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念我子在心田,茫茫渺渺難續緣。」「央望母親卸我怨,思思念念再團圓。」這廂是穿過新莊熱鬧街市,轉進僻靜巷弄裡的布袋戲排練場,幕前搬演著敢愛敢恨、慧勇雙全的巾幗英雄樊梨花歷經家變後和其子薛剛再度重逢的感人歷史劇碼。那廂下了戲則是台灣第一代布袋戲女演師江賜美用掌中戲曲繫起的一家三代人。
1933年,江賜美女士生於南投。因緣際會下,父親成為布袋戲後場樂師,在這個初有女演師出現的時期,不曾正式拜師卻結合了各家精華而五音分明、掌技精湛的江賜美也順勢出演一場又一場的掌中劇,她也是目前少數從事布袋戲演出超過六十年的超資深女演師。傳承掌中文化不遺餘力,彷彿女中豪傑如樊梨花。江賜美以女主演之姿,征戰台灣南北大小廟台戲園;然而四界走闖,她仍覺得演戲是件讓人快樂的事,用這樣的心念演出,看戲的人也自然會感染上幾分快樂。「真快樂掌中劇團」之名也由此而來。劇團已經缽傳三代,目前擔任劇團行政總監的是賜美女士的長孫柯世宏先生,說起劇團名稱,柯先生也直說和弟弟幸運地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就是在快樂的環境中長大。
正因為家庭是劇團經營的核心,劇團大部分的演出劇目也都是圍繞在以家庭為題的主軸進行發展。一般來說,以男性演師主演的歷史劇目,多展現快節奏的陽剛梟雄氣勢。但對賜美女士來說,歷史戲雖然有趣,但她更喜歡井里小民間的溫馨家庭故事,故多演出以生、旦、丑為主角,表現男女愛情及家庭生活的「三小戲」。今年「真快樂掌中劇團」獲選國藝會「布袋戲製作及發表專案」的演出劇目,則是結合了磅礡歷史和深厚家庭親情的《母子情深——薛剛樊梨花》。
今年劇團資料在整理資料時,發現賜美女士收藏了一批關於武則天的經典手抄劇本,包括〈南唐演義〉、〈綠牡丹〉及〈鳳嬌與李旦〉等在內的三冊劇本。賜美女士在三、四十歲時,即曾用女演師的身分出演武則天,既然這些劇本重見天日,劇團動念一想,何不用新的方式、配合現代觀眾呈現出不一樣的布袋歷史劇質感。早期的歷史劇全折可能需要費時一兩個禮拜演出,若要在短短兩個小時的演出時間內又介紹歷史、也緊抓戲劇的軸線對劇本改編的工作無疑是一大挑戰。所以在飯桌上的家庭會議之後,大家討論出可以用薛剛和樊梨花母子間的故事進行改編。
樊梨花是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腳色,若藉由這對母子之間發生的戲劇衝突來帶出武則天專政時代的歷史背景,除了能夠呈現歷史脈絡外,也正符合「真快樂掌中劇團」以家庭劇本為中心的戲劇本質。
而這齣將以新面貌呈現給現代觀眾的歷史戲碼,是由劇團第三代傳人柯世宏負責改編劇本、「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團長鄭嘉音擔任導演。熟悉台灣當代劇場的觀眾們對嘉音一定不陌生,說起台灣的現代偶戲,創作者鄭嘉音絕對是最大推手之一。她和幾位同好在十多年前即創立了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除了致力於台灣現代偶戲的發展,她們也企圖發掘以偶做為視覺媒材的劇場想像。巧合的是,柯世宏和鄭嘉音皆曾先後進入美國康乃狄克大學修讀偶戲研究所。也不禁讓人好奇又期待,昔日廟台上金蔥炙眼的布袋戲偶如何用現代劇場的思維重新搬演?
柯世宏說,這次的《母子情深——薛剛樊梨花》在兩個部份上有很大的改變;一是劇情編排,再者是戲偶的服裝設計。傳統歷史劇中的腳色是按照時序先後出場,不過這可難為了下半場才有戲分的狄仁傑,堂堂武周宰相又曾躍升為大螢幕主角,豈有不讓他早點出場的道理?導演就是利用這樣現代的角度來看待劇中人物,讓觀眾早些看見熟悉的腳色,也更拉近台上人物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故事的主線呈現了薛家歷經滿門抄斬後,母子相互思念之情的細膩刻劃;副線則是大周皇帝武則天一手撐起的朝代興衰。在爭權謀略的宮廷戲、為人稱道的布袋戲武打劍光橋段後,觀眾看見的是扣人心弦的母子深情家庭戲,也藉此展現「家」作為劇團精神的唯一指標。
另一創新突破也因入選「布袋戲製作及發表專案」而有更多餘裕能夠將戲偶服裝完整重製。唐代的服裝華麗盛繁,劇團也深入考究了當時的服裝、髮飾,並由賜美女士的媳婦蔡阿菜女士手工縫製一襲襲華美衣袍。為了要更突顯布袋戲偶的能量和特質,在舞台設計上也盡可能讓背景簡約素雅,只約略留下典雅的雕花木窗,再飾以利用光影變化烘托出的詭譎氛圍。
看到這裡也讓人愈來愈期待整齣劇在戲台上呈現的表演張力,其實這不是真快樂掌中劇團和鄭嘉音的第一次合作。早在2005年,鄭嘉音執導的《戲海女神龍》即是結合了真人、執頭偶和布袋戲綜合呈現的江賜美女士歷經數十年走場演出的歷程。劇團也曾跨界與南管音樂家王心心老師合作演出南管布袋戲《陳三五娘》。對柯世宏來說,這樣的跨界合作不過只是在布袋戲既有的演出形式中,加入新的素材,藉此讓不同領域的觀眾接觸掌中劇。不管是和心心老師、嘉音或是其他現代劇場的合作,最重要的核心是如何在傳統戲曲當中發展出不一樣的變形式和不一樣的觀眾,藉由不一樣的效果加成來吸引更多的觀眾。
就像他自己本身是媒體藝術和西方現代劇場的背景一樣,柯世宏強調,「真快樂」沒有所謂的門派之別,阿嬤也是集結各家之大成,獨立發展出女演師的獨特表演內涵。阿嬤說過,只要任何可以帶給你新啟發的人都是你的老師。若只侷限在某一表演風格,只會讓自己能夠發展的路愈來愈狹隘。接手劇團的經營後,他和弟弟都沒有遇到太大的挑戰或是傳統與現代的價值磨合,如果有其他創新的嘗試,長輩們大多都會欣然同意。「和別人合作,阿嬤都覺得是很好的事情,她說做戲就是要有人看,觀眾一直在變,要是我們一直守成,觀眾會跑掉。」由此可見,這個布袋戲家族果然是快樂又開明,柯世宏的言談之中也常常顯露出整個家族一貫的信念和掌中戲曲貫穿三代的綿長親情。
從小在戲班長大的柯世宏,早已耳濡目染,小時候的玩具只有布袋戲偶,布袋戲已經成為一種像家人之間的緊密存在。人家說推廣布袋戲是本土文化傳承,對他來說更是家的傳承。家族成員以布袋戲演出為主要的工作,從劇團營運、操偶口白到後場音樂,每人各司其職。長輩的態度也都很開放,從爸爸到他們兄弟,從來就不是因為長輩施壓才來演布袋戲,到他們這代,布袋戲算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興趣,就算成為工作,也不覺得有任何壓力,果然又一次證明了這個家族「真快樂」。
做戲感到快樂之餘,劇團同時也有培養布袋戲觀眾的長遠的眼光。目前的表演藝術收視群眾有些定型,喜歡電視聲光的霹靂布袋戲、或是真人演出的歌仔戲觀眾其實都不太互相流動,劇團則嘗試前進校園,期待以教育來推廣布袋戲。當然,進入校園也是充滿挑戰,要如何用簡單的台語、更豐富的肢體語言挑起小朋友對布袋戲的興趣不是簡單的事情,引導學童進入劇情脈絡也是演師需要努力的工作。布袋戲教育的意義正在於語言的使用和劇場媒材對學齡觀眾的刺激,若真的因為語言而稍有隔閡,也要盡力讓他們知道傳統的東西一定會有限制,而如何在這些框架中發掘其中的美感就是觀眾能做的自我提升。劇團明年亦受僑委會之邀,到美國、加拿大等地的中文學校進行教師培訓,讓更多海外華人也能繼續有台灣文化的薰習養成。教育是表演藝術的根本,但傳統戲劇的精髓魅力所在,即是精緻、細膩、典雅。由這些文化特質堆疊而成的感染力是穿越語言直指人心的動人武器。
柯世宏說,雖然劇團持續推出創新的作品,但這次國藝會的「布袋戲製作及發表專案」有別於其它單位的小規模扶植,得以讓劇團得以在製作和設計上能夠更加完整。這是一個具有指標性的專案,讓表演藝術能夠相互良性競爭,像行之有年的「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就讓歌仔戲班因良性競爭,而有集體的水平提升。希望藉由布袋戲扶植計畫,讓更多不同布袋戲劇團參與而達到各自的成長。唯當表演藝術受到鼓勵,戲班們不用再為經費傷神,自然就會有更好的劇目呈現。如果計畫能夠持續,一定會對台灣的布袋戲演出有整體的提升和正面的影響。這次還有其他兩個布袋戲劇團入選,邀請大家一起來廟口看我們弄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