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新生與蛻變──南台灣舞蹈生態觀察報告
2012
12
03
文|陳德海(台南應用科大舞蹈系副教授)
藝文風向球——2012年度補助觀察
南台灣舞蹈生態雖然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但憑藉著政府公部門的資助與舞蹈家們的決心與毅力,現已呈現一股新氣象與新希望。

台灣舞蹈藝術生態南北失衡,無論演出場地或資源分配,都呈現令人憂心的北重南輕。所幸政府對這種偏差已有警覺,近年來在資助表演團隊的兩大窗口——文化部與國藝會——都企圖從政策上修正;也就是這種修正才促成了近年來南台灣舞蹈生態的新氣象,無論在藝術品質與團隊數量上,都有令人振奮的表現。但南台灣舞蹈發展仍存在危機,必須勇敢面對,將危機化為轉機,才能持續這股發展動力,不斷往職業化發展。以下就以「新生」、「蛻變」、「危機與轉機」及「建議事項」來陳述本人對南台灣舞蹈生態的觀察與淺見:

一、新生

指新舞團的設立與新的展演模式。在求新求變的藝術領域中,「新」代表一種新可能與新視野,或一種可能翻轉傳統的動力。南台灣剛成立就引人注目的舞團包括人體舞蹈劇場、索拉舞團、蒂摩爾古薪舞團、和Hui Dance匯舞集。這些舞團或從生活汲取養分、從生命尋找答案、或從部落與祖靈的呼喚與季節的嬗遞中尋找力量,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與捨我其誰的氣勢。

二、蛻變

指舊舞團令人印象深刻的成長與改變。分以下幾點說明:

(一)逐漸往舞團職業化邁進

早期南臺灣大部份舞團經營模式都由舞蹈社開始,年度公演以呈現學習成果,以利招生,舞者絕大部份都是舞蹈社的學生。但在獲得公資源補助後,為了符合贊助條件,開始逐漸往職業化方向發展,包括固定的排練場所、專職行政人員、舞者培訓計畫、演出製作的精緻化,及聘任專職舞者等。雖然到目前為止政府補助尚不足使這些舞團立即變身,但促使舞團往職業化的努力與成果都值得肯定。其中職業化腳步最快速的團體首推「稻草人舞蹈劇場」。

(二)共同創作展演平台的建構

或為了減輕創作壓力、豐富多元內容、或讓舞者接觸接收更新編舞手法、也期待不同編舞者帶來更多的觀眾,邀請不同編舞者共同創作便是廖末喜舞蹈劇場、高雄城市芭蕾舞團、靈龍舞蹈團等舞團的共同選擇,這種多元風格的發展潮流雖然對一個舞團的特色確立沒有幫助,卻也提供了年輕編舞者創作發表的機會。

(三)跨領域創作風潮的持續

除了音樂與戲劇,舞蹈結合影像、文學、雕塑、吟唱等元素的跨領域展演風潮持續發燒,例如人體舞蹈劇場的《生命是條漫長的河》融合現場演奏音樂、歌唱、戲劇與影像;風乎舞雩與廖末喜舞蹈劇場《舞詩系列》與「文學」的結合,及蒂摩爾古薪舞集《會呼吸的森林》中與吟唱、雕塑、戲劇等的結合跨領域展演等都是這股風潮影響下的作品。

(四)鄉土題材與環保概念的重視

隨著民眾歷史知識與環保概念的增加,南台灣的編舞者也紛紛把注意力轉移到劇場以外的生活空間,並由城鄉部落的傳統與文化中吸收藝術創作的靈感與養分。例如蒂摩爾古薪的《會呼吸的森林》、廖末喜舞蹈劇場的《運河水長流》、雞屎藤舞團的《府城三部曲》、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戀戀大圓》等,都充滿了對原鄉土地的疼惜與古老城市的過往一種多情的回顧與浪漫想像。

(五)展演場域新可能的開拓

將表演場域由劇場移到戶外或其他空間是後現代舞蹈主義的主張,除了擴展展演新視野,也是南台灣藝術家呼籲觀眾重視歷史、保護古蹟的藝術宣言。例如稻草人舞蹈劇場在台南市南門古城及樹屋的展演、雞屎藤舞團在全美戲院及愛國婦人館的演出,及廖末喜舞蹈劇場在安平古堡的演出等。

三、危機與轉機

(一)危機

南台灣舞蹈生態的危機主要表現在「觀眾的流失」、「空降舞者的出現」、及「補助資源的局限性」上。南台灣舞蹈表演常見的現象是觀眾幾乎都是舞蹈工作者或學生,非舞蹈圈的群眾不多(唯一的例外是廖末喜舞蹈劇場)。作為一種抽象表達的人體藝術,「看不懂」常讓很多人對舞蹈表演卻步,但「推廣不力」很可能才是主因,因此舞團的經營除了顧及演出的藝術品質,如何吸引更多觀眾也是經營重點。

「空降舞者」在南台灣舞蹈演出中雖還不至於變成常態,但也是確實存在的現象與問題。例如高雄城市芭蕾舞團2011年的《點子鞋》,演出人員只有一位來自舞團,其餘全是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的「空降部隊」,這些北部舞者演完後一哄而散,對舞團的成長與表演機會無疑都是一種障礙與剝奪。

政府補助多寡也影響著舞團的職業化程度。有限的資金不足讓舞團聘請專任好舞者,為了演出品質,只好以客席舞者應急,使得一些有潛力的舞蹈系畢業生為了生計不得不另謀生路,而少數表演經驗豐富的好舞者則忙碌穿梭往來於各舞團。例如葉麗娟除了是《點子鞋》的常客,今年也同時出現在蒂摩爾古薪舞集的《會呼吸的森林》和廖末喜舞蹈劇場的《運河水長流》中。

(二)轉機

南台灣舞蹈生態的轉機存在於「新表演場地的建置」和「觀賞者付費的觀念者逐漸形成」。除了已落成啟用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和原生劇場,建構中的演藝廳還包括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和即將在年底動工的台南台江文化中心。這些表演中心的建置將帶動觀眾觀賞舞蹈的風氣,也將提供南台灣舞團新的表演舞台與長長機會。

 另一轉機顯現於「花錢買票」的共識逐漸形成。以往雲門舞集全台巡演不得不跳過台南,因為當時南部觀眾尚未確立花錢看表演的價值觀,但這種現象已逐漸改善,不但一般舞團售票,連一些舞蹈班的年度公演也售票,表示「免費看表演」的觀念已過時,這對舞蹈的職業發展前景具有指標性與激勵性。

四、建議事項

(一)不隨波逐流,堅持創團宗旨與藝術方向,確立舞團特色也利永續經營。
(二)除了公部門外另拓財源,努力向私人或民間企業募款;並且勿好高騖遠,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舞團才可能生存發展。
(三)給舞蹈畢業生一個機會,尊重舞者,給予應得的酬勞與常規訓練,舞者留得住舞團才可能成長茁壯。

南台灣舞蹈生態雖然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但憑藉著政府公部門的資助與舞蹈家們的決心與毅力,現已呈現一股新氣象與新希望,相信這股力量將會持續增強,朝向在藝術地化與精緻化的目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