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側記】國際表演藝術趨勢直擊
2015
01
06
文|林宛縈
2014藝文風向球——探索.國際發展契機
耿一偉、洪凱西、余大任、陳柏潔與談,從自身的國際交流經驗暢談國際藝術趨勢現況及彼此合作可能性。

「藝文風向球」是國藝會策劃的年度座談會,每到年底便邀請各領域專家委員、新銳藝術家齊聚一堂,探討整年度的補助情況和藝文生態現況。本年度【2014藝文風向球─探索‧國際發展契機】於12月18、19日在敏隆講堂舉行,除了年度補助趨勢觀察的專題報告,更安排「國際連結實戰經驗:創作平台的策略思維」、「國際表演藝術趨勢直擊」、「國際 駐村/交流vs當代藝術創作」、「策展國際連結與實務」四場以「國際交流」為主軸的聯合座談會。18日下午的「國際表演藝術趨勢直擊」,由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擔任主持,在場的台北藝術節總監耿一偉、OISTAT執行長洪凱西、果陀劇場大中華區演出策略顧問余大任,連同上一場專題報告的表演藝術聯盟專案經理陳柏潔共四人與談,從自身的國際交流經驗暢談國際藝術趨勢現況及彼此合作可能性。

耿一偉——從海外藝術市集經驗談國際合製新趨勢

首先開講的是台北藝術節總監耿一偉,以明快又幽默的節奏丟出幾點國際交流經驗和觀察:

藝術市集是人脈的聚集地,需至少露面兩次以上。「人脈最重要,有了資源你就不需要知道怎麼買槍,因為站上位置就會有人來找你。」耿一偉認為在國際大小藝術活動中的社交場上露面能有效且自然的累積人脈,而且一定要連續出現兩屆以上,才能讓相關機構代表和其他團隊感受到你的重要性。他還特別傳授自己的實戰經驗,認為主動關心Party 中的「摸牆者」(在社交場上看起來不很自在、總是躲在角落的落單者),往往會在當下遇到對你印象深刻、未來較能牽上線的合作夥伴。

國際合製是當前趨勢,合製不是去做一個成功的製作,而是在做一個文化與藝術上有意義的探索。他認為台灣目前嚴重的認同危機,要靠向外出走才能削減,「不走出去, 沒人知道你,大家都只知道Thailand。」至於合製的內容,在思考眾多的形式和表現方法前,最重要的是問自己的作品關懷什麼?為什麼而做?想要吸引誰?而不是為創新而創新。他也認為台灣目前在國際演出的團隊,大部分都是沒有語言隔閡(如舞蹈)的作品,但是,能夠引發爭議、碰觸社會議題的製作反而更重要,因為「不碰就代表你和土地沒有關係,沒有特殊性。」

台灣最厲害的是夜市,夜市就是小而美、伸縮自如!耿一偉覺得台灣的劇場規模偏小,卻總是舉辦過大的藝術節活動;台灣的團隊偏小,卻缺少小規模、 特定主題 (即興、默劇、讀劇節等等)的藝術節。未來舉辦藝術節時,不妨丟棄名牌迷思,與其請來知名藝術節的知名團隊,不如發掘培養能見度較低的新興藝術家,以小對小,彼此相像也比較容易交換,「花大錢請來的,別人不一定比較愛你,但在還沒紅之前就被邀請的會永遠記得你。」

耿一偉最後以藝術專業的界線逐漸模糊做結,認為現在的表演藝術就像超級星光大道,「誰才是藝術家」的觀念已產生變化,藝術界不再保有壁壘的專業性,凡是市民在乎的議題,經過良好的包裝、視覺化(台灣的弱項)的呈現,都有可能成為獨具前瞻性的好戲。

洪凱西——世界劇場的整合與分流,現今世界舞台上還在cooking甚麼?

接著上台的是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洪凱西,延續續耿一偉的觀察(她笑著說自己要講的兩大重點,耿把第一個都講完了),談到國際劇場(特別是歐洲地區)有別於以往美式教育中劇場的發展強調分工、切割,許多界線開始模糊,諸如「國際舞台美術家」這種跨領域的稱謂或角色漸漸出現。而「劇場設計」和「表演設計」在劇場中也很難找到明確的分野,比如周書毅和周東彥合作的《空的記憶》中,導演即設計。

洪凱西分享的第二個趨勢,是台灣少見但國際火紅的表演型態──單人戲(monodrama、solo performance,非獨白)和單人戲劇節(monodrama festival)。因為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國際之間為了節省成本,越來越少買大型演出,也不再一味崇尚名氣大排場大的大型藝術節節目。單人不見得就是單調,依然包含各種劇場中的類別和元素,一個人在台上要會唱、會跳、會演,低限的演出也可以很複雜。

余大任——大陸演出市場的現況及兩岸合製的可能性

第三位與談人余大任,以其果陀劇場大中華演出策略顧問的經驗,一上場便以「世界的中心在亞洲,亞洲的中心在大陸」提出中國票房之於台灣劇場的重要性,並從對岸的市場現況,探討台灣劇場在前進中國時的竅門。

以余大任的觀察,兩岸審美趣味的差異,台灣觀眾普遍對中國劇沒有太大的興趣,團隊前進對岸時應考慮到中國不同地域的喜好,比方北京喜歡先鋒劇、上海接受度較西化多元、喜劇則是放諸四海皆合味。對岸的看戲人口集中在 20至 40 歲的小資情侶和女性,喜歡拍照,用微博即時分享生活。近年來,因劇本取材自網路小說、電玩遊戲、知名作家或電影作品,當地的非傳統觀眾族群爆增,「粉絲型」的觀眾開始湧入市場(類似台灣的「小紅」現象)。

資金方面,余大任認為對岸劇場的市場太大,對台灣的團隊來說,運用中國資金搭配台灣人才,是較佳的生存之道。合製時也要特別注意法規,特別是中國的法規多不透明,也因區域而異。最後他提醒台下聽眾,在出走台灣前,深耕台灣市場也是接觸中國觀眾的方式之一,近年來大量開放陸客自由行,建議相關單位能整合一份台灣藝術地圖,何嘗不是招攬國際化客層的方法之一!

最末,陳錦誠執行長邀請來賓們一同上台做結,在四位與談人精準的字句中,畫下該場座談即當日議程的句點。

洪凱西:「人脈最重要,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和一個人深入地談,友情也會比較盡力。」

陳柏潔:「台灣是個含蓄的國度,如何表達自己的文化、認識自己的國家、支持正在發展的好或壞。也許我們正在面對很多措手不及的變化,但就接住、使用、改變它!」

耿一偉:「如果你都準備好了,也不要把你的期待當做別人的應該。而要更主動地, Email一直寄一直寄一直寄, 就算沒有回應也不要停。另外就是, party、 party 、party, 喝了酒才能講心理話,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

余大任:「中國人喜歡演後談和交流,不論演前或演後,台灣人應善用自己的特色——小而美的細緻——感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