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榕樹下的野台開唱
2013
06
03
文|林珮芸
圖|秀琴歌劇團
廟埕拼臺歌仔戲
「秀琴歌劇團」1986年由團長張秀琴成立。早先由野台民戲崛起,2000年躍上精緻公演舞台。自2001年入選為國家扶植團隊至今已經超過十年,整齊的素質、動人的唱腔,對歌仔戲有獨特的理念和堅持。

歌仔戲,古早的八點檔

年輕人瘋墾丁春天吶喊演唱會,那裡有海浪、沙灘和辣妹;古早的黑狗兄瘋歌仔戲,那裡有廟會、剉冰和泣感動天的愛情故事。台灣早期的歌仔戲主要觀眾不是鄉民,而是廟宇的神殿,在那個沒有電視機、缺乏娛樂活動的年代,戶外的歌仔戲成為居民最期待的聚會,尤其是劇情包括忠孝節義、高潮起伏的愛情際遇、神人之間的穿越時空,用道地的台語發音,輕易撩撥觀眾的感情與眼淚。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革,歌仔戲日益沒落,鄉民的文化漸漸由虛擬的科技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遠,文化的根也逐漸飄零。

年輕的觀眾到哪裡去了?實驗性的小劇場、來自西方知名的表演團體、古典或是現代音樂會、演場會、現代舞碼……總之會選擇歌仔戲的寥寥可數。然而來自台南的秀琴歌劇團卻成功吸引年輕觀眾,並將歌仔戲精品化,成為可進入國家戲劇院的時尚表演;只是更多時候,他們選擇在最親近觀眾的廟口演出,用實際的行動撫慰高齡觀眾的鄉愁,而演出現場不時也會看見新生代的蹤跡,用望遠鏡觀賞、用智慧型手機錄影、拍照,更有來自福建泉州喜愛歌仔戲的年輕女孩,辛苦打工存錢,就是為了圓夢,來到台灣欣賞秀琴歌劇團的精采好戲。

秀琴歌劇團從國家戲劇院重返廟口。

固定創作的「秀琴歌劇團」

「秀琴歌劇團」1986年由團長張秀琴成立。早先由野台民戲崛起,2000年躍上精緻公演舞台。自2001年入選為國家扶植團隊至今已經超過十年,整齊的素質、動人的唱腔,對歌仔戲有獨特的理念和堅持。由民間職業劇團出發,日戲演出以傳統古冊戲為主,夜戲以胡撇仔戲為主,每年平均160場的外臺民戲演出,往往吸引了眾多的民眾駐足觀賞,展現了歌仔戲演出和民間生活及廟會慶典緊密結合的常民化特色。

2000年起,秀琴歌劇團穩定發展,固定創作新劇碼,平均一年至少製作一齣公演新戲,公演戲則依劇本的特性及演出場域的不同,呈現豐富多樣的風格,例如《罪》、《尪某情》、《燒餅皇帝》、《鍾馗傳奇》、《三春暉》、《血染情》、《范蠡獻西施》、《魅湖咒》、《玉石變》、《阿育王》,以及《某飼尪大》等等新編及改編劇目,挑戰了歌仔戲的多元風貌,也讓演員得以發揮其唱唸作表的無限魅力。特別是2012年與合作超過十年的現代劇場名家王友輝共同創作,台語老歌《安平追想曲》融合現代戲劇的表現美學和歌仔戲曲的底蘊元素,成就了歌唱、舞蹈與戲劇三合一的《歌仔新調——安平追想曲》,入選台新藝術獎,包含流行歌曲、戲中戲、兩代愛情故事、歷史文化等元素,創造出新歌仔戲的魅力。

左圖:米雪飾演小沉香(小楊戩)則認為,這是一齣既熟悉又陌生的戲。中圖:2013新劇《三目二郎神》中,秀琴挑戰頭上的「翎子戲」。右圖:《三目二郎神》中劉彥昌這個文弱書生角色,其唱腔身段皆與以往表演形式 比較不一樣。

擁有歌仔戲魂的張秀琴

團長張秀琴,人稱阿牛,專攻文武小生,唱腔渾厚,出身於歌仔戲世家,自小就跟隨外祖父接觸賣藥團的演出,11歲時開始向劉萬春老師學習基本功(武底),並在父親團中參與演出。22歲的秀琴成為中視歌仔戲劇團的演員,在25歲時創立了秀琴歌劇團,在外台戲與電視錄影忙錄生活中,秀琴面臨一重要抉擇,最後秀琴覺得歌仔戲是來自民間的傳統戲劇,自當融入民間契合社會動向。且也為了將歌仔戲真真實實的呈現於社會大眾面前,於是秀琴毅然決然地放棄電視的演出,全心投入了外台戲的演出與劇團經營。

秀琴在接受採訪時充分表現出親切與溫厚的性格,後台遠比戲台前加倍溫馨,她說:「從小因為書讀得不多,所以背劇本比別人辛苦,必須要請助理幫忙在劇本上做些提醒的標示,例如『平』字可能就需要畫顆蘋果;走位也不容易,密密麻麻的圖示,但因為對歌仔戲的熱誠,一切辛苦都甘之若飴。」即使如此,觀念開明的秀琴卻可以包容各式各樣新式的改編元素,讓原本過於傳統的民間戲與時事結合,同樣可以吸引年輕觀眾。目前在劇團協助的還有秀琴的女兒張心怡,20歲出頭的她,運用網路與影片與新生代溝通,讓秀琴歌劇團的作品不遑讓給《甄嬛傳》,熱情的戲迷一段段上傳好戲片段,而年輕的觀眾緊緊追著最新劇情,這也是一般歌仔劇團少有的現象。心怡說:「我們是很認真地經營年輕族群的觀眾朋友。」

向楊麗花看齊,以日本寶塚歌劇團為目標

視楊麗花為偶像的秀琴,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像楊麗花一樣成為家喻戶曉的歌仔戲明星。景氣好的時候,一年曾演出兩百八十幾天,廟會場合常有場拼場的現象,日戲夜戲輪番上陣,2013年5月,也是本次採訪之際,秀琴歌劇團有幾乎一個月的時間在新加坡演出。過人的體力和使命感是支持這群戲班的動力,秀琴笑笑說:「不累不累,相較於日本寶塚歌劇團,我們算是輕鬆的。」樂觀的阿牛這樣安慰自己。

對於比較各地的觀眾,阿牛有小小的心得,長期在台灣戶外演出的她發現,台灣觀眾最是熱情,也許是因為習慣看連續劇,想像力較為豐富,對於科幻劇情也容易接受;而新加坡流行單元劇,通常一天就結束,也許是不熟悉演出語言及型式,有時候會顯得拘謹害羞。而台北的觀眾比起南部觀眾,更是容易入戲,不吝嗇拍手叫好。廟口歌仔戲的魅力就在於觀眾即時的互動反映,同樣的劇碼在不同的空間、氣溫、呼吸下,呈現出獨一無二的記憶,這也是秀琴不願意離開廟會的原因。

穿越於傳統與現代的歌仔戲劇碼之中,如何培訓演員及傳承?秀琴微微思索後說道,我們其實沒有太多花時間去想適應不適應的問題,因為我們是一群訓練有素的班底,即使是面對新式的表演形式,我們也必須在很短的時間上手、演出,同時不顯生澀。秀琴歌劇院除了當家的演員外,還有一批年輕的團員,他們充滿朝氣與熱情,為已經有27年的劇團注入源源活水。不過秀琴從不擔心自己的位置,「因為大家都公認,牛姊才是最年輕、最容易接納新觀念的海綿。」下戲後依然中氣十足的她說。

左圖:入圍台新藝術獎的2012《歌仔新調——安平追想曲》。右圖:第七屆歌仔戲專案製作新劇《三目二郎神》預定六月開始於廟堂戶外首演。

第七屆歌仔戲專案製作新劇《三目二郎神》

連續多次入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一屆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血染情》;第二屆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范蠡獻西施》;第四屆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玉石變》;第三屆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歌仔新調——安平追想曲》,2013年為第四度入選為歌仔戲專案巡演,第七屆歌仔戲專案製作新劇《三目二郎神》預定於6/23(日)於南投草屯敦和宮、6/29(六)於高雄鳳山開漳聖王廟、7/5(五)於台南安平開臺天后宮,首度開演,廟埕開戲。改編之古典戲《寶蓮燈》,秀琴自信地說,這是一齣跨越時空、兩戲交織、一人分飾兩角、好看的劇碼。

最主要的角色為二郎神、三聖母、小沉香;但同時在劇中又分別扮演劉彥昌、雲華仙女和小楊戩。秀琴認為最難的部分就是飾演劉彥昌這個文弱書生角色,其唱腔身段皆與以往表演形式比較不一樣,秀琴表示自己很樂意挑戰這個角色,而劇中的靈魂人物——楊戩的頭飾被稱作「翎子」除了裝飾作用外﹐還會透過舞動翎子﹐作出許多優美的身段動作﹐借以表現人物的心情﹑神態;還可以表達喜悅、得意、氣急、驚恐、沉思、憂慮等各種感情,在刻畫人物性格和表達人物感情上﹐有突出的戲劇效果。

秀琴、明珠、藝人三個優秀歌仔劇團下半年將到三大廟口獻演。

導演米雪,也是飾演重要角色的小沉香(小楊戩)則認為,這是一齣既熟悉又陌生的戲。雖然講的是神人之間不被允許的愛情故事,但是很多層面是內心戲,強調內在的衝突,最後做出符合角色性格的選擇,人物在其中歷經愛、慾、生、死;古今中外,無論東方西方,即使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也都在討論相同的主題。為了讓歌仔戲好看,精心編排,希望能夠呈現歌仔戲的美,從人物的內心去挖掘,用最傳統的鑼鼓音樂帶動,以輕鬆逗趣的四句聯來表現喜怒哀樂,希望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甚至將小朋友喜歡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加入劇中,對演員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什麼樣的表演歡迎所有的觀眾,不分老少貴賤;什麼樣的演出可以一手搖著扇子,一手拭著眼淚;什麼樣的戲劇結合古典身段、演唱會、科幻劇情等元素;什麼樣的舞台僅僅利用簡單的燈光、背景,卻讓觀眾看得如痴如醉,那是歌仔戲,特別是在廟會鼓鑼作響地辦熱鬧。老榕樹下的野台開唱,秀琴歌劇團邀你來做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