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甲美術館──永續,是社會企業營運的價值
2013
02
04
文|熊思婷
圖|鳳甲美術館提供
打開夢想的盒子II——藝文社會企業之可能
1999年成立的鳳甲美術館,希望藉由美術館的成立,為社區及各方民眾提供美學培育的服務,這是一個企業家對回饋社會的理想。

「若將我們這個非營利組織歸類為『企業類型』,這恐怕是一個美麗的錯誤。」鳳甲美術館翁淑英館長開門見山便這樣說。1999年成立的鳳甲美術館,並非以企業家邱再興的企業名義支持,而是他自己因著興趣與使命所在,希望藉由美術館的成立,為社區及各方民眾提供美學培育的服務,這是一個企業家對回饋社會的理想。

2008年於新址重新開館首展──王嘉驥策展「浮動」。

草創:一個理想實踐的開端

每一個非營利組織在成立之初必定有其初衷,這個初衷就是「宗旨」與「使命」,它凝聚了所有參與該組織成員的理想與信念,「而基金會的宗旨與使命,就是它的價值。」翁淑英說。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在成立初期以推廣台灣原創音樂為主,並開創了「春秋樂集」,同時提供四十歲以下的年青創作者及資深作曲家有發表原創音樂的機會。

如此具開創性的專案於1998年獲頒第一屆的文馨獎特別獎,企業家邱再興在勉勵基金會繼續推動音樂業務之餘,同一時間就已在思考,除了音樂之外是不是還有致力於其他藝文面向的可能性,美術館於是在這樣的理想之下孕育而生。著重於推廣視覺藝術的鳳甲美術館,以提供社區美學服務為概念,讓社區民眾孩子,能接近、瞭解藝術,進而美化心靈。翁淑英說:「我們希望提供社區、社團民眾一個多樣性觀看藝術的機會,因此以展示多元的主題與媒材來介紹藝術。」身為社區型美術館,這是勢必調整的策略與執行上的努力。這樣認真的結果,就是2006年鳳甲美術館又榮獲文馨獎評審團大獎!

第八屆文馨獎評審團特別獎──鳳甲美術館。

從傳統藝術、前輩藝術家,一直到當代藝術展覽,鳳甲美術館以展示、座談、導讀等形式,在視覺藝術領域的光譜上,儘可能的策劃各類型的展示與活動。其中,2003年一次科技藝術展「科技年代的影像詩學」為鳳甲美術館帶來重要影響,並使美術館跨向新媒體藝術的起點。

起飛:科技與藝術碰撞的契機

「因為邱董事長是科技業出身,有強大的科技背景,我們於是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去做科技與藝術之間的橋樑,把藝術家跟科技結合在一起。」翁淑英說。2003年的展覽,不僅開啟了鳳甲美術館對於支持科技藝術發展的嘗試,也引領美術館向外走,去尋找更多合作的可能。

2004年國藝會與邱再興文教基金會鳳甲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第一屆科技藝術補助展演計畫,便是共同催生出來的創新專案。由於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已逐漸成為藝術創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再加上科技藝術創作人才亟需培植,亦需要有專業發表的平台,於是補助計畫一做就是三屆;透過公開徵選優質的科技藝術創作發表計畫,並針對其計畫內容提供專案創作經費補助,四年來補助了逾15位科技藝術家。翁淑英肯定:「整合大家所能釋放出來的資源,這一種資源共享與互換的概念,是非常好的。」

左圖、右圖:與國藝會合作「科技藝術創作發表」專案。

有了執行補助與巡迴展覽的經驗後,鳳甲美術館於2008年再度迎向挑戰,創辦全球第一個以錄像為主題的國際藝術雙年展──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一個小型的社區美術館怎麼辦國際展?」翁淑英解釋,「其實這個選擇是一種策略。」國際錄像藝術展以「國際徵件」與「國際邀展」兩方式進行,因著錄像藝術使用的媒材與載體特性,徵件計畫進行非常順利,「作品可以郵寄,可以雲端上傳,比起其他類型藝術作品省去很多往來運費,因此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經費之下辦到。」翁淑英說。從第一屆的「居,無定所?」、「食托邦」到「憂鬱的進步」,鳳甲美術館持續經營台灣與國際錄像藝術對話的空間,探討當代社會在追求科技、速度、成長等概念下,如何同時擁護有溫度的人文情懷,如何從進步的生活當中提煉出社會關懷的層次。

左圖、右圖:創辦以台灣為名的國際錄像藝術展(雙年展形制)。

在每一次的挑戰與執行中,鳳甲美術館慢慢走出自己的路;在社區藝術教育推廣服務上,它呈現藝術形式與內涵的不同面向,而在當代藝術的範疇內,站在專業基礎上的它,試圖開拓與耕耘出一塊創新園地。

新生:找到繼續的價值

「邱董事長告訴我們:『鳳甲美術館應該要走出去。』」翁淑英說。對一年只有約逾兩萬參觀人次的社區美術館來說,這就是限制,也是美術館全體同仁要以創意來克服的困難。「由於執行的國際錄像藝術展,截至目前為至我們已擁有近50個國家、近450位參展藝術家、共517件作品的授權,而我們把這些授權的作品,以延伸展覽的形式,輸入到台灣各地的國中小學及大專院校校園,藉此實踐新媒體藝術教育的推廣。」「鹿˙象在校」與「居安?食危!」兩個延伸展覽便是未來將執行的教育推廣專案。

不僅如此,鳳甲美術館與國內外許多藝術家關係深厚,這也使它更深入思考:獲得的資源能否進一步產業化?「典藏數位圖像加值運用計畫」便依此概念而生;鳳甲美術館與岱妮蠶絲、戲智科技、聯合數位百科等產業合作,共同開發文創商品,「我們擁有的素材及資源,可以規劃利用。」翁淑英說。「我認為資源與價值的交換,不是只有財力,還有人力、物力、媒體資源等等,可以運用策略來交換這些原本不屬於彼此的資源,就可以往永續經營的方向繼續發展。」

而2010年與國藝會合作「策展人培力@鳳甲美術館」的時機,正巧是鳳甲美術館成立剛屆滿十周年,除了期許未來在台灣當代藝術的推廣扶植上,持續的投注心力外,也對目前台灣策展人才的培育有了一些新的作法。此專案是由國藝會的評審機制遴選出策展人,再借重鳳甲美術館的策展專業來培育策展新秀,協助他們的計畫得以實踐,並將策劃的展覽在美術館呈現。「我們從策展研究開始到展覽的實務實踐,進行一連串的培力設定,」翁淑英說,「這是我們可以做而且應該要做的事情。」

與國藝會合作「策展人培力@鳳甲美術館」專案。

永續:創意力+執行力

談到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翁淑英館長始終認為如何讓組織、讓使命永續,是一個需要努力的課題。「組織的永續或許是個挑戰,它有階段性的任務,然而精神心靈層面上推動的意義,卻是永續的。」翁淑英說。社會企業無論被如何定義,最重要的終是它的價值與使命,而對此的堅信與堅持,才能談得上永續。

「我們當然會思考,當董事長挹注的資金退出,鳳甲美術館有沒有掌握到繼續經營下去的關鍵,」翁淑英認為,「就是創意力與執行力。」當合作、互利回饋機制成形,才能架構永續經營與資源循環的模式,「從各個專案執行經驗累積、開拓人脈與財源到建立自己的品牌,讓品牌具有影響力、具有信度,如此才能成為一個正向的循環,邁向永續的可能。」

社會企業的利潤,不是金錢,而是源源不絕的反饋與服務精神,而社會企業的概念,可以是一種策略,最終的理想與重點都是「讓每個人感動」。翁淑英館長強調,「能夠永續發展下去,這是我期望中一個社會企業營運的價值。」

鳳甲美術館為社區民眾開辦各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