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過往國藝會的創作型補助專案,於今年(2013)首度啓動的「海外藝遊」補助計劃,不論在申請條件或成果要求上皆相對開放且直接,目的旨在鼓勵35歲以下青年藝術家,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規劃至少30天遊訪世界異地的旅行計畫,藝術家提出企劃並通過評核後,直接補助出國旅費。同時,在所謂的視覺、音樂、舞蹈、戲劇和視聽媒體等分類項目底下,並非意味著該補助將生產出一系列創作作品,相對地,因為不拘特定成果形式,使該補助倒更像是一種投資計畫,端識此這些藝術家的創作潛力,期許他們能透過一次旅行和自我相處,並將過程的所見所聞,內化為持續成就未來創作的能量。
第一屆「海外藝遊專案」,共錄取15名青年藝術家,其中獲補人數比例最高的「視覺類」,共計有八名入選,細究個別計劃內容,包含有水下攝影、織品工藝、塗鴉、漫畫出版、當代藝術和科技藝術等,依目前的分類方式,「視覺類」是一種相對從寬解釋的範疇,在此範疇下,八個藝術家延伸出多元化的行程與成果,其可能是一種創作技術的歷練、可能是一個駐村或現地創作計畫、可能是一趟田野調查,深入每個計畫內容,其又像是一篇篇藝術家旅人的故事……
當田野調查作為一種旅行方式
‧鄭衍偉
堪稱「拜訪過最多漫畫總編輯」的男人,基於長年經營動漫視覺文化平台,在日本次文化藝術領域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兼具翻譯、創作、編輯能力的他,期能突破臺灣漫畫市場的狹隘心態,跳脫漫畫僅是青少年讀物的窠臼,將更多呈現嚴肅主題的漫畫引入臺灣。此行在日本走訪近40位漫畫出版社編輯,而這只是他拜訪世界各地圖文出版社計劃的其中一個旅程,籌備超過兩年的國際圖文書系PaperFilm,預計在2014年正式推出。
在第一線的踏訪過程,其發現日本動漫文化不只是商業文化,其跟畫廊、政府文化廳、觀光以至城鄉營造都有極大的關係。其次,同樣關心都市社會議題的他,刻意將旅費成本縮減、拉長行程,以行走至非都會地區,蒐集更多在地獨立且非商業型的出版操作模式和案例,以作為未來臺灣NGO結合獨立出版發聲社會議題進行參考。
‧蔡坤霖
2010年,日本橫濱黃金町;2012年,美國洛杉磯18街藝術中心,近年來在世界東西兩端的駐村創作,開啟了他的國際視野。身為亞洲人,美國讓他深刻感受中西文化的衝擊;身為台灣人,日本使他發現對泛亞洲地區文化的不熟悉,此也促使蔡再次前往日本,規劃由關東至關西,進行一趟社群與藝術關係的採集之旅。
面對藝術創作,蔡認為「理解一個地方的藝術深層邏輯,不在於要去藝廊或美術館,其所生成國際主義或風格的藝術,真正是源自民間生活。」不同於其他許多獲補計劃是縱深地專注學習一件事,他則是一種水平式的廣泛理解,透過生活、交談和互動,踏實地去感受日本土地與居民的關係。這樣的旅程經驗並非為了直接反映在下一件作品,接下來,蔡將持續至其他亞洲國家探訪,透過理解亞洲文化脈絡以反思臺灣,並內化為創作能量。
‧陳怡如
過去以裝置、互動創作形式反思藝術教育,近年轉戰當代藝術獨立機構之實際營運與策展,並關注藝術機制與文化政策議題,目前為TCAC台北當代藝術中心辦公室主任。此趟計畫遊歷三個國家十座城市,親炙參訪近50個藝術機構,自三種不同類型的藝術機制延伸,進一步從中獲得相關議題的啟發,三主題面向之規劃與心得包括:一、威尼斯雙年展:「派對」作為一種軟性且重要的專業交流平台;二、龐大悠久美術館:缺乏獨立替代空間的巴黎,公部門為支持當代藝術的重點角色;及在當代藝術和古典藏館間,展示與教育之交流可能;三、獨立小型藝術空間:政府縮減預算後,如何透過整合縮編、員工和志工職務調配,及尋求企業贊助等方式,開闢出更多元的生存之道。
出走,是為了帶回更好的
‧金磊
接觸攝影超過十年,因為喜愛海洋,在東海岸和神秘的鯨豚們結下不解之緣。「臺灣總要有人開始做這件事情」,了解國內缺乏水下鯨豚影像技術,2007年起金磊土法煉鋼靠外國影片自學,在嘗試1、2年仍無法成功後,2011年決定投身至南半球的東加王國取經,由於該地每年7-11月是大翅鯨的生育駐留地,金磊因此得以在此時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生態攝影師交流,然實作大於言傳,直接下水累積經驗,才是不二法則,因為國藝會補助,金磊有幸完成第三次在東加練功的機會。
攝影技術和徒手潛水對已是基本功,學習到如何在最佳時機點接近鯨豚,是他在東加獲得的最大收獲,而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他將把重心轉回臺灣,希望透過東加經驗,推展出屬於臺灣鯨豚的水下影像技術和紀錄片,此也才不枉臺灣所擁有的豐富鯨豚物種,能有機會讓更多人看見。
‧陳首蓁
從影像敘事轉向刺繡工藝,看似天差地遠的創作領域,成了陳首蓁在29歲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式。大學廣電系畢業後單純起因興趣,開始自學刺繡,三年間,她不時問自己:「為何愈漸感受不到對影像敘事的熱度?想透過什麼來說故事?」工藝呈現的精緻之美回答了她自我反芻的疑慮。
在法、英、比利時的旅程計劃中,陳首蓁透過工作坊、短期課程,以及與藝術家的師徒制,精進其在刺繡和蕾絲的手工技藝,也在這趟90天的旅程中,陳首蓁體悟到一個人的生命如同一趟旅程,體驗真實就能活在當下,在異地,感官會自動打開,面對陌生的環境,似乎更能顯現自我創作的本質和渴望。回國後,陳首蓁並沒有停下,目前正以刺繡為媒材,結合手工和數位,創作停格動畫短片,未來,她將持續尋找機會向外取經習藝,期望以纖維媒材開拓更多創作的可能。
連結人、土地與歷史記憶的在地創作
‧施惟捷
2010年,施惟捷開始嘗試電子材料在布料上應用的可能性,起初是刺繡電路圖,近年逐漸開拓出光線與聲音在織品上的呈現方式,在E-textile領域中,其期許自我能將數位訊息結合身體的親密性,創作出兼具功能與造型的作品。
今年,施惟捷選擇了富含織品文化的南美進行駐村計劃,在墨西哥的瓦哈卡此地,施認知到藝術是存在於當地居民生命中再自然不過的一部分,「貧窮和藝術活動並沒有成反比」,施不僅享受到低價的生活成本,且同時能夠取得當地豐沛的藝術機能。在墨國政府和當地木造公仔設計公司Bandui合作的村落交流展覽計劃裡,施作為入駐藝術家之一,負責製造木製公仔服飾上的LED動畫和電路設計,目前成果即將於12/14在當地的瓦哈卡藝廊展出。除了持續累積創作,此次當代設計與傳統文化的合作經驗,也讓施惟捷思考能在臺灣借鏡移植的發展可能。
‧韓君岳
四年前的一個紀錄片,將韓君岳帶離畫布,成為在街頭尋找各種可能作畫空間,為發聲社會議題的塗鴉藝術家;四年後,塗鴉又將他帶離臺灣,回到紀錄片的拍攝地——巴西。從聖保羅、薩爾瓦多到里約熱內盧,韓君岳走過貧民窟(Favela)、拜訪城市占屋運動公寓、參觀當地藝術博覽會,其餘時間幾乎就是不停地塗鴉作畫。
他所認識到的巴西,分為三個世界:天堂、地獄和凡間,因為塗鴉,讓他有機會親眼見識到所謂的地獄,貧民窟的絕望感,讓他感恩生處臺灣是如此幸福。此趟旅程,除了讓韓君岳在塗鴉啟蒙之地留下作品,也讓他深刻感受塗鴉藝術之於一個社會的功能和影響力。回國後,韓君岳計劃將旅程之所見,透過出版圖文書對外分享,也期待帶著戲謔表情的黃色大頭塗鴉,繼續在臺灣街頭訴說社會議題。
‧張碩尹
或者你可能比較認識那個在街頭留下模版塗鴉,連帶社會行動事件,引起媒體紛紛報導的「Bbrother」。塗鴉作品從校園、街頭進入到美術館,近年,張碩尹的創作拓展至機械裝置,但仍不脫探討社會體制相關問題。
新計劃「馬尼拉郵船」,發想自西班牙十六世紀的運輸船隊,作為歷史上第一個連接歐(西班牙)、美(墨西哥)、亞洲(菲律賓、臺灣、中國)的貿易路線,張規劃於西班牙探訪相關地區與人物,並創造文字、繪畫和街頭藝術,思考「如何以當代歐洲反映歷史,並以實際旅行反映全球化」,此次塗鴉創作散佈在西班牙殖民時代的重要城市,包括費洛(Ferrol)、馬德里(Madrid)、和賽維亞(Seville)。最後此些創作圖片將以文字串起,成為貫穿時代的圖文小說,目前三個月的成果僅能作為其中一章,而後將接續完成整篇。
這些日子在西班牙重製作品、反覆閱讀,或思考、或迷惘,拜訪所遇拉丁人的熱情與健忘,都讓此次旅行經驗格外不同以往。12月中,張碩尹將暫時回臺分享初步成果和心得,並於政大校園進行另一項委託創作。
自由,就是最好的補助
從漫畫、織品、塗鴉、攝影等不同創作領域,延展出各異其趣的旅程,也顯現出臺灣年輕藝術家多元且跨域的創作傾向。關於海外藝遊,這些藝術家不約而同地提到,自由,其實就是最好的補助,許多新的創作,往往是在未知中探索並嘗試出來的,因此,具開放性、限制相對少的補助型態,對於許多創作者來說,更像是給予個人一種信任、肯定和鼓勵,而非全然只是將焦點放在做出作品。對藝術家來說,創作等同旅行,皆是個人心之所向,旅程沒有結束,創作才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