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門,走進來!咱家己的所在──虎尾厝沙龍
2013
01
01
文|陳明輝
圖|虎尾厝沙龍、陳明輝
打開夢想的盒子——展演空間之可能
如果不是坐在虎尾厝沙龍裡的法式扶手椅上,喫飲著附近土庫香草達人種植的花草茶,手中翻閱著書店裡反全球化浪潮的書籍,很難想像這個地方曾經吸引大量的外來人口來居,現在卻是人口流失最多的南方鄉鎮之一。

第一次獲知虎尾厝沙龍的消息,是在嘉義市一個名為「山歸來X微建築」的茶飲空間裡。如果不是許多在地朋友的推薦讚聲,也不會知道原來在雲林虎尾有這麼一處獨特自適的文化場域;如果不是依循著喜好文藝、積極尋訪在地特色的部落客詳盡介紹,我們也找不到這蹙隱在熱鬧街市巷弄裡攸然靜瑟的書讀茶飲空間。

虎尾厝沙龍庭院一景。(虎尾厝沙龍提供)

虎尾厝沙龍原本是一棟大約興建於1940年代的民宅建築,仿八角樓的空間設計、日式水泥瓦、東方風格的木造門窗搭配格局方正的西式水泥建築,和洋間雜的建築語彙,無不顯露出這棟建築在臺灣複雜糾葛的歷史文化脈絡中的重要地位。換言之,座落在虎尾市區的虎尾厝沙龍,無論從建築樣式、建造時代或地理區位的角度來看,不僅只是臺灣現代化歷史的縮影,也是象徵臺灣在西方殖民主義末期,與世界風起雲湧的現代思潮連結的重要資產。

左圖:若不是這個極具特色的指示牌站在不顯眼的巷口,我們應該會找不到深居巷弄間的虎尾厝沙龍。右圖:巷子裡的圍牆上寫著沙龍裡每個月正在舉辦的活動。

虎尾厝的故事得要從虎尾鎮的歷史說起。虎尾這個地方之所以在日治時期快速從荒野聚落成為繁榮街市,是因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這裡設立糖廠之後,吸引外來人口定居,逐漸形成了虎尾庄聚落。糖廠盛產蔗糖外銷,讓當地經濟活動繁盛,有「糖都」之稱,而糖業也是使台灣在世界貿易史中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物產。所以糖業貿易使得虎尾成為臺灣在日本殖民時期少數與世界連結、吸收西方文化思潮的市鎮之一。也因此,如虎尾厝沙龍這般結合日本殖民主義風格與現代性象徵的「興亞式」建築能夠落腳在虎尾街市上,也是可以想像的。

如果不是坐在虎尾厝沙龍裡的法式扶手椅上,喫飲著附近土庫香草達人種植的花草茶,手中翻閱著書店裡反全球化浪潮的書籍,很難想像這個地方曾經吸引大量的外來人口來居,現在卻是人口流失最多的南方鄉鎮之一;也很難想像這個地方的住民們,在我們尚未認識這個世界之前,就已經走在時代的前端,接收世界變局帶來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的衝擊,並將其轉化為這樣一棟足以象徵某個繁華時代的建築。

左圖:藝術家王忠龍的藝術圍牆創作和強調現代性簡潔、方正的建築本體形成一種如同虎尾厝沙龍與巷弄外熱鬧街市的強烈對比。右圖:盡量保留建築本體,且讓木構框飾恢復原木質感的作法,讓虎尾厝更顯其歷史風味。

然而,在臺灣比較著名的興亞式建築多以政府興建的公共建築為主,例如臺北放送局(現為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現為司法大廈)、高雄火車站等,現在都已被劃定為國定古蹟的建物。若非現在的虎尾厝主人王麗萍在偶然機會下遇見這棟建築,把它整理修復後轉化為複合獨立書店、輕食餐飲與藝文沙龍的文化空間,這棟「興亞式」建築樣式的民宅也許就如同許多台灣各地的老建築一樣,隨著時間久遠,湮滅在街市變遷的洪流中。

能夠慧眼識英雄的人一定也非凡夫俗人。虎尾厝沙龍的主人王麗萍是雲林在地人,當雲林因為社會經濟環境改變,成為外流人口最嚴重的縣市時,她大學畢業後就選擇回到故鄉發展,也因為充滿理想與獨立思考的性格,曾經在臺灣政壇裡寫下充滿傳奇與爭議的一頁。即使看似已經從政壇中消失,長期關注在地文化與女權運動的王麗萍,仍不改初衷地在雲林地方上持續參與公共議題、推動地方文化事務。

左圖:每間書房都是閱讀、討論的空間。右圖:阿欽正在明亮整潔的廚房裡烘烤芭樂乾。

虎尾雖然也有書局,但沒有以書籍為主的書店。當王麗萍正思考著是否要開設一間獨立書店來改變這個窘境時,正好朋友介紹了這棟和洋間雜的老房子,王麗萍當即將房子買下,整理成現在的虎尾厝沙龍。事實上,成立虎尾厝沙龍不是王麗萍第一次嘗試將文化意識植入在地生活中。她早在1985年就已經創立了雲林第一家人文茶館「歸去來茶坊」,把文化議題鑲嵌在喫茶聊天的日常生活中。而後在雲林成立姊妹電台,長期推動臺灣女權意識,做為雲林在地與外界連結的窗口。因此,虎尾厝沙龍的成立,對一般人而言也許是一件大膽冒進的行動,但對王麗萍而言,卻是理所當然而當仁不讓的工作。

「虎尾厝沙龍是一間獨立書店,但也有輕食飲料,讓你能在這裡舒服地享受沈澱心情的時光。」身體裡住著老靈魂的年輕管家阿欽,用一貫平緩溫和的語調,講述著虎尾厝的故事,「庭院外的門和圍牆是藝術家王忠龍的作品,我們除了處理木質門窗和室內裝飾板之外,其他都保持建築本身的特色。」從門庭外觀看虎尾厝,金屬與石頭裝置而成的後現代藝術風格矮牆,和強調現代性簡潔、方正的建築本體,形成一種如同虎尾厝沙龍與巷弄外熱鬧街市的強烈對比。

左圖:文學書房裡歐式風格的擺設,讓人想窩在地板上一整天享受文學作者字裡行間的感動。右圖:書房的一角都會有美麗且讓人驚艷的立燈、家飾和座位,讓閱讀變得很歐洲。

因為是獨立書店,所以每間房間裡都有主人精心挑選的書籍,「第一間是社會科學、第二間是酷兒/性別議題、第三間是另類全球化、農村、土地等議題」,阿欽身著寬鬆舒適的手染服介紹著每間書房的主題,每個書房裡或在窗邊角落落置一隅桌椅,或在房間中央擺設大桌六椅;至於文學書房則是在地板鋪上主人從歐洲帶回來的編織地毯和一張圓桌,「冬天的時候,」阿欽說,我們會在這個房間裡圍坐在地上一起座談、分享。」

每個房間裡除了建築本體沒有改變之外,所有的燈具、家具飾品大都來自歐洲的古董家具,燈具還會因為不同的時節、室內光線的流動,隨時調整更換。「我們希望虎尾厝沙龍所呈現的是外面車水馬龍,但裡面又是另一個安靜的世界,」阿欽說,「很多朋友來這裡是為了沈澱自己,所以希望大家來這裡不要趕,可以留給自己沈澱自己的機會。」在這裡,因為這個空間,讓這些歐洲古董家具可以被看到;因為這些家具,更讓人無法忘懷這裡曾經滄海的過往。

左圖:因空間限制,多以平面為主的展覽。正進行之畫作創作展:創作者顧文華,虎尾熱內人,中大紡織廠顧家兄弟的後代。25歲結婚,高中學習美術,但因為投入家庭所以無法專事創作,所以當小孩長大之後,重拾畫筆。右圖:每個房間裡除了建築本體沒有改變之外,所有的燈具、家具飾品大都來自歐洲的古董家具,燈具還會因為不同的時節、室內光線的流動,隨時調整更換。

「這裡既是書店也是藝文沙龍,所以我們在室內會有主題展覽、座談或新書發表,有些來這邊分享的作者並不是很有名,但我們舉辦這些活動主要是讓更多元的聲音有被聽見的機會。」阿欽說,「我們希望實體書店能夠持續存在,讓讀者從書的質感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讓大家感受到文化是生活的一部份。讓居民們瞭解他們不是沒有文化,其實文化是很生活化的,只是過去不常接觸到而已,這並不代表他不能夠擁有這些生活裡的美好。」

除了靜態活動之外,在戶外的庭院裡也會不定期舉辦音樂會、舞蹈表演和一些與地方連結的康樂活動,「例如,每年的10月2日是虎尾鎮正式命名的日子,所以我們把這個日子當成虎尾鎮的生日,我們今年就辦了一個虎尾92歲生日那卡西音樂會,我們讓每個參與的人都帶一道菜來與大家分享,也一起歡樂開唱。」2013年一月開始,虎尾厝將陸續舉辦各式與生活、文化、在地意識、性別議題有關的活動,包括咖啡、臺灣手釀水果酒、臺灣茶、同志大遊行十週年展等……。

左圖:虎尾厝沙龍92歲生日時舉辦了那卡西之夜。右圖:虎尾厝開幕茶會。(虎尾厝沙龍提供)

舉辦活動需要經費,但起步階段店務營運尚未上軌道,「所以很多藝文界的朋友都很熱心地免費贊助演講或演出,讓我們相當感動,但也覺得很對不起這些朋友,」阿欽說,「還好今年國藝會補助我們藝文環境推廣的經費,讓我們有一些微薄的車馬費邀請講師來這裡與在地鄉親分享演唱、表演或創作。」

左圖:與陳麗貴導演有約。右圖:虎尾厝沙龍──茶道表演。(虎尾厝沙龍提供)

「我們在這裡的目標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希望能夠永續經營,為雲林這塊土地留下一個充滿文化、藝術與人文的空間,這也是虎尾厝會一直在這裡堅持下去的理由。雖然說會很辛苦,但他的必要性是足夠到不行。我們並沒有訂定中長遠目標,因為遇到什麼人,都會發酵出新的可能性,也因此事情的發展永遠沒有在我們預期中;但也因為無法預期,所以一切都讓人期待。」阿欽邊倒上茶水一邊緩緩地說,「當然也希望未來虎尾厝沙龍成為整個雲林的驕傲吧!」

門口轉進一位熟客詢問晚上一場名為「【叫我女王】影像放映與座談」的活動,阿欽熱情招呼並邀請他們晚上記得來參加活動。夕陽斜照在虎尾厝灰色水泥瓦上,悠悠靜靜等待夜裡的好戲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