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小英雄》——傳統交會現代的亙古傳奇
2013
11
04
文|楊曉憶
圖|楊曉憶、台北木偶劇團提供
好戲開鑼弄布袋
當傳統布袋戲遇見現代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這是我最初在腦中閃現的疑問,而在爾後的訪談中,我獲得的不只是屬於「哪吒小英雄」的答案,更是傳統與現代藝術創作者自合作過程中的學習與成長。

車行在蜿蜒曲折的淡水山區,拐了十幾個彎道之後,目的地仍未抵達,駕駛座上的劇團後場樂師瓊崎告訴我,「沒有熟人帶路,要到劇團還真不容易」。沒多久,車速趨緩,來到眼前的是一座龐大的類倉庫建築,外頭空地矗立著尚未繪製完成的彩樓,布景以及祭祀神壇,裡頭則是劇團辦公室。當我問道團長為何把劇團辦公室設在這裡,他笑說早先的辦公室附近左鄰右舍多,往往一到排練的時間,鏗鏘喧嘩不得不引來「管區」的關注,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來到這僻靜之地,即便震天價響也再無「擾鄰」的疑慮。

是的,今天我要採訪的是已故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傳藝藝生,同時也曾是「亦宛然」掌中劇團團長——林永志。2010年,他離開「亦宛然」,成立「台北木偶劇團」,在劇團官方網站上,它們如此描述自己:以保存傳統偶戲表演藝術,提昇偶戲表演素質,創造台灣偶戲國際舞台為創立宗旨。同時,也因為國藝會「布袋戲製作及發表專案」,林永志邀來「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同時身兼舞者、編劇、導演身份的張嘉容,一同創作了即將在台演出的新劇《哪吒小英雄》。當傳統布袋戲遇見現代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這是我最初在腦中閃現的疑問,而在爾後的訪談中,我獲得的不只是屬於《哪吒小英雄》的答案,更是傳統與現代藝術創作者自合作過程中的學習與成長。

《哪吒小英雄》戲偶角色一字排開。

交會的契機

當筆者問道雙方合作的契機,才知道原來嘉容早在04年便在一次訪談中結識了劇團前場主演,同時也是「台北木偶劇團」大將——黃僑偉,之後更在06年的「驚見虹霓關」再敘。此劇是由「亦宛然掌中劇團」和「白舞寺當代舞團」合作改編演出,同樣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帶來此次跨界演出的契機,也是「亦宛然掌中劇團」首次與現代舞蹈結合。彼時嘉容擔任舞者,僑偉操偶,透過人偶同演,再加上現代舞台設計與燈光,將傳統藝術加入現代表演的元素,除了激發出令人驚艷的視覺饗宴之外,也在創新的表演方式中,傳達更深刻的意涵,讓觀眾不僅僅只是「看戲」而已。而這齣史上第一部透過女性視角演繹的傳統戲劇更融入了李泰祥老師的音樂,當燈光亮起,無有傳統的布袋戲臺和熱鬧喧嘩的開場,只見舞台上兩名舞者戴著戲偶面具,舞者隨著旁白介紹或定或坐,彷如布袋戲偶一般,在簡短的引言結束後,整齣故事於焉開展。隋朝末年的兵荒馬亂,由五名舞者的舞蹈及肢體來呈現,配合著戰鼓咚咚以及衝鋒陷陣的「殺!殺!」聲,戲劇一開始展現的張力便令人震撼。這樣的背景下,布袋戲臺這時才緩緩推出,大家所熟悉的布袋戲偶在戲臺上將這段故事精彩演繹。

因為「驚」劇的合作,讓「台北木偶劇團」與張嘉容的再續前緣成為可能。團長自去年得知國藝會「布袋戲製作及發表專案」,便企思邀約一名導演來加入合作,對於劇本構成,林永志則相當肯定地表示傳統劇目仍相當豐富,因此此劇仍由傳統劇本出發。那時,團長對導演的要求只有一個,「起碼要知道什麼是傳統戲劇」。就在一個天濛濛亮的清晨五點,團長傳了封簡訊給嘉容,巧的是,後者也仍醒著,兩人立時通上電話,開展了本劇的最初。

然而,終究是截然不同的表演方式,所欲呈現與彰顯的目的也不盡相同,兩造間的合作是否仍須經過一段衝撞,團長如此解釋:布袋戲演「皮」,是敘述表面情狀的一種表演型態,比方說,我們要交代劇情,我們要很清楚地表現善人或惡人。此間的黑白分明便與擅長處理人類心理的現代劇有著很大的不同。然而,雙方在面對差異的時候,仍以學習、理解的態度出發。嘉容以為,瞭解布袋戲的傳統是一切的基礎,比方說大型偶與傳統偶的差別與特性,它們之間不同的美感與運用的邏輯需要細細琢磨;此外,傳統布袋戲沒有讀劇本的習慣,靠的是即興的演出與反應狀況的機智,也因為主演僑偉優秀的即興能力與滿腹經綸,及其與後場樂師間的默契,也讓導演嘉容思考著,如何用現代觀點,重新詮釋傳統故事與人物,並找到與現代生活情感共通的經驗,給觀眾更多的感動。

《哪吒小英雄》,林永志團長與張嘉容導演分執李靖與哪吒之戲偶。

關於《哪吒小英雄》

「哪吒」是封神榜中家喻戶曉的人物,其與父親李靖的衝突,大鬧東海乃至殺死龍王之子、剔骨還父、自戕到重生後伐紂的過程,本是戲劇張力豐富的故事,因此,導演嘉容此次執導《哪吒小英雄》首先便將重點放在與主演黃僑偉的劇本討論上,她以為,哪吒鬧東海的故事很適合融入家庭劇與神怪題材,而神怪之展現更為布袋戲之擅場,於是,本劇以「天賦異稟少年的生命危機、父子衝突」視角切入,講述父子如何在既存的社會價值觀的衝突中,共同經歷生命危機並且獲得救贖,同時也尋回使命和再生。導演嘉容企圖將裡頭的口白處理地較為生活化,使其更貼近現代人情感,減少觀眾對字幕的依賴,此外,也因為該劇文戲較多,因此在畫面處理上,也更有層次與景深,深具視覺亮點……這些期待與實踐也讓團長一再調整自己「可以接受的底線」,也因為現代劇的「進入」,讓團長重新思索如何切入劇本,如何詮釋角色,如何不斷學習。

當傳統遇見現代的「哪吒小英雄」劇照。

始終不懈的學習

是的,正是這番不懈的「學習」精神,體現了「台北木偶劇團」的創立本質,也貫穿了團長林永志的性格。這位生於南投竹山,長於台北的六年級前段班,早在國小四年級就被在廟裡工作的父親給帶去學北管,於是,父親打大鑼,他吹北管,國中時期開始到廟會演出,當時的他對這樣的生活並不喜歡,只因為周圍有同伴作陪,於是像功課一樣操著,學習著。比起北管,青少年時期的他更愛聽彼時的流行歌曲。然而,升上高一之後,他開始覺得曲牌悅耳動聽,連在課堂上也聽著隨身聽,同學稱他「怪人」,他不以為意。也因為真正發生興趣,讓林永志開始靜下心來認真學北管。後來,他體認到要學好北管需從布袋戲裡鑽研,因此他在17歲時加入西田社布袋戲劇團開始接觸布袋戲,19歲進入「亦宛然掌中劇團」學藝,一年後正式入選為已故大師李天祿傳統布袋戲傳藝藝生,爾後隨「亦宛然」先後赴美比英日等國家巡迴演出,開啟了職業傳統樂師生涯。

除專研北管戲曲,林永志更體會到一位傳統的樂師必得有全面的磨練與涉獵,於是,1998年,他加入河洛歌仔戲團,向呂永輝先生學習京劇,從此,在布袋戲、北管、歌仔戲等劇種中大展身手。每每在創作新曲的過程中,他皆自北管裡找素材,也在傳統類似的曲目中思索其中的唱腔、曲牌,更在意師傅為何要這樣用。當他提到為了這次的《哪吒小英雄》,每個唱段他至少嘗試了三次,整整花了兩天,卻唱不到十分鐘。他嘆惋著,「跟師傅學習20年,也學不到前輩的1/10,當年老師父一年演出超過四百場,擁有的經驗與素材實在太多」,他認為自己會的遠遠不夠,於是他再從新的東西裡去找:透過布袋戲學習北管,再經由歌仔戲來豐富布袋戲,過程中,他不斷學習,持續豐厚著自己與劇團的實力,我在心裡默默地敬佩讚賞著這位團長,然在後者講述的眼神裡,仍有著「努力尚且不足」的謙卑與自省。

「台北木偶劇團」在戲劇祖師會現場演出作品菁華片段。

從「亦宛然」到「台北木偶劇團」

「亦宛然掌中劇團」自然是孕育林永志的一方沃土,對於兩代團長-李天祿及李傳燦的回憶,他提到那時團內一年會有兩次出國演出的行程,彼時他和團長李天祿都不愛觀光,於是兩人常在飯店裡泡茶聊天,師傅也提到自己期待「亦宛然」能將所有藝生都養在自己班底,專走文化場。之後的團長李傳燦延續了其父的期待,儘管劇團同時維持著前後場相當不易,往往是前場多,後場少的經營狀況,如今後場更是寥寥無幾。林永志也提到,儘管當時李天祿兩個兒子皆已過不惑之年,他仍要求兩人要不斷學習,甚至到中國學習傀儡戲,此舉深植林永志心中,他以為自己不斷學習的性格是兩位師傅所傳承的質素。儘管因「薪傳」的觀念,讓他離開「亦宛然」,創建「台北木偶劇團」,但此間啟蒙與茁壯的意義早已不言可喻。

當布袋戲遇見現代劇場

由團長林永志帶領的「台北木偶劇團」,自2010年10月成立至今,演出已超過300場,實力有目共睹;而過往多以文學劇本、前衛劇場美學、成人教育、兩性議題為發展重點的「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也在2012年獲選為台北市優良演藝團隊,劇團除定期舉辦創作演出外,也開設各式工作坊,包括為弱勢族群開設的身心療癒工作坊,團長張嘉容表示自己年輕時也有情緒的問題,因此,他期待透過戲劇、遊戲,讓不同族群的心靈獲得抒發,也因為獲得了許多珍貴的反餽,讓她深覺,付出的同時,自己更是快樂的。

一位是孜孜矻矻,學習不懈的傳統戲劇劇團團長;一位是充滿社會關懷,作品前衛、實驗性極強的現代劇團團長,他們共同的期待皆在創發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布袋戲、且在傳統中挹注時代的特質,並創造共感經驗。《哪吒小英雄》便是這樣一齣老少咸宜的布袋戲,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其精彩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