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度的補助申請案,經過激烈的討論與攻防,獲補助名單終於先後出爐。
提出的申請案,總計第一期共計128件,第二期107件,獲補助者分別為35及37件,獲補助率31-35%左右,獲補助者以25-40歲的青壯輩為多數。計畫的屬性,一如以往,以小說為大宗,次及現代詩、散文、及綜合性文類。至於計畫的項目,無論申請件數或獲獎件數仍舊以創作和出版為主。第二期的出版補助由第一期的6件躍升為15件,明顯熱絡了許多,也精采可期。譬如:南方家園:「門後的守望者——一個囚徒的情詩集」,是中國詩人野夫,入監勞改時,與從未謀面的女子的通信,是在經歷絕望後,求生欲望的宣告;林倩如:「《流》becoming——交遇在古查布鞍的那一年」,以跨文類的文本形式,紀錄回返古查布鞍的迢迢之路;蔡文騫:《十年書——蔡文騫散文集》則是住院醫生紀錄青春成長、醫學養成、軍旅生涯、旅行心情等的生命寫實……凡此都說明了國藝會所揭櫫的:「運用公共資源,催生民間活力,營造有利於文化藝術工作均衡發展之環境」的初衷,已得到許多的認同,才引起諸多傑出作家及出版社前來投案。然而研討會研習、進修及調查與研究、國際交流件數則相形鮮少。
本期會審,氣氛十分熱絡。審查委員各就專業領域提出看法。有的看見計畫案的創意;有的注意到試寫稿的靈動;有的著眼年輕寫手的潛藏爆發力;有的對申請者以往獲補助案的亮麗成果表示肯定,有的青睞計畫內容的充實感……不同的視角,評審交相辯詰,無非希望國藝會的每一分錢的補助都能彈無虛發,發揮最大的效應。當然也不得不承認,評審委員各有主觀認定,若有遺珠,也並非不可能;但由閱讀及討論所花費時間之久長,討論舌辯之熱烈、反覆來看,用「竭盡所能、認真以赴」八字形容,殆無疑義。
近年來,報紙的副刊版面日益萎縮,文學作品的能見度越來越低;而本土文學出版受到翻譯文學及通俗文學的分進合擊,也漸形弱勢。幸而相信文學不死的還大有人在,喜愛文學的文青或前輩,不計名利,依然孜孜矻矻埋首創作,銳意為胸中的一點塊壘尋找一個最美好的說法。福樓拜曾說:「寫作是一種生活方式,換句話說,誰把這個美好而耗費精力的才能掌握到手,他就不是為生活寫作,而是為了寫作而生活。」這幾句話真的道盡了創作者的心聲。儘管文學形勢不被看好,但喜愛文學的創作者如果生命中沒了詩、少了散文或缺了小說,對他們而言,必然生活無著、人生頓時失了色,引為平生莫大的憾事;何況,文學能提供讀者美好的想望與對人生的同情與理解,絕對是民眾不可缺的精神糧食。
足資慶幸的,審查這回的補助申請案,我們看見台灣文學強悍的生機,不管是老、是小,無論創作的是哪種品類,辦理的何種研習或交流,也不拘人在島嶼的哪個角落,「我就是要寫!」的聲音穿透紙背,直撲評審的耳目。譬如:顧玉玲的《回家》,寫人、寫心、寫族群;鄭立明的《文字的星盤》回顧過往的印刷,追索往日的情懷;方梓的《野有蔓草》和藍淑貞的《台灣花間集》分別用散文和詩關照台灣植物,同時回顧島嶼的生態和人情;陳柏青的《身體是怎樣練成的?》回歸最切身的身體探索,充滿奇巧的辯證。而第一期補助的作品,也出現許多深具潛力、創意與新觀點的計畫,如楊瀅靜摹寫當今流浪教師現象的散文《一種蒲公英式的……》、張嘉驊《月光三部曲II:巨靈動員令》凸顯國族認同混淆的悲哀、李金蓮形塑五O年代眷村動人身影的長篇小說《紅色夏天》,都引發審查委員強烈閱讀的期待;另外,王文娟女性生命書寫的《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想像對話》、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由病友撰寫的生命故事《採集‧書寫‧編輯營》計劃案,也都是深具推廣意義但可能不易被出版的計畫,國藝會及時伸出援手,使得好書不再寂寞。
新生代創作者則銳氣十足,一副磨刀霍霍的氣勢。首次出版即獲補助者如《十年書——蔡文騫散文集》、詩集《無心之人》及《波麗路》,作者蔡文騫、何立翔、崔舜華年齡都不過二十餘,卻展現出強大的寫作企圖;第一期則有廖育正的創作《紛紛》、殷士閔的散文集《循醫者之路——一張白色巨塔往非洲大陸的航海圖》及陳又津的《宇宙之女》,作者年齡也都不超過30,有這些文壇生力軍生猛地投入寫作陣營,可以預期的,計畫若如期完成,我們將可以看到一幅百花齊放的盛景。
和文學創作與補助出版相較,研討會研習進修、調查與研究不只獲得補助件數明顯短少,在申請案的撰寫上,感覺品質也較為粗陋,國際交流更是付諸闕如。是否因和國科會、教育部和文建會的補助資源分配有所重疊所致,很值得做進一步的探究。如果將來補助成果顯示效應不彰,可能得做全盤檢討,也許可考慮調整補助項目,譬如增加文學相關的推展活動,如作家演講、朗讀、或文學作品改編演出,讓作品有更多元的展示機會等。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秘魯的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曾說:「任何大作家,任何令人欽佩的小說家一開始都是練筆的學徒,他們的才能是在恆心加信心的基礎上逐漸孕育出來的。」而國藝會對作家及文學出版及活動的諸多補助,可視為維繫艱困環境中持續寫作不輟的作家恆心加信心的最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