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想像力的革命──文化政策再思考
2012
10
01
文|陳嘉琳編譯
如何提出明確且有效的文化政策,建立文化部及藝術家之間的關係,重新定義文化部的角色?除了督導、評估及公信力之外,如何能連結文化部與藝術界之間的鴻溝?

新聞來源|Egypt Independent (2012.09.25)

在默罕墨德的塗鴉被埃及政府洗去後,引起文化界及政治激進人士強烈關切及討論,特別是回教徒在埃及的文化權議題。藝術家齊聚於開羅大學藝術研究所討論文化政策,抑或是文化政策之闕如。

這場研討會主要希望能提出明確且有效的文化政策,建立文化部及藝術家之間的關係,重新定義文化部的角色,除了督導、評估及公信力之外,希望能連結文化部與藝術界之間的鴻溝。

研討會主席為知名記者及評論家Sayed Mahmoud,埃及的文化議題可溯源於1950年代文化部初成立之時。當時的文化部,一如7月革命時,抱持獨裁的心態,缺乏意願推動文化事務,只是政府的傳聲筒。文化生產集中化,非主流的文化遭到邊緣化,除了少數幾任文化部長稍具個人遠見,如Tharwat Okasha。歷經了60餘年,文化部的政策及目標依然曖昧不清,藝術家與文化部的關係始終邊緣化。

舞蹈家及編舞家Karima Mansour表示,此種疏離關係對於許多獨立藝術家形成阻礙,特別是資訊的不透明化,對於文化生產及展覽等相關規定的資訊取得相當困難。如果藝術家或作家跟政府關係不良,幾乎得不到任何補助或協助,特別是大部分的文化場館或劇院都是公立文化設施,藝術家若是無法展演,能見度等於零。

另外,對於獨立藝術家而言,要取得政府補助更是難上加難,即便是要自己爭取資源,也會被放大鏡檢視。儘管政府對於文化生產的壟斷,但仍有許多優秀傑出的藝術創作是獨立藝術家的作品,且並未受到政府任何補助。

除了政府對於獨立藝術家的漠視外,在埃及文化還面臨另一困境。埃及政府面對的巨大挑戰尚有貧窮及文盲,文化恐怕不算是優先議題。Mansoure更進一步表示,政府忽略了文化其實是軟實力,跟教育一樣重要,甚至可做為經濟手段。但目前文化預算僅佔政府總支出的0.22%。

為了改革埃及的文化發展現狀,開始於2009年推動此一計畫,發動藝術家對於文化部應扮演的角色提出願景。此一計畫的推動成員包含25位藝術家、社會運動者、大學教授及作家等。此一計畫具極大的象徵意義,過去類似的計畫向來由政府壟斷決策。此項計畫將提出行動方案,並由國會通過後,由文化部負責推動執行。

文化政策的主軸,根據此一計畫,主要以維護埃及的文化認同,將各領域的文化藝術與教育、及經濟發展整合,同時也將民主、自由、人權、主權、透明度、公信力及績效評估等機制化。依據該計畫的推動委員會目標是提升文化預算達到政府總預算的1.5%。從政治、行政、地理上,將文化去中心化,讓公民社能更積極參與文化事務及實踐文化生活,整合社會及政治力量推動文化政策。

歌手Fayrouz Karawya表示,諷刺的是文化政策建議案送進國會的同一天,正好也是國會解散那天。國會中文化事務委員會多數為回教徒,建議案的通過的確引起一番討論,但國會協商的過程本身就是全新的學習。

製片人Tamer El Said表示,革命為此一文化政策改革計畫帶來新血,使得社會改革有了可能性,此一改革計畫唯有人民的支持才會成功。但唯一的問題是藝術、文化及文學在社會中的角色逐漸邊緣化。「讓社會大眾體認文化政策的重要性之前,必須讓人民藝術到文化及藝術的存在與重要性。」

另外一大問題則是,藝術家必須面臨回教文化衝突的認同問題,「藝術家是弱勢,缺乏組織或資源以建構共識。」對製片人Tamer El Said而言,文化部更像是敵人而非伙伴。

儘管遠景渺茫,與會人士仍然對未來發展表示樂觀,並希望改革能夠持續,因為任重道遠,特別是回教徒敵視文化的態度,恐將持續。但正如主席Mahmoud所言,「這是一場凌駕所有一切的想像力革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