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南台灣的藝文觀點
2012
12
03
文|王慈憶
藝文風向球——2012年度補助觀察
藝文風向球吹向南台灣,來自南部的觀點,與北部有些什麼不同呢?

2012藝文風向球@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高雄場】活動側記

「2012藝文風向球──年度觀察座談暨補助基準說明會」在經過11月6日、7日為期兩天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和藝文工作者及團隊面對面親密對談後,獲得熱烈回應。11月15日,在國藝會陳錦誠執行長領軍下,獎助組李文珊總監、洪意如總監及多位評審委員、本基金會業務同仁,大隊人馬南下「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和南部藝文朋友進行交流。

一如南台灣艷陽高照的好天氣,活動現場人氣滿滿,入口報到簽名處,甫一安置就位,各方熱情朋友,立即湧入領取資料。近百份《補助申請基準》及活動觀察報告資料瞬間索取一空,足見南台灣藝文界朋友對本次活動的重視,以及對本會補助申請的關切。活動開場後,本會陳執行長帶領現場回顧、分享2012年國藝會整體補助及業務概況,笑容和藹的劉富美委員(現任高雄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緊接擔綱各類觀察報告引言人。在劉委員巧妙的穿針引線,及精準的時間掌控之下,各類觀察委員進行15分鐘扼要且精彩的生態觀察報告。

 

音樂類潘皇龍委員(現任亞洲作曲家聯盟總會主席、台灣作曲家協會理事長),以「建構台灣音樂新環境」為題,觀察出台灣音樂環境缺乏中心主軸的現況,建議藝文團隊發展經典曲目,並在推動國際發展時,以演出國人作品做為合作籌碼,讓作品成為樂團的優勢;也建議藝文團體應與時俱進,致力「跨藝術科際」領域或「跨藝術科技」領域的結合。

舞蹈類陳德海委員(現任台南應用科大舞蹈系副教授),從「新生」與「蛻變」兩個角度,觀察南台灣舞蹈生態現況。建議確立舞團特色,堅持明確的特色與藝術方向;除公部門的補助資源外,鼓勵藝文團體另拓財源,向私人或民間企業募款;呼籲聘任專業舞蹈畢業生,給舞蹈畢業生應得酬勞與常規訓練,擁有固定舞者班底的舞團才易成長茁壯。

戲劇類卓明委員(資深劇場工作者),觀察出南部地區表演藝術在於,「表演人才無法積累」、「未能培育在地專業技術人才」兩大困境。建議藝文團體應堅持自己創作風格,打開本位觀念,加入各方專業進入運作的可能。也鼓勵藝文團體不只偏安南部地區,勇於經營自我風格、特色,將觀眾市場放眼全台灣,同時利用南部現有場地、空間資源,積極建置展演、培育人才的多元平台。

美術類許自貴委員(現任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教授兼藝術學院院長),以「我們給的不只是補助」為題,強調補助資源對創作或展演的鼓勵意義大於實質經濟支援。也特別提醒審查過程中,較受評審關注的作品大致以可看到未來性、具實驗精神,卻不具市場性之題材為主,表現屬性又以膠彩、行為藝術、陶藝、新媒體藝術和影像裝置為大宗。

文學類賴芳伶委員(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歸納2012年文學類獲補助案主題趨勢,集中於「人文關懷」及「邊緣探索」。另外也列舉若干獲補助案例,提供現場藝文朋友未來思索計畫主題之參考。賴委員也建議未來有志「文學類」的申請者,觀察視野宜愈寬愈好,突破各種有形無形的邊界,形式實驗創新之餘,不論處理任何題材,都宜敬謹從事,期許自我成為社會的良心,謙卑自勉,精益求精,永無止境。

經過五位觀察委員輪番報告後,現場針對補助申請及補助機制踴躍提問,如:國藝會與文化部補助能否重複申請?傳統戲曲能否有創新製作的內容?等。另外,也提出諸如:新成立團隊設立特殊鼓勵機制等若干建議。經過「2012藝文風向球」諸位觀察委員一連串刺激、鼓勵及案例分享後,期待能有助藝文工作者及團隊,在思索未來發展及計畫研擬時,激發更多思考面向,在下一年度不管是藝術展演或創作表現,都能有個繁花盛景,嶄新突破的新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