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與「介入」的巧妙鏈結
國際上擁有屬性多元的表演藝術領域的專業網絡,其中包含節目採購者(Presenter)、藝術節、藝術場館、製作人、藝術創作者、藝文組織、政府文化部門等類型的成員組織及其專業活動。其中,「Performing Arts Showcase」是所有專業活動項目中,最直接的表演藝術作品展示平台。
「Performing Arts Showcase」意旨「表演藝術作品精華匯演」,在國際上多為「Performing Arts Market」(表演藝術市集)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可說是表演藝術界的「商展」或是「博覽會」,是全球許多場館、藝術節的節目策劃者必定參與的專業活動,Showcase則是作為採購節目、洽談合作、發掘新銳藝術家的絕佳途徑,表演團隊則透過此展示平台接觸國際人脈,進而拓展演出機會。
截至2014年為止,臺灣曾辦理過七次的Showcase,均由文化部(文建會)主辦。2005、2006年分別於高雄及臺北各辦理一次後,活動中斷了三年。2010年起連續四年舉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規劃有Showcase活動,2014年,文化部「華山藝術生活節」四年計劃的階段性任務已完成,在希望活絡南部市場期盼下,於高雄舉辦「衛武營玩藝節」,作為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前的擾動計畫,並於期間再次策劃Showcase項目,以開啟國際表演藝術專業人士的對話。
標案的考驗與永續的可能
2010至2014年的Showcase活動均為表演藝術聯盟策辦,於每年十月舉行,這五年的Showcase活動以專業對象參與為主,除海外策展人外,獲邀的觀眾均為國內策展單位,如各縣市文化中心、大專院校藝術中心及其他國內策展單位等。內容上,除策劃團隊Showcase演出,邀約國際策展人外,也安排文化導覽,提供臺灣藝文環境的背景介紹,並根據策展人的不同屬性需求,安排與國內藝術家見面、觀賞國內團隊演出或至排練場參訪,盡可能創造面對面的交流。不僅如此,也藉由Showcase活動,創造專業知識與經驗的互動,規劃專業論壇及工作坊,邀請國際策展代表擔任講者,分享第一手的經驗,讓藝術專業從業者有更多的參考案例及交流機會。
文化部連續五年以標案方式舉辦藝術節(華山藝術生活節、衛武營玩藝節),並於其中納入Showcase活動,由規劃開始到執行,通常只有四至五個月的籌畫時間,因此,對於國際聯繫事務來說,臨時邀約除了不易邀請外,甚至失禮。要求辦理當年度就要有邀約成果更是天方夜譚。即使擁有辦理經驗,面對無情的deadline仍然是一場艱難硬戰。
環顧世界各國的同類型活動:世界規模最大之一,兩年一次的加拿大CINARS,自1984年迄今已舉辦至第十六屆(三十周年),日本橫濱的TPAM即將於2015年邁入第二十屆,韓國首爾的PAMS自2005年開始舉辦。以舞蹈為主,每兩年於德國杜塞道夫舉辦的Internationale Tanzmessse始於1994年,加泰隆尼亞的FiraTarrega更自1981年就開始舉行。
「被看到」,然後呢?
由此可見,「經營」與「永續」是未來臺灣表演藝術國際發展的唯一機會。以長線思考,整合國內政府資源(補助、專案),設定多元的合作模式,吸引國際夥伴。
而國際上大多數演出場館的節目至少都在一年前就排定,重要的藝術節或場館甚至在二至三年前就已大致確定,且大多數策展人的時程表都很繁忙,或許仿效出版界辦理「台北國際書展」,或者電影「金馬獎」的機制,是表演藝術界可以借鏡的。責成常設單位,固定給予資金補助,長期規劃,持續經營,才有可能看到未來的希望。
五年的累積,讓臺灣表演藝術的「國際連結」已經有初步的基礎,並隨著亞洲各項新興文化建設與發展,已逐漸吸引歐美專業工作者的注意與探索,成為接下來表演藝術發展的主力趨勢市場。但從整體生態看下來,仍然有可努力研議發展的地方。有了國內展示的平台,下一步的思考,如何透過常態經營的平台協助表演團隊持續完善準備,研擬發展策略,同時,國內則需要公營機構的資源整合,成為團隊與國際單位合作或是受邀演出時的最大後盾,畢竟,單純的節目交易已經不再是現今的市場趨勢。如何因應向外拓展產生的需求,調整展現資源整合的能力?開發多元的合作模式,尋找互惠合作夥伴,才能夠建立起循環不息的模式,讓臺灣作品能夠持續的於國際舞台呈現。唯有以整體生態來思考,方有可能臺灣的表演藝術從1.0升級到2.0。
雖然Showcase活動的起源是為了「交易」。但由表盟過去幾年辦理及觀摩各國Showcase活動發現,表演藝術跟書籍的版權交易不同,在許多藝術市集活動裡,當場談成交易的例子不多。先認識,交朋友,是大家的默契。認識朋友、了解對方、理解差異,其他的事情自會水到渠成。不管是合作、交換、邀演、共同製作,通常從建立友誼開始。
亞洲製作人平台(Asian Producers’ Platform),「從交朋友開始」
亞洲人因歷史、國家發展模式,或教育制度等大家或許了然於胸,但不一定說得清楚的糾結,我們通常以西方觀點思考。回頭看看臺灣的藝術作品,從文學到舞台,「認同」是不斷重複出現的題材。由於大環境的變化,製作人的角色日漸重要,結盟合作更是因各國文化預算削減,不得不行的策略。在這樣的思考下,一個專屬於亞洲的結盟平台,是回應現實的最佳方式。
平台始於韓國製作人的倡議,2012年開始萌芽,常常在各種國際場合見面的韓國、日本、澳洲及臺灣的藝術行政工作者認為,表演藝術環境需要這樣的跨國合作平台,一開始只在網路上交換意見,有機會碰面時就討論。為了促成更深度的交流,四個國家共同決定應該以「工作營」的方式,讓各國製作人有機會碰面,也瞭解不同國家的文化風貌。2013年底於韓國首爾舉辦首次的正式工作會議,規劃主題方向,並決定由各國輪流主辦。依序為2014年韓國、2015年臺灣、2016年日本及2017年澳洲。
臺灣代表,出發!
在國藝會「國際藝術網絡發展平台專案」的支持下,由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總監姚立群等三位資深藝文工作者組成的委員會,以推薦及面談方式,選出王永宏、周書毅、陳汗青、孫平、楊喆甯等五位臺灣製作人赴韓國首爾參加首屆「亞洲製作人平台工作營」(Asian Producers’ Platform Camp)。
工作營的成員來自九個國家及地區,除發起的四國外,尚包括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及中國。發起活動的四個國家各有五名製作人參與,來自其他國家的成員則由主辦國舉辦的亞洲地區公開甄選而獲邀加入。為期六天的工作營,活動包括工作坊、討論、講座、分組研究(Group Research)以及交流活動(Networking)。
認識、激盪、期待未來
了解當地藝文現況(local context)及交朋友,是活動最重要的目的。工作坊討論主題為製作人(Producer)以及亞洲(Eyes on Asia),講座則為韓國文化政策及表演藝術發展概況簡介,分組研究則將製作人分為五組,各組討論有興趣的題目進行討論、研究,並進行簡報。在活動最後一天,也邀集韓國藝術家、製作人與參加工作營的製作人進行討論(Open Talk)。
除了認識、交流,各國製作人也互相討論,分組研究時,在韓國製作人的引介下,參訪藝文設施、訪問藝術家或場館負責人。Open Talk的討論內容由製作人分組研究的題目中選出,各方觀點交織紛呈,討論熱絡。五天的密集活動只是開始,離開首爾後,製作人透過專屬網站共享資訊,以網路媒介維繫關係,也期待因這層關係而揚起的火花。製作人都可以習得的國際經驗,影響、連結更多在地的藝術家及藝術管理工作者,再度思考自身的文化脈絡,以及在世界上的位置。
表盟在五年間的執行過程中,開始主動、持續與國際表演藝術組織交流、參與各類國際藝術市集。並逐步自行建立、營運臺灣第一個以永續發展為目標,名為「Taiwan Performing Arts Connection, TPAC」的「表演藝術交流平台」。由受公部門委託辦理的「活動」,到民間經營「平台」,是因為在這幾年間,我們在活動過程中發現,單純的由公部門出資辦理活動的「拉力」已經無法滿足表演團隊的需要,還要有由民間自主能量的「推力」,兩者合力才能回應環境的需求,補足文化發展環境中失落的環節。
網絡建立、不斷學習及持續溝通
世界環境發展波動從未停止。經濟、政治、人口老化、環保議題、地區發展失衡等問題所造成的改變與風險,也影響了表演藝術的發展。因著外在環境的改變,表演藝術的發展趨勢也隨之轉變,我們正處於藝術創作模式及方向更多元、觀眾組成越來越分眾、市場需求難以掌握、文化政策追不上時局變化的時代。表演藝術除了追求藝術上的卓越,在發展上更需要具備如變形蟲般多元的轉換能力,才能因應時代的變化。
過往盛行的交易模式(節目採購)仍然持續,但近年來共同製作(Co-Production)與各種多元的跨國合作(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已成為表演藝術領域發展的重要合作模式。全球正透過各種已成形的表演藝術網絡平台積極合作,創造表演藝術世界的鏈結,新的平台因應情勢而生,也產生了不同以往的合作類型與機制。
以網絡建立(Networking)、不斷學習(Learning)及持續溝通(Communicating)為TPAC未來發展的策略。長線思考,永續經營,平台長期累積的資源、資訊、網絡及對國際發展局勢的觀察,將可協助臺灣的表演藝術發展與國際大勢共同前進,串連全球的知識與資源,方可在未來立於不敗。
【報告人簡介】
陳柏潔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柏切斯分校(SUNY, Purchase)藝術學院舞蹈系畢業,主修編舞及表演,2002年以最高榮譽紐約州立大學首長獎畢業,並獲頒Bert Terborgh舞蹈獎。同年受邀加入紐約Elisa Monte舞團,於美國、歐洲多國進行巡迴演出。在國內外舞台上舞動肢體十多年後,於2004年返回台灣,加入「雲門2」從事幕後工作,繼續為表演藝術環境耕耘,隨後於2009年初加入「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擔任專案經理,曾參與「台北聽障奧運會開幕暨閉幕演出」人力統籌執行、「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常態展演」國內外演出製作、2010-2013年擔任「華山藝術生活節」策劃暨製作統籌,並自2010年起專注於國際連結之發展經營,於2013年底統籌策劃以常態經營為目標的「國際表演藝術交流平台計劃」(Taiwan Performing Arts Connection,簡稱TPAC)。
張宏維,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文學碩士,現任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表演藝術聯盟)專案經理。曾擔任「表演藝術產業調查」等多個表演藝術相關研究專案研究員,並擔任《表演藝術年鑑》編輯,2010-2013年擔任「華山藝術生活節」專案執行。曾任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行政助理、公關助理及行銷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