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駐村到全球藝動
2013
12
03
文|蕭麗虹
乘著藝術的夢想→啟程
當代藝術發展的趨勢和脈絡,逐漸朝向藝術介入社會、跨領域交流等方向,鼓勵藝術家主動參與社會服務,以創造力作為回饋社會的最好示範。

2013年春季,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杭州舉行「國際文化大會」,會中發表聲明,在2015年以後,文化對永續生活的影響將會愈發重要,大會向全球的藝術工作者提出召喚,不論是甚麼樣的藝術形式,請大家再次思考藝術的真正價值,這已不再談藝術作品的市場交易價值,而是文化藝術性的創造力對社會永續發展所帶來的意義和啟發。

藝術對社會有特殊貢獻,尤其是在文化傳承、社會永續、生態保育和經濟環境上,都有其無可取代的功能與角色。現在,藝術駐村或是藝術進駐(Artist in Residency),更適合來支持創意工作者實踐理想、回饋社會的視野和行動。國藝會在今年啟動了「海外藝遊專案」,鼓勵年輕藝術工作者「走出去」,汲取世界各地藝術與文化的養分,接受刺激,並帶回最新資訊,進而累積台灣藝術發展的能量。

今年15位獲補助者選擇前往學習的地區和參與的計畫類型已開闊許多,像是前往斯里蘭卡、東加王國、拉丁美洲等地,也有動畫、影像、紡織、民俗、塗鴉等不同類型,年輕人透過旅行與各地的人事物接觸,除了增長見聞,勢必也有豐富的創作心得。

藝術村在中文的涵義中,指的是在一個實體的居所,藝術家長期或短期進駐,獲得安靜獨思的空間和時間,大家在一起生活、工作、創作,彼此交流的過程中,激發新的創作能量。然而,近年來有更多的「藝術進駐」,讓藝術家進入到一個實體的地區,不論短期、長期,藝術家進駐後,進行一些創造性的計畫,不論是單獨的創作、或是與他人合作的創作,更甚者是與進駐空間原有的社區、社群或經濟/產業體進行互動而引發的創作。

2013年在美國波士頓召開國際藝術村交流雙年會(TransCultural Exchange),會中出現了許多新穎的藝術村和藝術進駐計畫,展現當代藝術發展的趨勢和脈絡,逐漸朝向藝術介入社會、跨領域交流等方向,鼓勵藝術家主動參與社會服務,以創造力作為回饋社會的最好示範。以下介紹三種類型的藝術村/藝術進駐計畫,做為參考:

(一)經典的藝術村

基於對藝術創作的尊重,有些歷史悠久的藝術村是主動邀請藝術家前往駐村,給予他們一段有品質的時間和空間,協助他們沉潛、靜思、或是進行下一個藝術計畫。

麥道爾藝術村

全球最知名的「麥道爾藝術村」(The MacDowell Colony)位於美國東岸的麥道爾成立於1896年,歷史相當悠久。目前以私人基金會的方式持續運作,務求保留原始的理想——讓這裡成為創作的天堂,繼續為後世藝術家帶來靈感。麥道爾裡共有三十四間提供創作用的小屋子,駐村者早上進入個人的工作小屋後,開始享受寧靜的創作時間,午餐會裝在英式的籐製野餐籃裡,安安靜靜地放在小木屋門口,等待用餐時間過後,再由工作人員回收、重複使用。傍晚18:00則會準時敲鐘,提醒所有駐村藝術家,回到就寢的大房子,共進晚餐了,一邊吃飯、一邊交談,彼此互動交流。

麥道爾藝術村不會過問創作成果或是要求駐村發表,看重的反而是藝術家的過去經歷和才華,藝術家一旦徵選通過,被列入「MacDowell fellow」之列,可依照經濟能力,享有食宿和生活費的優惠。一個世紀以來,麥道爾的初衷始終沒變,在乎的是他們如何提供可激發創造、啟發「創意靈修」的育成空間,滋養並鼓舞眾多優秀的藝術家。


位於美國東岸的「麥道爾藝術村」成立於1896年,歷史相當悠久。(圖片來源/The MacDowell Colony)

索立突藝術村

位於德國西南部工業重鎮斯圖加特山丘上的巴洛克式城堡——索立突藝術村(Akademie Schloss Solitude),竭盡所能地讓藝術家感到賓至如歸,除了全額補助交通、食宿、生活費之外,還特別為藝術家的需求量身打造。索立突藝術村執行長Jean-Bapstite Joly說,「在這類藝術村裡駐村,是不需要有任何有形的成果。」這些藝術村通常是基於藝術家過去所展現出來的藝術成就,來決定是否邀請他/她前往駐村,對於藝術家而言,能夠受邀到這類型的藝術村裡進駐,那是一種專業升級的光環和畢生的榮耀。

荷蘭的Rijks Akademie of Amsterdam、義大利的Bogliasco Foundation、法國的CAMAC、日本的Tokyo Wonder Site、以及德國的Hellerau European Center for the Arts、奧地利的Kuestlerhaus Buechsenhausen等,這類型的藝術村都集中在歐洲、美國,以基金會的型態運作,或是藉由當地政府的協助,大力支持藝術家的創作。

(二)非主流地區的藝術村

環太平洋的小島

除了歐美之外,在世界版圖上還有很多小而美的藝術村,像是環太平洋的小島上,有許多私人營運的藝術村,像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庫克島、夏威夷群島等地。夏威夷大學長期關心太平洋島區藝術家的創作發展,如果想要前往體驗海島風情,可以透過夏威夷大學與位在各小島上的藝術村連絡,絕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非洲的跨文化合作平台

位於非洲迦納的跨文化合作平台(Cross Cultural Collaborative)以促進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為主,其課程內容強調當地的文化傳承,並開放接納其他多元的文化,以藝術做為媒介,鼓勵參與者在創作中找到自我。這裡可提供住宿(Aba House),以短期14天至1個月為主,每年對外開放兩次,十分歡迎世界各地的藝術工作者前往。

拉丁美洲的藝術軍團

位於拉丁美洲的藝術軍團(ArtCorps)立志於以文化創意來改變社會和環境生態。自2000年以來,藝術軍團關注在環境保育、健康和人權的議題,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和貝里茲等國,擁有五十多個分會組織,提供創意工作坊,培養非政府組織的工作人員、青年、婦女和其他社區領袖,以藝術文化為基礎來改變社會。藝術家們將會直接與當地的社區接觸,量身打造出適合各個社區的活動。藝術軍團歡迎表演藝術、數位藝術與教育藝術工作者的加入。提供每月500元美金的生活費、健康保險和創作費。需要會英文和西班牙文。

冰島的貝兒藝術中心

座落於冰島西北邊的海岸旁,貝兒藝術中心(Baer Art Center)可以看到美麗的湖泊與豐富的野鳥生態,且距離市中心只需20分鐘車程。悠然自在的自然生態環境,讓藝術家們可以在無壓力的狀態下,享受大自然。而因身在北極圈內,夏天夜晚可感受有如白晝般的奇特景觀。這裡的駐村藝術家,可以享受豐富有趣的野外活動和參觀獨特的人文歷史古蹟。貝兒藝術中心每年六月和七月,公開徵選,以藝術家和建築師為主。為期四週的駐村,可提供免費住宿、創作和展覽空間。

以色列的藝術家公寓

成立於1995 年的以色列海爾茲利亞藝術家公寓(Artists Residence Herzliya)是當地的藝術和文化中心,內含一個展示廳,每個月定期展出本地和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共有三間公寓可提供來訪的藝術家住宿和創作,藝術媒材以文學、音樂和視覺藝術為主。駐村藝術家需提供工作坊,開放給當地民眾參與。

土耳其K2藝術組織

位於土耳其西部伊茲密爾(Izmir, Turkey)的K2藝術組織(K2 and Portizmir)由一群伊茲密爾地區的藝術家發起,專門提供年輕藝術家交流的場域和平台,希望透過對話、討論和實際的合作計畫加強藝術工作者對當代藝術的挑戰與反思。K2可提供住宿,也經常辦理跨領域的工作坊、講座,未來希望能透過該組織與國際連結,邀請其他地區的年輕藝術家前往土耳其,體驗中東文化。

對於這些我們較不熟悉的文化地區,透過駐村計畫,可以打開視野,擴大我們的世界版圖,看看不同型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樣貌。

(三)短期的藝術進駐計畫

還有很多短期的藝術進駐計畫,雖然駐村時間不長,但在密集的課程或是工作坊中,創作者齊聚一堂,一起生活、工作、對話,激發彼此的創作能量。

藝術轉運站

在比利時部魯日(Bruges, Belgium)的藝術轉運站(The Entrepot)是一個開放、多元且國際的藝術中心,特別針對年輕的藝術工作者,提供各種學術性的藝術創作資訊,結合來自各國的藝術家,共同創造一個主題計畫。

坎斯特藝術中心

德國柏林的坎斯特藝術中心(Kunst-Stoffe 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致力於探索環境的永續發展。藝術家們利用廢棄物,探討如何重複使用這些被人們視為垃圾的物品,提供社會一個新角度來對待生活中的各種物資。歡迎各方對環境議題有興趣的藝術家一起加入。每年五月到九月開放申請,並提供免費的創作空間、住宿和創作材料。

諾達藝術實驗室

在葡萄牙的諾達藝術實驗室(Nodar Rural Art Lab 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裡,可以跟著不同領域創作者一起玩聲音,嘗試用新媒體技術作出令人驚豔的作品。成立於2004年的諾達實驗室,專注於研究聲音與新媒體藝術。此機構不止建立了一個理論、技術和實驗計畫的共享平台,也非常積極的參與社區,提供多元的聲音藝術活動,試圖與社區環境建立連結。藝術村每年公開徵選聲音與新媒體藝術的藝術家。藝術村將提供創作費和住宿。

泰利塢藝術村

位於泰國曼谷附近的泰利塢藝術村(Thaillywood Artist Residency),在私人基金會的資助下,藝術家在此可以進行各種創作計畫、不論國籍、年齡、媒材,都可以得到充足的資源,找到創作的靈感。泰利塢藝術村以空間開放、氣氛自由、鼓勵實驗和資源整合來提供藝術家恣意的創作空間,也鼓勵藝術家進入社區自願服務,參與當地的社會行動。

這類型的短期藝術進駐計畫不勝枚舉,Culture 360 、Alliance of Artists Communities 和Trans Artists 都是很值得參考的國際網站。

美國一位跨學科領域的音樂人羅莉.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她是1960年代前衛表演藝術的代表,她常在不同的領域中跳躍,努力尋找新的機會和可能性,像是與德國ZKM藝術媒體中心、惠特尼博物館、美國太空總署和紐約欣欣監獄(Sing Sing maximum security prison)等單位進行各種奇怪又有趣的計畫,不斷超越前一次的經驗。她認為,習慣與舒適感常會讓人怠惰,躲在原有的框架中,唯有走出舒適圈(comfort zone),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慢慢的、深沉的思考和反芻,才有機會為老套的問題找到新的解決方法,尤其是影響範圍廣大的地方性或全球性議題。

安德森說,「不要等待別人告訴你要去做甚麼,這是你的夢想,就是你的事情,放手去做吧!!因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為什麼這樣做!」

身為一個藝術創作者,要不斷地回歸到創作的初衷,展現創作的才華和能力,賦予藝術計畫一個自由的生命和成長空間。記住,你才是自己的主人,不要輕易向環境妥協。

 

作者介紹 
蕭麗虹Margaret Shiu, 「竹圍工作室」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