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文化自己砌——歐洲獨立組織創辦表演藝術節的國際化之路
2014
08
05
文|黃雯
藝文網絡 國際鏈結 II
民間組織獨立創始的表演藝術節,分別在歐洲南北的兩端,在捍衛自身文化特質的同時,也努力地推動當地藝術發展與國際平台連結。

六月上旬,葡萄牙里斯本的阿岡特拉藝術節(Alkantara Festival),為葡萄牙在國際脈絡下的表演藝術開拓,奮力邁向第二十一個年頭;下旬,在荷蘭北方瓦登海的泰爾斯海靈島(Terschelling),烏若(Oerol)延續歷時三十三年的地景藝術精神,進行以全島各處地景為舞台的表演藝術節;兩者皆為民間組織獨立創始的表演藝術節,分別在歐洲南北的兩端,在捍衛自身文化特質的同時,也努力地推動當地藝術發展與國際平台連結,他們很清楚,在全球化時代下,國際展望是必需,然而他們也很清楚自身的「不一樣」,因為在「不一樣」背後的文化獨特性,方是他們在國際舞台上站穩腳步的原因。

葡萄牙當代表演藝術語彙型塑 阿岡特拉是搖籃也是推手

阿岡特拉組織為民間非營利協會,1993年開始發起舉辦「舞動城市藝術節」(Danças na Cidade),成立宗旨是多元性的世界觀,以及去歐洲化的當代藝術創作願景,成為新興(舞蹈)創作者注目的交流平台,2005年起,將節目規劃範疇從舞蹈擴及成當代表演藝術,並改名為與組織同名的「阿岡特拉藝術節」,在劇場、市街、廣場、圖書館、博物館中進行節目演出,成為葡萄牙極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雙年節。在每兩年一次的藝術節之外,阿岡特拉每年仍不間斷地舉辦藝術家駐村、小型展演呈現、論壇及工作坊等。

在籌備年度活動、藝術節與其相關國際節目之外,阿岡特拉也十分積極提供(葡萄牙)新興藝術家發表暨實驗的舞台與空間,除了每年將一半駐村空間保留給新興藝術家們之外,阿岡特拉發起三個連結當地與國際的工作坊,分別邀請已在國際上知名的葡萄牙藝術家合作,為下一個世代的藝術家提供全球化/在地城市之間、連結學術理論與藝術實際生產之間的橋梁,對創辦人湯馬斯來說,要把房子蓋好,這些下一個世代的創作者,是一塊非常重要的磚頭,而他也指出,現今葡萄牙從政府高層制定,而迫使藝術家納入框架的補助政策,是文化建設上一塊錯誤的磚頭,相對地,應當從藝術家的思維與實際用途,來思考文化補助機制的建立。

因為堅持與理想,阿岡特拉在國內與國際平台上也建立了長期的夥伴與網絡連結,在里斯本的劇院或民間基金會,以共同製作的方式,在每一屆藝術節的呈現上給予協助,主要的國際網絡則有DÉPARTS 與NXTSTP ,合作方式為會員組織每年應固定提案,透過彼此討論與說服的過程,決定每年國際合作的計畫,而會員組織則必須提供一定的經費,來共同完成計畫,並將計畫中的藝術家們,盡可能納入本身的節目規劃裡,因此葡萄牙藝術家諸如Tiago Rodrigues、Claudia Diaz等,皆透過這樣的國際合作網絡進而推進歐洲他國;而在這樣模式下的國際合作,事實上需要每個會員相對高度的開放性與信任,如同藝術節統籌索菲亞(Sophia Campos)說:「這兩年葡萄牙的經濟危機,政府刪減了大部份的文化預算,這深深影響著我們,如果情況這樣下去,2016年我們很有可能無法再舉辦藝術節,今年之所以能夠繼續,要感謝我們國內外的合作夥伴,他們信任我們,也知道我們一直努力在做對的事情,因此在場地、技術、或是經費上,他們都願意給出最大的支持。」

阿岡特拉藝術節團隊。

環境劇場的先鋒與典範,烏若藝術節成功結合地景與藝術

荷蘭烏若藝術節(Oerol)創辦人Joop Mulder,在70年代來到了泰爾斯海靈島,當時他執行的為地景工作,進而思考把藝術納入讓更多人看見的可能性,如今,烏若藝術節已邁入第33年,島上常住居民不到5000人,在藝術節的10天活動期間,湧入至少5萬名的慕表演藝術之名而來的觀眾與旅行者,變身成為戲劇、舞蹈、音樂與街頭演出的獨特大自然舞台,每年藝術節期間,島上約有60處地方會成為演出的舞台,在面積88平方公里小島上的轉變,就如同藝術節宣稱的「奇特現象」(Phenomenon!)。初到烏若藝術節,除了對島上俯拾即是的自然景觀讚歎不已外,體力的考驗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島上基本的交通工具為腳踏車,想要體驗遍佈全島的演出與裝置,需要一踏ㄧ腳印地騎出自己的探險路線,每天的單車行程少則20公里多則40公里,並且一視同仁,不管是來自藝術節的總監或文化機構代表,人人都推著一台腳踏車,這樣結合景觀與身體的特別體驗,也密切地呼應了藝術節的主題:「Sense of Place」;而這樣的體驗也成為了藝術節特有的文化精神,當我詢問藝術節的時間為何不往後拉到七月份,在更多人以及學生進入假期時舉行,一位從藝術節創始即擔任志工至今,笑稱自己是Joop專屬司機的大叔說:「我們不需要為誰改變什麼,那些人來也只是想躺著不動。」

烏若藝術節在森林中的聲音裝置。

積極培養環境劇場新進人才,國際網絡以公共空間創作為連結

在培育人才與建立網絡合作部份,烏若工作坊(Atelier Oerol)邀請年輕藝術家加入,以ㄧ至兩年的時間,在島上學習地景文化並醞釀作品,並邀請相關領域的導演與創作者加入討論給予意見,最後發展為藝術節的工作坊系列節目(2014年共有6個節目),每個創作之間都有一些連結點,並特別安排為一整天的行程,觀眾跟著藝術節工作人員的導引,藝術家在演出前則有一些介紹作品的時間,讓觀眾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創作與想法;國際網絡上主要活躍的為「IN SITU」,IN SITU專門推廣劇場藝術在公共空間中表現的新形式發展,歐洲共計19國參與,包含近幾年十分積極發展環境劇場的北歐地區,並逐年交換藝術家與作品,2013年,烏若藝術節與網絡中夥伴共計發展了7個共同製作。

烏若藝術節的演出場地有相當的特殊地緣性,觀眾尋找節目場地成為一種藝術節體驗。

展望國際的重要基礎——專業人士的開放平台,新進人才的培育管道

造訪的藝術節中,皆有專門接待國內外專業人士的窗口,內容包含演出票卷協助訂購、正式與非正式聚會的安排、食宿交通的協助安排或建議參考等,在每個場合中,藝術節人員也會盡量引介大家彼此認識,同時提供一份同時參與的專業人士名單,開放給參與者自由聯繫會面;在這樣的模式之下,對於專業人士來說,來到藝術節不僅止於看節目,更有發展未來合作關係或拓展人脈的可能性,增加了固定前往藝術節的動機。台灣各地的藝術節,如能增加活動期間專業人士上的規劃邀請,建立台灣各縣市的文化工作人員的平台立基,透過活動的交流、演後的討論,形成由下而上的文化力量與網絡,同時也可增強各地之前的合作機會;台灣市場雖然因面積而小,但荷蘭的面積其實也不過是台灣的1.15倍大,比利時則與台灣面積差不多,如能有效將台灣各地的文化單位,透過不同特色的活動連結與深植,對於台灣各地的文化活動籌辦、民眾的藝文參與度以及國際展望的資訊交換應有一定的效益。

再者,兩個藝術節對於人才的培育都不遺餘力,並列為國際網絡上重要的計畫項目,不僅將此視為自身的社會責任,更將下一代的年輕藝術家視為非常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而年輕藝術家所展現出來的創作活力與未來潛力,也是藝術節在節目規劃上,一個獨特而別有意義的單元,新進人才是在國際文化交流上ㄧ個必須持續滋養的動能,更是在國際網絡的合作計畫上最佳的連結訴求。

深耕自身的文化特質,台灣—亞洲—國際連結

表演藝術是手工業,人員的交通運輸花費,其實是頗為現實的考量,歐洲藝術節的網絡合作事實上也建立在交通的便利,也因此在國際網絡上若是單打獨鬥,如果本身政府沒有極高的資本灌注,是非常辛苦且效果有限的;台灣表演藝術在思考推動國際化的同時,在「國際化」與「歐美化」之間的關係應重新考量,自身境內穩固的網絡、亞洲網絡的連結、以及亞洲觀點的建立,或許是在推動國際連結上應先建立的基礎。

最後,透過上述兩個藝術節的拜訪,他們所展現對於自身文化的肯定,維護他們有別於他人的「不一樣」——文化獨特性,才能夠逐漸成為在國際上關注的焦點,台灣文化有形無形的根源與特色,是藝術家創作極為重要的養分,也是形成台灣文化意識的重要基底,因此,在總是急於追求「國際化」的今天,或許我們該好好反思的,是我們的文化特質在哪裡?我們如何保存這樣的獨特性?以避免在強勢文化的洪流中被快速同質化甚至被弭平,這樣的問題,是我們邁向國際化的時刻應該反問自己的,而這樣的文化議題,與政治解放、公民意識的提升,也是一體兩面的相對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