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我們給的不只是補助
2012
12
03
文|許自貴
藝文風向球——2012年度補助觀察
何種申請案較受青睞?作品不一定很成熟,但可以看到未來性,具有實驗精神者;不是為了個人好處,是為了藝術;對藝術環境發展較有貢獻者。我們給的,不只是補助!

過去常聽到一個錯誤訊息,藝術家日子一定要過得苦哈哈,這樣作品才會好,愈窮愈潦倒作品也愈精彩,從此窮困與藝術家似乎畫上等號,記得高中因想考美術系而找羅清雲老師學畫,他劈頭問我:「你家裡環境好不好?」後來他告訴我,想當藝術家,生活會很苦的,也過了大半輩子,日子不是很富足,卻是快樂的,不過大部分藝術家的日子不好過是真的,想要具有創造性又受市場喜愛,很難!尤其是年輕藝術家,想出頭還得奮鬥一段時間,太早投靠市場也的確顯得沒啥骨氣,這時候適時的補助,雖可暫時度過一些日子,我想鼓勵作用較大吧!好像給他喊聲:加油!

一、什麼樣的人需要補助

依國藝會的規章,好像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藝術家都可以提出合乎補助案規定者,有些人認為不應該如此,社會上有太多人也需要接受補助,就我所知,一些社會弱勢者就是急需補助,藝術家也是是社會弱勢者?沒錯!大部分藝術家都是生活弱勢者,因為他太投注於創作中,而且創作要具有獨創性,自然人格也會變的很獨特(最糟糕的是作品不獨特,人卻裝得很像藝術家),藝術對人類的貢獻,自古以來已有太多人討論,我也相信沒有藝術的國度就不是人類的社會,與動物無異,活著目的只為了生存,更何況這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前面所說的,即在言明補助對象是可能的好藝術家,當然年輕的居多(2012-1期會審結果,年齡25─35佔48%),年紀大些,社會資源自然較多,這時候需要的是被供養,而且長者提攜後進也是一項優良傳統,我們不都是這樣一路長大的嗎?

二、何種申請案較受青睞

除了年輕是可能條件,不管是創作、國際文化交流、出版、調查與研究、研討會或研習進修,在審查過程較受注意的共同點大概有三:

作品不一定很成熟,但可以看到未來性,具有實驗精神者。具有實驗精神是指對創作技法、材料或觀念有獨特作法,不是一般隨處可見,也就是一般人稱較冷門之類。從表現屬性可分為膠彩、行為藝術、陶藝、新媒體藝術和影像裝置,都是今年補助件數比例較高者,也就是說,不是一般傳統類型,如陶藝,在我印象中就有一案是以紙和陶土的結合,這裡即提出材料發展的實驗可能。

不是為了個人好處,是為了藝術。有些人會認為既然國藝會可以申請補助,不申請白不申請,申請到了像是賺到了,這種心態要不得,所謂為了藝術,這是指創作精神,就好像哥倫布為了發現新大陸駛向大海,可能空手而回,但那種冒險的勇氣是令人佩服的。簡單講就是那種對藝術的未來具有開發性的探討。

對藝術環境發展較有貢獻者。像國際文化交流、調查與研究和研習進修都是補助較高的項目,因為這些對於藝術大環境的發展都有助益,尤其是國際文化交流,雖說現在全球化資訊很發達,但到另一個國家接受異文化的刺激是有其一定作用,或能增加台灣的國際能見度,這些都是對藝術環境發展有所助益,何況這是花錢花時間的。

三、好的創作該有的鼓勵

前面說過,一年一度的補助實在很難讓人變的富有,但最主要的是實質的鼓勵作用,例如有一次實地審查一個展覽,在一個替代空間,創作者以布料和編織手法裝置,或許很少人來到這個空間看到展覽,但仍看到藝術家用心的完成作品,看了叫人真感動。

藝術家常常做些別人看不懂的,又沒有任何回饋,甚至連掌聲都是稀少的,那種孤獨寂寞又有多少人體會?這種精神就像科學家躲在實驗室終日實驗不一定有結果的精神是一樣的,好的藝術,在精神上和態度上都是嚴謹的。

四、期待有更美好的未來

就算國藝會有更多的經費,仍是杯水車薪,無法使得整體環境就此變成藝術家美麗的天堂,當年到美國紐約,就是抱著一個夢想,紐約號稱現代藝術之都,其美術館和畫廊之多,很少有其他城市比得過,機會似乎很多,但多少台灣去的藝術家真的能在那兒發光發熱?近年來台灣的藝術環境也比二、三十年前改善一些,但夠好了嗎?一個日本大地震,台灣多少善款捐出,表示台灣這塊土地的居民有多少的愛心,因為不忍心看到如此的人類災難,是不是我們也該檢討,藝術家又給台灣人民有多少的感動?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叫苦,實在很難開口,希望政府能夠有更多經費投注文化藝術之中,期待整個大環境快變好,藝術家也能更努力,堅持創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