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的市場,隨著文創政策的發展以及國際市場交流管道多元化,逐漸成為表演藝術團隊愈來愈重視的一環,政府也相對應的重視,每年對於亞維儂藝術節以及愛丁堡藝穗節補助的重視以及投入,甚至是與國際交流相關的製作、藝術節邀約的補助也逐漸受到重視,似乎是呼應著表演藝術界對於文化輸出平台的厚望。以英國文化協會在籌辦愛丁堡Showcase的過程為案例,介紹組織系統在表演藝術生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或許,也可以思考,在現今台灣環境下,我們如何建構這樣的支援與資源系統。
每兩年一次的愛丁堡Showcase至少會選出超過40個團隊,補助他們在藝穗節期間的演出,經由世界各地辦公室藝術部門同事推薦2-3位重要的藝術節、場館合作的經紀人、節目策畫,來到英國愛丁堡,在藝穗節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個人都會看超過25場表演,以及安排許多交流的機會。大家看到的Showcase只是兩年來點點滴滴耕耘後的最終場域,但是筆者想要進一步地剖析,兩年來他們是如何找到「合適」參與Showcase的團隊,以及創造甚麼樣的平台,讓許多新型態的藝術家成為當代表演藝術中源源不絕的活水。
一、策略先行,定位確定
首先,是策略的制定,平均每三年,藝術部門會針對國際情勢、國內趨勢以及協會整體財務的走向,調整新的藝術發展策略,大原則--提供最前衛、先進的藝術型態到全世界--是不變的,「前衛、先進、實驗性」一直以來就是英國文化協會在推廣藝術方面的定位,他們當然了解皇家莎士比亞劇團這類一流型、頂尖的團隊,俗稱Big Name的重要性,但與中小型的團隊相比,是較不需要協會的推波助瀾,對他們而言,在當代表演藝術中,新的觀念、新的表演風格、新的議題提出,並且擁有巡演的潛力,是海選的優先目標。而每三年的階段性策略,則是因應組織內政策的調整,例如,近三年的New Work, New Audience,是以開發新觀眾為主體,因此,新型態的表演、議題性強、與觀眾互動性強的實驗,重視體驗、量身訂製的非典型劇場均是在這個架構下選擇的節目,同時,也符合當代表演藝術發展的走向與趨勢。
二、與各式平台建立良好關係,強化資料蒐集,建立多元管道
選擇這些團隊的視角不單單只限於在倫敦發展的劇團或者舞團,更注意到其他區域發展,因此,在戲劇與舞蹈部門工作的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去看節目,各式各樣、大大小小,藝術節、藝術中心、戶外演出、即場藝術(Live Art)、舞蹈新秀平台、新劇本計畫、城市藝術節等等,並且與各個藝術組織、場域、大學畢業季等保持良好的互動,一方面了解團隊創作的計畫、藝術型態與議題,從中評估他們是否有能力擔當國內、國際巡演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會了解每個團隊受到藝術發展委員會(Arts Council)的補助結果,甚至可能參與或者發展其他教育計畫的可能性。
Showcase每隔兩年舉辦, 因此,在沒有Showcase的愛丁堡藝穗節,更是發掘團隊的好時機,這會讓它們更加清楚每個團隊的潛力與實際執行能力,甚至給予一些國際巡演的建議,提供團隊們參考,也作為參與次年Showcase的依據。因此,他們大約有一年半的時間在看節目,認識團隊的新作品,約在Showcase發生的前6-7個月,就會開始確認有哪些團隊確定可以進入Showcase, 也提供這些團隊場地、限量資金補助,加上團隊本身申請的補助,企圖讓Showcase的節目多元而精彩,涵蓋的類型包括戲劇(中、小型)、舞蹈(中、小型)、肢體劇場、裝置藝術、臨場藝術(Live Art)、特定場域表演(Site-specific works)、戶外演出、街頭表演等等,促成這兩年一次的盛會。
三、務實的開展各種國際串連的可能
英國人的務實面是其來有自的,顧及預算每年減少,給予每個團隊的協助與10年前相比,相對地少了許多, 因此在Showcase開始之前,都會給團隊行前教育,教導如何面對未來的 「買家」,國際人士對於英國團隊的刻板印象,對談時應該如何介紹自己的作品,闡述自己關心的議題,而不僅是一股腦兒推銷自己的作品等等實際的教戰手冊。而在為期一週的Showcase期間, 他們會盡量創造藝術經理人與團隊談話的機會,協助製作以及推廣,找到長期合作夥伴,如機構、劇場、藝術節,或者開啟合作共製的可能性,在Showcase期間的各式交流機會,穿梭媒合,保持關係,更進一步掌握其他國家表演藝術市場的趨勢與脈動。
日常性的業務,單舉一個資深的藝術經理,每一天跟他的業務相關的email 數量,平均是80-100封信件,包括支援其他辦公室的同事們執行既定的藝術計畫,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性、執行方式、以及藝術家專長介紹,以助於各個辦公室對於藝術計畫的推動,或者反之,回應國際其他辦公室各種不一樣的需求,客製化的提供與推薦合適的團隊與講者,引薦他們至不同國家參與計畫的業務,甚至,有時候提供策略性的行銷議題,爭取曝光機會,同時也強化與英國在藝術文化上有形、無形的連結。
這一切能夠縝密地完成,絕對是仰賴組織型態藝術專業系統運作,長期的藝文生態知識的累積,國內、外藝文組織、機構、平台的聯繫與互通,不是任何一個團隊、或者獨立藝術經理人可以完成、建立的規模,這中間更包括專業的知識系統的建構與更新,人脈連結、國內外趨勢的掌握,區域間合作機會串連等等,直白一點,這是另一種為團隊、藝術家服務的藝術組織型態,有助於整體表演藝術生態發展的一環,他們所站的區塊正是藝術家/團隊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介面,以國際貿易來說,就是Broker的位置,但扮演的角色,卻又比Broker更敏感又複雜, 因為他們處理的議題,是文化,更是一國之本。
台灣如有類似的組織,可能解決甚麼問題呢?
1. 國內業界動態的掌握:包括團隊創作類型、藝術家風格、團隊檔期、團隊國際巡演的能力與準備、演出之外技能,如教育、社區互動、工作坊等等,重點是,這個組織秉持中立的立場,了解團隊的型態,規模、專長,進而若是有任務型(例如外交參訪團)或者常態性國際交流(如藝術節),擔任推薦與策劃的角色,也同時協助團隊處理出國演出時的行政業務等準備工作。
2. 國際市場資訊的掌握:透過這個組織,可以常態性的蒐集這些國際市場的資訊,並且適時地介紹國際當代表演藝術的趨勢,除了資訊相互流通之外,可以更積極地扮演推薦媒合的任務,針對團隊的特色,推薦國際發展的路徑,幫助團隊做好準備。
這部分資訊的挹注,駐外的文化中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駐外中心不但要適時地了解當地重要的藝文網絡,並且積極地找尋可以長期合作的夥伴,日漸地加深與台灣文化的合作與交流的介面與多元方式,逐漸將任務型、一次性的合作,發展成為常態性、年度性的合作模式。
3. 策略型專案任務:組織仍須有策略性的專案,促成國際市場與國內團隊實際上的面對面媒合,例如,國內目前最熟悉的表演藝術市集,邀請特定的國際節目策畫、藝術節總監,了解國內藝術發展,並發展出延伸的工作坊、研討會、專題研究等等,加深國際趨勢的了解。
或者,組織也可以辦理自己的藝術節,透過節目的邀請,共製節目的推廣,讓團隊與特定的藝術經理人見面,逐漸發展這個組織獨特的平台能力,也同時建立市場供需者見面的機會,甚至可以依照主題的不同,或者藝術發展的需要,提出工作坊、論壇、交換藝術家駐團發展與研究等方式,延長交流的時間與深度,讓藝術創作的能量得以展現。
4. 前瞻性的專案推廣:例如國內偏鄉巡演對孩子成長的意義與影響,是否也可以發展成為一個國際計畫,讓更多資源不足的世界鄉鎮,透過觀賞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隊的演出、互動,勾勒出對世界、未來的想像與希望,再者,透過不同技藝的交流學習,尊重彼此的文化底蘊,也是一位藝術家養成的重要養份。
以上提出的解決方案,尤其是第三個,似乎在國內已經逐漸形成一期一會的慣例,大家開始習慣、期待類似的交流,是值得期待的發展,然而,最缺乏的是對第一與第二項的長期投注與支持,這兩者是掌握的是業界環境資訊的前哨站,是孫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基本功,卻也是目前資源最不容易到達的地方,在業界中早有這樣的角色,卻散布在各個既有組織內,礙於各組織有其優先任務,無法統整形成一個支援系統,長期經營,著實可惜。
【尾聲】
如此叨叨絮絮的流水帳,卻也是內心最深處的期待,藝術創作是社會發展中最敏感觸角,整體藝術環境的發展,也是變化最多也最快的,即使政府機器的運轉速度無法迎頭趕上,一旦有這樣的支援與資源系統的存在,可以持續地提供團隊所需要的資訊,適時地導入資源,這也是為何第三方組織彈性應變的特性,較能夠勝任這樣的任務的主要原因。
我們都希望台灣走出去,透過文化藝術的交流,傳播我們的價值觀以及對世界關懷與展望,往往,從別人眼中看到的自己,反而可以更透徹地看到議題的核心,期待拋出這個支援與資源系統的議題,大家可以跳脫「點」、「線」連結的迷思,開始以「面」作為建構系統的行動,以更多元、充滿可能性的方式,推廣台灣表演藝術的能量,增進國際文化交流的頻率,達到與世界做朋友的最終的目的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