛》主要的意旨在於書寫人們「紛紛」的「趨向」,指涉「人群傾向」、「人群行為模式」等涵義。希望以「紛紛」作為人生存的普遍隱喻,以「身體感」為核心關注,同時觀察、反思當前社會。計畫進行詩學實驗,打算將語言背後隱含的「人性」與「獸性」,同時浮現出來,並與當代台灣的生活習性相呼應。

殷士閔《循醫者之路:一張白色巨塔往非洲大陸的航海圖》散文創作計畫:殷士閔曾擔任台灣駐史瓦濟蘭醫療團替代役醫師,他想將自己在全世界愛滋病盛行率最高的國家,行醫近一年寫下的文章集結成書。集中包括描寫實習醫師所經歷的台灣醫療環境,記錄連續值班的過勞、健保濫用對醫療環境的影響…等議題。希望對比非洲貧困的醫療環境,並透過鏡頭描繪史瓦濟蘭的小人物與社會文化,期使習醫者深思醫業道路的莊重,同時讓讀者更理解、珍惜台灣相對幸福的醫療環境。

陳又津《宇宙之女》:這是一個自傳性質的小說計畫。陳又津是外省榮民和印尼華人女性的第2代,兩條離散經驗的軸線(戰爭、種族)在她身上複雜交會,只能認同自己是宇宙人的她,希望能為這些很少有自主發聲的族群──無論是印尼結合榮民的家庭,或都更住戶,寫下歌哭的心聲。

吳妮民《T城故事》:計畫以散文為主,初估20至30餘篇,約8萬字。屬於作者的家族史書寫,另穿插1970年代以降台北城市發展、市民生活景況等相關新聞報導。全書分三大部分,時間自1950年代起至2010年左右,達六十餘年,空間橫跨島嶼東西兩岸與縱貫南北。作者自父親阿興及母親阿梅的童年開始敘述,以雙主線交插進行,刻劃 1950-1970台東池上少年(阿興)及台南新營少女(阿梅)的農工成長背景。

第二部份敘寫兩人於1970初期抵達台北後的工作及生活。少年阿興不斷轉徙塑膠工廠、拉鍊工廠、RCA工廠等,以及為進入公職生涯考取調查局後參加受訓,在台北投靠時為工地雜工的父親盛水,因而四處為家。另寫少女阿梅,初進台大醫院擔任神經內科病房護士,見證台大醫院舊時護理工作樣貌、台灣早期神經精神學科的發展,兼及那些年在台北城市的逛街場域、電影院,與青春戀愛往事。

第三部份,自阿興與阿梅共組家庭起始,記錄一段為求在此城內安身立命而儉省過日、認真生養下一代的時光。並寫及兩人的孩子——台北移民第二代,於台北成長、終又離開往台南發展的故事。

【出版項目】

王文娟《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想像對話》:王文娟以自己的懷孕過程為敘述主軸,寫有孕的當下感知、生活改變,對應記憶、家族、身體、地景、閱讀和他者間的種種故事。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生命書寫。

罕病基金會「罕見疾病基金會『採集‧書寫‧編輯營』出版計畫」:以10篇病友由撰寫的生命故事,串起個人的生存、價值、夢想,鋪陳出與疾病同生共存的人生旅程。書後附上疾病簡介以及作者群互相側寫「我眼中的你」,以茲紀錄這一段寶貴同行的生命時光。

【調查與研究項目】

張良澤「苦雨戀春風——鍾肇政未公開的情書之調查與研究」:台灣作家鍾肇政此批日文書寫的情書,具有保存文獻、文學研究,與歷史文化觀察的價值,可作為戰後初期台灣社會大變動的一手資料。

【研習進修項目】

耕莘文教基金會「發現生活‧品味人生──101年耕莘文學推廣研習系列」:101年度的文學推廣訴求為「發現生活‧品味人生」,強調文學與生活間的密切關聯,透過講座研習,引導創作者發現被忽略的素材(如邊緣女性、弱勢族群……),激發創作能量。

台東後山文化協會「100年度第1屆台東學文化研習營」:以「台東文學論壇」為活動主題,計畫邀請旅外或在地作家主講、對談,尋繹台東小說、散文與詩的發展脈絡,與學員互動交流。同時配合活動展出台東原漢作家影像及作品資料。

2012-2 期 獲補助案例參考

【創作項目】

顧玉玲「回家」:計畫透過個別訪談,以「口述歷史」的方法收集資料,採用接近「報導文學」的形式,敘寫越南勞工(主要是女性)進入台灣家庭的勞務狀況,及其所牽動的各種複雜人際關係,如私人感情、婚姻……的變化。顧玉玲認為,從越南勞工個別的故事中,會對照出現她/他們在台灣的勞動現場,以及返鄉後的就業與生活情景。而書寫越南勞工的「離/返原鄉」過程,當然也會逼見當今台灣政經社會與家庭結構、親情倫理的錯綜流動,發人省思。

鄭立明「文字的星盤——報導文學寫作計畫」:寫作主題關注人類從書寫→發表→閱讀,整個著述立說產業模式的鉅大變遷,作者希望對即將不再的文字書寫、平面印刷、出版發行、閱讀習慣……做一次深情的回顧。

寫作範圍預定從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最早引進台灣的印刷機開始,(這部印刷機目前還留在台南長榮中學的校史館中);採訪對象含納迄今仍在的鑄字、排版師傅、檢字員、打字小姐等,佐以大量今昔對照之圖片,期待能串連成台灣活版印刷史,同時見證多國強權勢力進出台灣的繁盛與滄桑。

黃碧燕《死了,之後。》:是一部短篇小說創作集計畫,主題聚焦於生命中無可迴避的「死亡」,作者希望以荒謬、超現實、魔幻寫實……種種手法,呈現台灣民間面對死亡事件的傳統民俗信仰,進而折射出隱而難顯的社會問題、人生思索。

楊明「南方有家木」:員林實驗中學曾經是一所特殊的學校。民國42年,數千名來自大陸的青年學子,以校為家,他們在臺灣舉目無親,還好有師長、同學彼此扶持照顧。這一所學校不僅是學校,更是一個大家庭,容納了因為戰亂離鄉的一群流亡師生。學校的環境艱難刻苦,一切從簡;但是卻有許多傑出的校友,像是前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朱炎、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張玉法、前文化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李殿魁……,都曾經是這所「流亡學校」的學生。本計畫將以8萬至10萬字的長篇,講述這群民國40年代的流亡學生,在員林實驗中學度過初來臺灣的歲月。他們想家卻回不去,在貧乏的物資條件下努力學習,互助陪伴,成為一名名老師,在島上安家立命,開枝散葉。這不僅是一則則動人的故事,更是一段值得書寫的人文歷史。

呂政達《國姓爺的錦囊》:小說預計8萬到10萬字,年代和背景從鄭成功來台趕走荷蘭人一直貫穿到近代。內容分成八個場景,環繞國姓爺獲賜的一只錦囊,藉由四百年來錦囊的下落,串聯出臺灣穿越皇權、戰爭、開墾、殖民地時期的種種記事,在歷史的記憶身影裡,敘寫臺灣人身分認同的種種繁複面向。

 【出版項目】

藍淑貞「台灣花間集——台灣植物生態台語詩集」:主要收錄自 2005 年到 2011 年,一些發表在【菅芒花】台語文學、詩刊、【淡水牛津文藝】、【王城氣度】、【台灣日報】,與【海翁台語文學雜誌】……等園地的作品,總共 85首詩,約90張相片, 220 頁, 3 萬 5990 字左右。詩集分為「將詩種佇路邊」和「台灣花間集 J 兩部份,作者希望讓讀者認識到台灣在地生長的許多花樹,進而疼惜、守護這塊土地,每首詩將配合一張相片,相互參照,增益趣味。詩集除編輯體例、標音系統、台語漢字用字說明,是以華語書寫外,詩篇內容全用台語書寫。文字質樸優美、情感豐沛,深富南部地區特色。

南方家園「門後的守望者——一個囚徒的情詩集」:這是中國詩人野夫, 1992年因「六四事件」入監勞動改造,與一位從未謀面的女子通信,所寫下的詩集。野夫說,向一陌生女子傾訴愛情,使他囚困獄中的苦痛靈魂得到淨化,完成更新。正是循這這些不假藻飾的語詞,使他重回孩提純真。並體證,愛是一種事業,需要兩個人共同締造,才能臻於最高境界。他相信,在經歷如此深重的絕望之後,求生的欲望將宣告:最殘酷的折磨總有一天會過去,而痛苦其實並不比幸福具有更多意義。

林倩如「《流》becoming——交遇在古查布鞍的那一年」:此計畫將以田野民族誌的方式,敘述好茶村遷村一年的日常生活、真實點滴,從核心的「家」開展微觀軸線,描摹出一個深受災難重創,仍充滿可能性的希望空間。林倩如想結合報導文學、私小說等……跨文類的文本形式,紀錄下在民國百年的歷史脈絡裏,古查布鞍的回家之路。(排灣族稱屏東好茶部落「瑪家農場」為「禮那里」,魯凱族稱「古查布鞍」。)

蔡文騫「十年書——蔡文騫散文集」:這是臺大醫院住院醫生蔡文騫,蓄積十年的第一本散文集,主題有青春成長、醫學生涯、軍旅記事、旅行心情……等。他的才情與經歷,值得期待。

何立翔「詩集:《無心之人》」:《無心之人》上半追索、爬梳個人在台灣與菲律賓兩地的生命體驗,深具地域色彩與個人特性;下半綰合中、西「敘事、抒情」兩大詩歌傳統,能夠兼融寫實和抽象,開創短篇詩劇形式實驗,叩問生命,質疑情愛,考索靈魂,慈憫眾生。

崔舜華「我與世界對坐於詩──詩集《波麗露》出版計畫」:計畫是一苦悶靈魂的懺悔錄。作者希望透過詩,表達身為女性的種種經驗,包括渴求愛,信仰美,以及人際關係所招致的不可思議的傷害;甚至懷疑整個時代、國家乃至世界的價值言說,困惑生死病苦的模糊界線。這是一趟出發、探尋、回歸的艱辛旅程。她認為寫詩,會告訴她想知道的一切。

【研習進修】

祥瀧公司「2012第七屆太平洋詩歌節『海無垠,詩無限』」:太平洋詩歌節以詩文學培育為計畫核心,行之有年,廣受佳評。2012年第七屆研習活動(10月1日至10月7日),於花蓮松園別館園區安排「玩詩小舖」、「手創詩生活」、「楊牧之牆」留言…及多場音樂演出,讓與會者聆聽詩、感受詩,還可在詩人的帶領下即興創作,體驗詭異的文字組裝、詩學展演。另有「以畫入詩」、「詩與樂的雙人舞」活動,使研習者在太平洋岸邊,浸潤、潛入詩情的深邃海洋,身心同步感受,台灣花東海岸詩意的人文風貌。

三、對「文學類」申請者及整體生態於2013年之期待、建議與鼓勵

1、未來有志「文學類」的申請者,觀察眾生世相的視野愈寬廣愈好,思索群╱己的生命意義,自然要求綿密縱深。作品不妨從在地書寫人事物出發,這樣作品既有地方感,又能沾潤作者的情感特性;最好還要突破各種有形無形的邊界,聲息相同於普世性的情感價值。

2、在解構潮流方興未艾的今天,我們還是不能忘懷尊重優質的人文傳統,審慎省思當代時尚。隨處可見的隨興拼貼、任意顛覆,往往乍看之下,似乎充滿新奇創意,若詳細檢視,卻徒有包裝輕浮媚俗。不論哪一項目類別的申請者,都應該有所警覺、辨識。文學的內容源自生活周遭,表象日新月異,深層指涉還是生老病死、貪嗔愛癡,未來的申請者當然要用心盡力,在形式上實驗開新,然而也要儘可能將「修辭立其誠」、「不誠無物」置放心上,以求「技道合一」。畢竟藝文工作與所有人間道德志業一樣,不論處理任何題材,都宜敬謹從事,更自我期許成為社會的良心,謙卑自勉,精益求精,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