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網站上的指引,松江路步行往南,過長安東路左轉……
一邊是現代商業大樓,一邊是老式透天街屋,一條車來人往的道路,隔開了、卻也連結了新舊二個世界。站在新的這一邊,不期然的看見對面,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不起眼的老房子,嵌在成排的街屋中,不仔細看還真會錯過了它的精彩;就像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紙,平凡而又獨特。
說到「紙」,你會想到什麼呢?手邊最喜愛的一本書?送給親愛好友的卡片?印著美麗風景的海報?或者,是過世父親留下的一張便條紙。
911事件中,雙子星大廈崩塌,一張便條紙卻倖存下來,樹火以此為靈感,策劃了「一張紙在生命的瞬間」特展,有個女孩,保留了父親留下的一張便條紙,上頭寫著「去幫我買便當」,只因為當時父親沒有吃她買的便當,她一氣之下決定將這張紙條留作罪證,沒想到父親沒多久後便撒手離世,她翻尋父親的手跡,卻發現留下的,只有這一張便條紙。
如此,一張平凡無奇的「紙」,寫上了字之後,便成為了有情感的物品,記下了人們的生命記憶。從千年前的埃及莎草纸、東歐羊皮卷等「非紙之紙」,到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術(雖然近代在中國陸續出土的西漢古紙已經証明,紙並非東漢時期的蔡倫發明的),再到現代的機器造紙,無論哪個年代,「紙」的生產,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記憶」吧;只是在講求數位化、不斷有學者提出「書本之死」的現代,「紙」又該何去何從?
如今的台灣造紙業,特別是投注了情感的傳統手工造紙廠,已成了岌岌可危的夕陽產業。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代總監周耀俊在藝集棒2013藝文社會企業發展論壇中說,樹火的願景是希望能「為人們帶來純淨、平和與美麗」;但也許留下了「成立紙博物館」遺願的已故長春棉紙廠創辦人陳樹火先生說的更實際一些:「數十年來扎根台灣,省思紙孕育於中國文化,卻未能在現代發揚的遺憾」。
的確,台灣手工造紙業曾經風光一時。有「台灣紙鄉」之稱的埔里,在極盛時期有50家手工造紙廠,甚至還有藥廠專門生產治手蘚的藥膏,給因為長時間泡在紙漿裡而雙手腫爛的造紙人用;如今風光不在,僅存的造紙人只能買大陸製的藥膏,繼續用簾紋刻劃生命的軌跡。
為了尋找「紙」的出路,樹火20年來不斷在轉型,1995年樹火紀念紙博物館開館,先開始提倡環保的概念,這段時間可說是推廣期;1999年到2004年樹火開始走出博物館,舉辦大型的國際「紙」藝術交流、進行藝術駐校等計劃,將紙的用途更加拓展到傳統工藝藝術領域;05年開始,樹火再進一步走入文創與設計,以紙為媒材,創作大型立體藝術品,將「紙」的用途更加推廣開來。
在這樣的過程中,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有沒有飯吃。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也曾經遇到了贊助大幅減少、面臨嚴重的生存問題,如今熬過了這20個年頭,周耀俊自豪的說:「我們『借力使力』,也就是以『善用資源』取代『取得資金』的觀念;再加上有長春棉紙廠負責營運、中日特種紙廠負責研發、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推廣,三方互助達到了損益兩平,現在的樹火已不需要任何的贊助,能夠持續永續經營。」
20年的尋找是有所收獲的。20年來,樹火開發了獨步全球的超薄中性修復用紙,中性紙比一般紙能夠保存得更久,因此可用來修復紙質文物,而超薄的特性,又能避免改變了原有文物的厚度,為不起眼的「紙」增添了「專業」的用途;2005年出版「台灣蓪草紙」,實地走訪新竹五峰,紀錄日治、光復時期具有重要產業價值、卻鮮為人知的「非紙之紙」──蓪草;同年,與雲門舞集合作,研發了舞劇「狂草」中所需用的舞台紙,克服舞台燈光的高溫,並讓水墨曲流,與舞者對話20分鐘;2009年,樹火更接下了士林官邸的壁紙修復工作,修復二樓夫人臥室中,因西曬而破損的壁布,重現官邸當年風華,並協助修復單位大幅樽節向國外進口原始壁布的巨額成本;2011年出版了無酸紙筆記書,用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精美圖片,介紹無酸紙及其應用,傳達正確的無酸紙與保存觀念;2012年,國家戲劇院的大型藝術裝置「水之即景」,由五種基色,融合出二十七種不同色調,為全球面積最大、一體成形的染色手工紙,在紙上渲染開來的藍,像不斷在凝散之間來回旅行的水,又似漲落起伏的人生和戲劇。
除了這些「平面」的用法之外,周耀俊進一步介紹,將紙的纖維立體化之後,它成為一個影響空間的力量,樹火不斷與藝術家合作挑戰,將「紙」從平面、記錄的傳統用途,帶向立體、空間的環保生活美學。如2008年在桃園北區國稅局的公共藝術作品「旋貝的呼吸」,用紙作出一個巨大的螺旋體,吊掛在挑高大廳中心的有機燈具,透過纖維射出的光,使人彷若置身於森林之中。
在博物館的頂樓,樹火還規劃了一塊「樹火竹院子」,一個用竹滕編織的小小宇宙,城市底下的紛擾喧嚷都被遠遠拋開,在這裡只有自然寧靜的純粹美好。樹火不時會在這裡舉辦音樂會,在沒有舞台的空間之中,連演出者與觀眾的隔閡都消失不見,「樹火最接近天空的地方」,希望人的心,也能最接近天空。
然而要讓紙業持續發展,最根本的就是從教育開始。樹火從2002年開始進行「藝術駐校計劃」,用行動博物館的概念,將「紙」帶入校園,帶領孩子從瞭解在地文化、歷史與生態等特色開始,以學校社區常見的植物,做為造紙的材料,或以回收的紙材再利用,用各種「紙」為媒材創作藝術;另一方面也以「樂色計畫」走入社區,試圖扭轉人們對紙的感覺是脆弱、不耐用,對垃圾的感覺是廢物、不好看的刻版印象。除此之外,當然,來參觀樹火紀念紙博物館,還有DIY造紙活動,讓每個人都可以親手做一張獨一無二、只屬於自己的紙。
在2013藝文社會企業發展論壇上,活水社企開發共同創辦人陳一強說,前陣子他的外國友人來台灣時,竟要求要去參觀樹火紙紀念館,「這真的很不容易,在十年前根本沒聽過這種東西」,他鼓勵樹火:「現在是『台灣有你真好』,期許未來能成為『台灣不能沒有你』。」
「為人們帶來純淨、平和與美麗」,走進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櫃檯的小姐親切的招呼解說,並為每位客人收好隨身的大小行李;走進洗手間的休息角落,竟然還放著玻璃杯與滿滿一瓶的水……就像周耀俊說的:「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人情』,像是為客人砌一壺好茶,這種小事,卻是在樹火裡非常重要的事情。」的確,雖不如飲水機的方便,卻真真切切的,多了一份暖暖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