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是台灣眾多鄉鎮之一,地理位置居中,自古便是進出門戶,即便是高速交通發達的今日,一輛輛上日月潭的遊覽車依然從草屯經過。除了地理位置之外,我們對於該地的想望和連結關係,似乎是選擇旅遊地點時更重要的決定因素。曾有好陣子對日本京都極度地莫名嚮往,直到發現在台的日籍友人對台灣鄉鎮熟悉無比,才驚覺不對。不論是自己略有概念或從沒聽過的地方,她早就用週休假日走過一趟。真是本地人不如外來客,小小台灣竟然沒走透,汗顏之餘該是行動的時候了!搭著採訪的順風車,我們拜訪了學生時代摯友C的故鄉——草屯鎮。
前往草屯鎮的方式很多,可以選擇快速便利的國道三號轉六號,下交流道後不消半小時便可抵達。草屯鎮地處南投縣出入門戶,為前往人氣旅遊地日月潭的必經之路,也難怪標榜寶島風情的室內主題樂園會落腳於此,向往來的國內外遊人親切招手。如果時間充裕,建議多花1小時,從都會台中市區出發,沿著省道63線前行,途經大里、霧峰的居所聚落,跨越大肚溪遠眺彰化,一路上感受公路兩旁的變化,便不難理解草屯之所以被稱為「草鞋墩」的原因。
相較於路途上的風景,草屯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城市氣味,熱鬧的小街區和熟悉的連鎖店看板林立。草屯的古早發展故事版本眾多,分別有鄭成功、鄭經、林文爽……等人率軍征討,兵士丟棄舊草鞋成堆之說,而稱為「草鞋墩」。亦有民間傳說往來商旅,必於此休憩、補給、換草鞋,因此得名。不論何者都說明了草屯鎮山城門戶的地位,是遠自平地來的旅人為進入陡峭山路,預作準備的休憩所。
草屯鎮市區不大,十分適合以機踏車輛慢行半日遊,若遇天雨,步行也很不錯。原本是原住民領域的草屯鎮,在清朝時開始有規模地拓墾,穿梭在小巷弄間,仍可微微瞧見先民在此生活的痕跡,而草屯人信仰中心之一的「敦和宮」,亦是清朝乾隆年間李氏宗親來台開墾時,祈求玄壇元帥趙天君庇佑,自福建奉請分像來台,由鄉親合資興建落成。
座落於敦和路的敦和宮,自1816年(清嘉慶21年)竣工起歷經數次翻修添新,如今看到的七層樓建築,和頂樓高達162尺的銅鑄神像,均是1990年代興建的模樣。敦和宮和其他廟宇一樣,修建過程與台灣發展背景相映。清朝康熙以降,大陸沿海受旱洪天災所侵襲,先民為求溫飽險渡來台,草萊初闢時期,僅能帶著家鄉寺廟之香火做為護身符,至異鄉落腳後掛於居所朝夕膜拜,祈求神明保佑開墾順遂。隨著生活逐漸安定,環境日漸改善,為感念神恩庇佑,始醵資建立小祠,而後擴大格局,一如原鄉之寺廟規模,甚至更為宏偉,如此更迭年久便成為聚落居民之信仰中心。
敦和宮內主祀的趙天君為民間信仰常見的五路財神之首,統領招財、進寶、納珍以及利市仙翁四位財神,其像黑面濃鬚,武裝執鞭,身跨黑虎,敦和宮頂樓的銅像很清楚地呈現了趙天君的模樣。即使採訪當天細雨不斷,慕財神爺之名而來的香客依然絡繹不絕,為求事業順利發展,祈求發財金、補財庫的香客,在一樓大殿處處可見,神情嚴肅地領取敬神金紙,誠心奉上供品,依序參拜天公和財神爺,擲筊請示賜與助力。正反之間有的眉開眼笑,有的眉頭深簇,不禁好奇財神爺給的答案究竟是什麼呢?
宮廟從古至今都是人潮聚集所在,農業社會時期宮廟不僅是信仰中心,還是康樂活動場所,每逢過節、神明誕辰舉辦的廟會活動和酬神戲曲,是早期常民生活的重要娛樂。敦和宮曾在地方仕紳的奔走努力下,禮聘藝師成立「和春園子弟戲團」,招募農家子弟利用夜晚練習,適逢節慶登台演出,一方面為廟方節省外聘戲團演出戲金,自娛娛人,一方面接受外聘演出,賺取外快。不過,和春園子弟戲團早在1972年解散,僅留樂器、戲服在敦和宮二樓供人憑弔。廟埕倒是依然熱鬧,香客川流不息,明珠女子歌劇團6月演出《南方夜譚》時,想必也是萬頭鑽動吧。
相較於敦和宮的人聲鼎沸,此行拜訪的另一個景點——登瀛書院,顯得靜默許多。走進遼闊綠野中的肅穆三合院,清幽的環境不禁讓人羨慕起草屯的考生們,能夠在文昌帝君的左右,埋首於古樸的廂房裡苦讀。登瀛書院創建於1848年(清道光28年),為地方仕紳募資所建,書院非專為考試而設,主要招收成年子弟教授讀書寫作。單進、兩翼齋舍的三合院建築,在國定三級古蹟榜上有名,據說是草屯鎮唯一歷經四次大修仍保持原貌的廟宇。書院裡的昌帝君、侍神、土地公立像無不精緻細膩,牌匾、香爐亦小巧典雅,就連油香大德名錄都簡單內斂,帶幾分書卷氣息。細細瀏覽芳名錄,熟悉的姓名躍然而上,陌生的空間頓時多了幾分親切感,異地草屯似乎也不再那麼遙遠。
旅行除了景點的參訪之外,品嚐庶民小吃更是貼近在地的好方法,攤開C寫給我的小食筆記,決定從地點最不明確,名字卻足以說明一切的「榕樹下扣仔嗲」開始探訪。顧名思義,這家位在玉峰街 92 號前榕樹下的小吃攤,販售各式麵漿炸物,韭菜、蝦捲、地瓜、蘿蔔糕、米腸都在菜單上。老闆娘熟練地在油鍋前翻攪麵漿,挑撿炸物,我們則和前來外帶的高中生點了一樣的蚵仔嗲、肉仔嗲和米糕,在路邊享用油滋滋的脆皮搭配清爽柴魚湯後,動身前往祖傳三代的「萬壽肉圓」。
肉圓這種用Q彈半透明外皮包裹內餡,名列美國CNN《40種不可少台灣美食》的台灣小吃,從外皮、內餡,到醬料的搭配組合,在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有自己的第一名。地瓜粉外皮和紅麴甜醬是萬壽肉圓以引為傲的招牌,我則是對於肉圓的內餡醃料,和其他客人都是點肉飯配小菜感到驚奇,內心暗暗掙扎是不是該仿照看起來很像當地人的隔壁桌,點相同的排骨飯和白菜魯來試試。可惜肚皮有限,決定留點未開發新地帶給下次使用。
旅程的ending若想帶些土產小點回家,草屯麻糬應該是個好選擇。中山街上麻糬店比鄰而居,各家裝潢風格迥異,卻都門庭若市,可惜同行遊伴僅一位,不然採買各家招牌口味,大夥兒現場試食評比更添遊玩樂趣。在必須取捨抉擇的情況下,我們依照小食筆記指示,前往中山街與碧山路口的「方愫馨」購買招牌麻糬。從流動小推車擴展營業規模至固定店面的方愫馨,強調依然不變的手工製作,將花生、芝麻、紅豆分層包裹的招牌麻糬,則是一次滿足三種享受,別具風味,份量十足。
雖然不知道麻糬之於草屯的淵源為何,只能糊里糊塗地把點心拎回家,卻也一併打包了對草屯,甚至台灣的小小認識。課本上的交通要塞概念不再陌生,好像更能夠理解歷史和生活的連結為何,原來老師說的都對,唯有親身實地探訪,才能真正體會文字無法傳達的默會知識。記得找個機會,拜訪那些你想念的,或想念你的,找條線把自己和地方連起來,這樣當我們去旅行的時候,才不會感到寂寞。
同場加映—旅遊小筆記分享
‧敦和宮(草屯鎮敦和路74號)
‧登瀛書院(草屯鎮史館路文昌巷 30 號)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草屯鎮中正路 573 號)
‧榕樹下扣仔嗲(草屯鎮玉峰街 92 號)
‧萬壽肉圓(草屯鎮碧山路 164 號)
‧圓林燒鴨飯(草屯鎮中山街 256 號)
‧方愫馨麻糬(草屯鎮中山街 193 號)
‧西螺麻糬(草屯鎮虎山路碧山路口,移動式攤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921地震教育園區(台中市霧峰區中正路 46 號)
‧中興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