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側記】策展國際連結與實務
2015
01
06
文|朱貽安
圖|吳瑪悧、葉佳蓉、林珮鈺提供
2014藝文風向球——探索.國際發展契機
「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補助計畫:國際駐地研究與展覽交流計畫」獲補助的三位策展人與團隊,分別就其於2014年執行的展覽計畫進行分享報告。

每年年終由國藝會策劃、舉辦的「藝文風向球」講座,除了對外展示與分享該年度補助概況,也希冀藉由不同議題的討論,進行補助案的檢討,同時作為國內外藝文領域發展趨勢資訊分享的平台。2014年度的「藝文風向球」在12月18、19日於台北「敏隆講堂」舉行,此次以「探索.國際發展契機」為主題,邀請具有實務經驗的策展人、藝術家、藝術經紀人等參與分享。

在「策展國際連結與實務」聯合座談中,邀請前當代藝術館館長,現任春之基金會執行董事賴香伶主持,並由「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補助計畫:國際駐地研究與展覽交流計畫」獲補助的三位策展人與團隊,分別就其於2014年執行的展覽計畫進行分享報告。吳瑪悧以「藝術行動如何介入社會──以香港高雄為例」為題,葉佳蓉則就「浪漫的地理:藝術田野調查暨展覽計畫」進行分享。「AAA亞細亞安那其連線」的策展人吳達坤雖然無法親自參與,該展覽的總執行——「就在藝術」的總監林珮鈺則以計畫管理人(project manager)的角度分享展覽論述之外,策展人同樣必須面對、學習的資源運用與人際協調問題。

座談之初,主持人賴香伶表示從2004年國藝會舉辦「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補助計畫」開始,無論在資源提供與策展人扶植上,都是國藝會相當重要的補助項目之一。而策展專案也從一開始的單一補助計畫,逐漸演變到今日許多不同層次的發展。2008年開始,策展專案分為「策展人培力」與「展覽計畫」兩部分。到了2012年,為了促進國際交流同時兼顧實務執行,專案補助除了「展覽計畫」外,「國際駐地研究與展覽交流計畫」更以「駐地研究」與「展覽交流」兩階段執行。也因此,此次座談可說是國際策展連結第一屆的成果分享,其中的經驗與困難應,可作為未來在進行補助與執行上的參考。

吳瑪悧/與社會交往的藝術

藝術與社會的關係,一直是吳瑪悧關心的議題。從計劃之初,吳瑪悧表示她的重點之一便是藝術與公共領域的關係。現今有許多藝術家的工作方式已經不是在美術館、畫廊進行展覽,而是在街頭與社區。因此在這展覽中,她希望能尋找的不是一般熟悉的藝術家或藝術展覽形式,而能將藝術作品「物」的概念轉移到文化生產的形式的問題,同時進一步探討藝術在台灣、香港這兩個社會分別發揮什麼不同的功能?我們對藝術的定義是什麼?藝術有何作用?

在尋找合作藝術家或團隊方面,吳瑪悧與聽眾分享了數個案例。與一般民俗博物館大相逕庭,旗津民間博物館蒐集、紀錄的是一些更無形的東西。他們四處探訪,紀錄擁有特殊技藝的匠師手藝,並盡可能與藝術家、設計師進行媒合,產生新的創作與合作模式。MaD創不同(Make a Difference)團體進入香港新界天水圍天秀墟,希望透過一些改善工程、用當地食材煮食、拍攝屬於街坊的KTV、研發在地遊戲等方式,為當地帶來一些新的可能。雖然效果事與願違,但在過程中原本可能並不和諧的居民間開始有了互動,減少了隔閡,甚至當藝術家離開後,依舊自發性地結合起來。對吳瑪悧而言,展覽裡的藝術家呈現的不只是提出他們看到的社會問題,同時也試圖尋找解決方案。

選擇台灣與香港作為對話環境,一開始的想法來自兩地諸多的相似性:同樣有被殖民的經驗;同樣受來自中國的政府治理;經濟文化發展與中國及周邊國際力量連動;台灣87年解嚴之後,香港97之後除了在文化行動上都蓬勃發展,卻也都面臨認同的問題。2014年展覽執行期間正值台灣太陽花運動與香港雨傘革命,無從預料的歷史事件意外成為展覽最好的背景。

由於對展覽的規劃著重在文化行動而非作品生成,這樣的展覽勢必會有比較濃厚的資料性質。為了避免如此,整體安排除了展覽外,也增加了工作坊、駐地行動、出版、論壇乃至於兩地交流等活動,試圖透過不同角度來討論其所關心的議題。

與社會交往的藝術。

葉佳蓉/浪漫的地理:藝術家田野調查暨展覽計畫

曾經也是「策展人培力」計畫獲補助者的葉佳蓉則除了提及個人的策展研究外,也就補助計畫對個人研究規劃的影響與期間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享。延續策展人培力計畫中個人對都市空間利用的關懷,在此次國際連結的交流展中,葉佳蓉依舊從都市空間出發,邀請了台灣、日本兩地七組的藝術家進行討論。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和藝術家共同進行創作計劃。對葉佳蓉而言,他希望除了空間外能同時關注到都市內的人、事、物,並透過藝術家的觀察,與我們分享平時我們可能未曾觀察到,或較少接觸、認識的部分。

在「料理最前線」中,藝術家先在台灣跟來自印尼的勞工交換家鄉菜食譜,之後再到同樣有許多外籍移民的橫濱與當地移民進行交流,形塑了文化的味覺記憶。然而在這過程中遇到的韓裔日籍朋友,卻分享了一段特殊的故事;為了避免在學校被排擠,父母有意識地不讓小孩知道自己是韓裔,於是父母的家鄉菜成為沒有泡菜、蒜頭,既不韓國也不日本的「韓國料理」。許家榕的作品則紀錄了原為安置因公共工程拆遷而移植管理的「樹木銀行」,卻因執行瑕疵而成為「樹木墳場」的現況。

由於每位創作者的型態差異,對葉佳蓉來說資金、期程的調整成為過程中比較大的挑戰。另也由於此次展覽,葉佳蓉希望能與藝術家一同討論、參與創作,究竟這樣一個展覽對藝術家的影響是什麼?在其創作脈絡中,又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台灣本地藝術史的連結又是什麼?成為葉佳蓉對自我的提問,也希望未來能建構更完整的論述。

浪漫的地理:藝術家田野調查暨展覽計劃。

林珮鈺/AAA亞細亞安那其連線

資源運用與溝通協調可說是一個計畫管理人最主要的工作。不同於一般畫廊的展覽模式,策展人、畫廊、藝術家三方協調溝通即可,「亞細亞安那其連線」是一個涵括23位藝術家,分別在日本澀谷、本鄉的Tokyo Wonder Site與台灣關渡美術館展出的展覽。期間還有為期一個月的「大東京連線」衛星計畫,藝術論壇、座談、工作坊等活動,也因此就在藝術負責人林珮鈺簡要說明了計畫經理人的角色,除了負責管理帳務,最重要的就是與策展人、器材贊助商、兩邊展覽場地、藝術家、補助單位、收藏家等溝通協調的工作。若說國際連結與溝通可能產生什麼困難?行事的文化差異、國際運輸法規的限制,因龐大運費、工資而不得不更改作品,或洽借其他作品的隨機反應……等,都是策展人在論述之外,若無專責經理人協助,同樣需要面對、培養的能力。

在共同討論與觀眾提問時,主持人賴香伶表示雖然三位座談者切入的角度相當不同,但也因此可以看見展覽策劃中各種不同層次的問題。吳瑪悧不只是策展人,同時也是藝術家、行動者、思想傳播者,而藝術家本人究竟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對此,吳瑪悧以為,就「與社會交往的藝術」展覽來說,她對策展人的界定傾向是一個提問者與研究者,而她的研究乃是藉由展覽實踐。葉佳蓉也以為策展人的角色確實不斷在鬆動,但同時也更加彈性,而面對來自藝術家、觀者、補助機構、展演空間、乃至自身的期待,或許策展人的角色也正在多方的回應與期待中建立起來。對於「國際駐地研究與展覽交流計畫」這類的補助,賴香伶認為重點並非策展人個人受到補助,而是作為傳播者的策展人所形成的網絡關係。對於觀眾提問年輕策展人可以如何有效與畫廊連結?林珮鈺表示現今不少畫廊每年都會固定釋出檔期進行議題式的展覽,年輕策展人應當勇於提案。然而被拒絕了也不要太灰心,畢竟畫廊必須有其商業考量。若能彼此配合、協調,還是有可能在概念之下顧及部分商業利益的。

AAA亞細亞安那其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