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藝會邀請「QA Ring 指上環視」計畫副主持人周東彥及「驅動城市 Dance in Asia」計畫主持人姚淑芬分享國際創作平台的經驗,最後由平珩(國藝會董事)主持和吳榮順(北藝大音樂系教授暨傳統音樂系系主任)、黃雯(數位表演藝術國際續航計畫專案經理)一同與談。
導入國際創作能量——從「QA Ring」經驗談邀請國際顧問加入創作過程的可能性
·為何需要國際顧問?
根據計畫副執行人周東彥過去以創作者身分參與國際交流的經歷,他認為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印記」對於外國人,甚至台灣人都是非常模糊的,而弔詭的是文化部每年也挹注不少資源,推展台灣文化藝術到國外,但所謂的台灣文化特色到底是什麼?因此在他帶領的團隊「狠主流多媒體」要經營國際創作平台時,他認為與其把焦點放在「由台灣出發,把演出帶到世界各地」,不如轉向把國外的資源帶到台灣,讓台灣的藝術家可以經由平台媒合,有機會向國外導師(mentor)、顧問諮詢,或是一起開設計會議交流概念技術,藉此讓雙方有深入的了解,也因此發掘所謂的台灣特色。
·過程大於結果
此平台的特色是將每次團隊和導師顧問的視訊聚會(on-line hangout session)於網路上分享,團隊的卡關問題也公開給對科技藝術有興趣的人做參考。整體而言,首演的前四個月開始,顧問和表演團隊就有初步的接觸認識。再接下來的兩個月有各一次的視訊聚會,接近首演的最後一兩個月就會開始大有進度。
平台中的三個計畫各有特色,成熟度也不同:和紐約3LD藝術與科技中心合作的《黃翊與庫卡》自2012年至今已做過多次演出,成熟度較高,結束表演後還會在美國繼續發展;獲得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廣場(Culture Yard)協助的稻草人舞團是第一次創作結合科技藝術的作品,而上海音樂學院協力的樂乎乎工作坊更是剛剛創立的團隊,所以還需要時間醞釀出更細緻的作品。但更重要的是,平台創造出媒合的機會,開啟未來國外藝術單位邀約台灣藝術團隊作演出的可能性。
·學習跨文化的溝通
現在的計劃還在進行中,還可以期待合作的火花和結果,不是在這一年就能論定平台計劃的成敗,而是作為國際交流的暖身,明年再增強。在這個計畫執行的過程中,表演團隊學習在現有的流程中接受導師進來創作過程,而他們和導師、顧問也要摸索如何接受對方的文化,因此都還是在學習磨合的階段。但以雙方溝通的情況來說,他認為這三個組合都算是媒合成功的例子。在稻草人舞團《攣‧城》的討論過程中,國外導師很投入計畫,一開始就把其創作主體「看不見的城市」一書看完,再加上團隊裡的媒體藝術家王連晟和30歲出頭的導師年紀相仿,雙方溝通順利,內容不會執著於理論的爭辯,但也可以有哲學層面的細緻探討。
建立非官方體系的表演平台——從「驅動城市」的交流計劃觀察台灣表演者與日、韓、港的微妙關係
·非官方平台之必要
計畫主持人姚淑芬籌畫此計畫的用意,無非是感受到台灣的藝術家缺乏在國外表演的機會,有其需要開放給沒機會透過官方平台表演的藝術家,有國際舞台可發揮。因此她和2009年因東京的亞洲表演藝術節認識的Off-Nibroll舞團的矢內原美邦(Mikuni Yanaihara)等人合作成立國際交流平台,提攜來自日、韓、香港、台灣等地的年輕藝術家。
·文化差異
因為計畫牽涉到四個不同的城市,此平台以吃緊的人力策劃兩年得以呈現最後成果。遇到的困難不僅是語言的隔閡,還有文化的差異。例如與韓國的團隊合作,一定要喝酒才得以順利進行「非官方」的交流,而劇場導演大多為男性,身為女性的主辦人隱約有種被異化的感覺。另外各地的申請經費預算的系統不同、對籌備期長短的認知不同,也讓整體計畫的進行充滿挑戰。而非官方的性質也常衍生出突發狀況,大改已經確立的內容。
·台灣特色
姚淑芬發現韓國小劇場在短時間內發展至今,成果驚人,已有超前台灣的成熟度。像是計畫中的藝術家都極具特色,不僅在肢體語彙有其細緻度,風格上也能結合傳統與現代,達到完美的平衡。她不禁反過來想,台灣的表演藝術可以被放在甚麼位置?
首先,台灣的舞者有十分紮實的肢體及體能訓練,以編舞家兼舞者的洪紹晴為例,她的表演是用很低限的方式呈現,以同一套舞連跳15分鐘,讓其他國家的團隊驚嘆不已。此外,台灣的藝術家和團隊的變通性高。姚淑芬的世紀當代舞團和矢內原美邦的Off-Nibroll舞團做雙方交換舞者的計畫,其中台灣編舞家燕樹豪和小山依美、新宅一平在一開始的合作中遇到許多問題。一方面是此平台沒有足夠的經費讓處於不同國家的藝術家面對面交流,這也影響到雙方沒有足夠的時間排練,再加上舞者本身具備的日本舞踏(butoh)的身體訓練和編舞家的要求大不相同,舞者無法勉強上台,因此台灣的團隊因應更改節目,讓舞者自行編一套舞,再請燕樹豪上課,由此學習台灣精神和文化。
·持續交流的可能性
主持人平珩問及這樣的交流規模是否適當?姚淑芬認為以跨國交流來說,小劇場是較為適合的形式。她也補充說明,在交流的過程中,信任關係非常重要。例如韓國的節目是沒有製作經驗的團隊主持,但她認為合作的過程和成果也很好,是值得信任和冒險的。最後她說亞洲表演藝術圈長期忽略和周邊國家的交流,這個開放的平台會有後續進行計畫,讓表演者有機會可以看到彼此的差異。
對談
平珩老師請與談人吳榮順和黃雯對以上討論及國際交流做回應、補充。
吳榮順教授以自身從2000年亞太傳統藝術節十幾年的參與、製作經驗提出看法,他認為不管是傳統藝術還是當代藝術,都有很多主題可做,例如像姚淑芬老師主辦的城市間的連結,或是他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平台,傳統藝術為媒介,探討 21世紀其跨界(一個文化的根源,因為歷史流變傳至另一個國家)、跨境(文化傳到第三個國家)的結果。都可以說明各地的藝術在當代有不同面向,可以透過平台做有效的交流。
黃雯則指出剛剛的分享有三個關鍵字:非官方、喝酒、信任。她認為所謂的國際交流並非只是節目買賣這麼單純,每一個團隊的行政都會拿一堆資料說介紹自己的節目有多好,但這樣的單向的自我推薦,不如把握每一次國外策展人、藝術家來台的機會,面對面聊天,不只談節目,也可了解國外流行的風向。也就是說,檯面上嚴肅地談判,不如非官方柔性的交流。
平珩老師呼應黃雯的發言,她認為檯面上的國際交流的可能性很多,但私底下的吃喝玩樂也很重要。這些國外藝術工作者是透過平台去認識台灣文化,所以經營平台的人對於生活體驗、藝文資訊都要有口袋名單。而且買賣不成情義還在,能串聯起不同國家的網絡更為重要。
最後聽眾提問「QA Ring」和「驅動城市」如何尋找及選擇合作對象作媒合?周東彥表示他是在2013年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 WSD)的慶功宴上,和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廣場的總監在很輕鬆的環境下聊天進而談起合作的可能,之後表盟華山藝術生活節、北藝中心的合作讓對方看到更多發展性,才有機會繼續延伸下去。
姚淑芬老師的經驗則是她自己通常是被邀約合作表演的對象,但她會藉機「獵物」,看每個人的特質、專長,像是媒婆一樣去看哪些藝術家可以相合。她給團隊的建議是,每個團隊經營的面向不同,要多看多接觸,才會知道哪個節目、藝術家的個性是可以和自己的藝術家擦出表演的火花,同時也能相處愉快。
平珩老師補充,要一個個去發掘、連結國外的交流機會很費時費力,可以透過平台去接觸是較有效率的方法,例如法國在台協會及英國在台協會等單位都是相當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