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文學作為一種方法 :台灣文學跨區域傳播的觀察
2015
01
06
文|須文蔚
2014藝文風向球——探索.國際發展契機
台灣小說的創作遇到了「撞牆期」?或是在華文文學出版與傳播的環境中,影響力正在衰退中?

焦慮感:台灣作家在跨區域華文文學大獎缺席

近兩年來,偶有作家獲得華文文學的國際獎項。例如詩人楊牧於2013年10月5日,經過俄克拉荷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組成國際評委會推選,獲得第三屆「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獲頒一萬美元的獎金。今年(2014年)該獎項則頒給小說家朱天文,紐曼華語文學獎第一、二屆則分別由中國大陸小說家莫言與韓少功獲得。或如吳明益的長篇小說《複眼人》在售出英、美、法版權後,開創台灣小說首次由國外主流文學出版社買下版權的先例,法譯本於2014年獲得法國島嶼文學獎(Prix du livre insulaire)小說類大獎,也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然而觀察「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這個由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於2005年創立,目前僅有駱以軍的《西夏旅館》獲得第三屆首獎,前三屆也只有有陳玉慧的《海神家族》、朱天文的《巫言》以及李永平的《大河盡頭(上卷:溯流)》獲得決審團獎。自從第四屆起,從2010年迄今,台灣沒有一位小說家進入推薦獎與決審團獎的名單中。換個角度,如果以亞洲週刊的「中文十大好書」榜單分析,自2010年以降,台灣小說家入選者計有:李永平的 《大河盡頭》、施叔青的 《三世人》、紀蔚然的《私家偵探》、陳雨航的《小鎮生活指南》、蘇上豪的《國姓爺的寶藏》、顏忠賢的 《寶島大旅社》、黃錦樹的 《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王定國的 《那麼熱,那麼冷》、朱國珍的 《中央社區》等九本作品。約佔入選作品的二成。不免讓有識者擔心,是否台灣小說的創作遇到了「撞牆期」?或是在華文文學出版與傳播的環境中,影響力正在衰退中?

事實上,近十年來,台灣作家並非缺乏資源奧援,文學獎如雨後春筍湧現,除了傳統報社的文學獎外,各縣市政府舉辦的文學獎與年金,政府、傳播媒體或非營利組織主辦的「生態文學暨報導文學獎」、「觀光文學獎」、「旅遊文學獎」、「勞工文學獎」、「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學獎」、「華航旅行文學獎」、「信誼幼兒文學獎」、「熱愛生命文學創作獎」等,不無回應近年來本土意識抬頭,立足鄉土的地方文學的意涵,且不無分散了作家創作的焦點,也使得創作者一窩蜂以單篇作品投稿各個文學獎,終究難以形成長篇與有規模的作品。有鑑於此,自2003 年起,國藝會在「常態補助」之外,另成立「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確實有部分作品獲得台灣文學金典獎、吳濁流文學獎、香港紅樓夢文學獎、開卷好書獎、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台北書展大獎「年度之書」、《亞洲週刊》十大好書獎等,但如從跨區域的影響力論,「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成果依舊有待檢驗。

文學出版、經紀與影視改編的加值

台灣擁有華語世界最充分的言論自由,也使得各地作品在台灣出版,蔚為風氣。近年來,文學出版與經紀以及影視改編等工作整合,形成一個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體系,也使得經紀、版權管理成為推廣文學時有待扶持的產業。

在版權管理與跨媒體推動上,從2012年開始,台北國際書展為舉辦「華文出版與華語影視媒合平台」活動,先進行焦點推薦書遴選活動,遴選優秀的小說繪本和漫畫作品,於書展期間,向兩岸三地的華語影視界推薦。舉辦3屆以來,包括印刻、木馬文化、聯經、遠流等出版社,共有九部作品於平台媒合成功。其中,烏奴奴的小說《共犯》,楊儒門的自傳《白米不是炸彈》均已改編成電影。張耀升的短篇小說集《縫》則拍成動畫短篇,另一部短篇小說《藍色項圈》則已經轉為電影劇本,並入選金馬創投。此外,紀蔚然的小說《私家偵探》則獲香港影視業者購下版權,進入籌拍階段。其他,諸如幾米的繪本、張萬康的《道濟群生錄》、花柏容的《愛貪小便宜的安娜》,也都在獲得影視業者重視,正在進行版權洽談。

事實上,台灣近五年來,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辦理「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得獎作品均已出版電影小說,多是大眾、通俗的文本,反映了台灣、香港與中國作家對於大眾電影的想像,部分得獎的作品吸引了片商的注意。可見,從創作環境開始尋找好作品,鼓勵跨區域作家的創作、發表與產業整合,也成為一股新興的風潮。

無論是小說與影視版權的沒合,或是舉辦電影小說獎,都沒有迎向創作、出版產業、經紀與影視產業整合的新趨勢。觀察對岸的發展,近十年來「原創文學網」的崛起,改變了傳統出版業選題、經紀、行銷以及異業結合的經營模式,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真正帶給網路作家更高收益的是著作權管理機制以及經紀制度。傳統的報刊與出版社只負擔刊登與出版的工作,跨媒體推廣,將小說進一步拍攝為電視連續劇、電影或製作線上遊戲,都要靠作家自己努力。而時至今日,在原創文學網站發達的今天,在網路書寫與發表的作者,一旦接受網站與出版公司的經紀契約,也就有機會將創作轉為影視作品。以「盛大文學」為例,2012年售出版權作品近1000部,籌拍和即將上映的作品近100部,陳凱歌的《搜索》、趙薇的《致青春》、江蘇衛視的《裸婚時代》、湖南衛視的《步步驚心》等熱門影視劇,都來自盛大文學旗下版權作品。受到青年歡迎的線上遊戲,諸如《鬥破蒼穹》、《鬥羅大陸》、《異世邪君》等,也都出自同一個文學網站。

不讓「盛大文學」一枝獨秀,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網路巨頭也在2013年開始,紛紛投入網路文學的戰場,分別成立與收購了「創世中文網」、「縱橫中文網」以及「360」等網站,希望積極開拓網路文學與影視結合的鉅大市場,也為網路文學環境投下了莫大的變數。在各方資金爭取網路寫手時,提供作者更優渥的分紅、福利與經紀契約,在成為寫手間的熱門話題。年輕的素人作家只要肯努力,獲得網路的粉絲肯定,一旦和文學網站簽約後,由網站和周邊企業負責行銷、出版、以及版權管理以及改編劇本等工作,作家可以專心寫作與收益,甚至可以和藝人互爭光輝。

令人憂心之處,在於台灣的「原創文學」網站發展顯得有氣無力,城邦集團的「POPO數位書城」設立,義美聯電電子書平台的建構,都沒有帶動新生代創作者與讀者快步邁向新的大眾書寫與閱讀的市場,更不要說為作家謀求嶄新的跨業結合的經紀合作。在網路無疆界的狀況下,會不會造成大量的青年寫手從台灣轉往大陸的網站發表?在2013年的盛大文學第二屆「尋找中國100座文學之城」活動中,分析盛大文學160餘萬名作者,來自台灣的作者數量名列第26位,不難發現大陸原創文學網站的磁吸作用。也使得台灣的創作與出版環境,有可能在原創平台的發展下,遭遇到另一個巨大的挑戰。

華文文學作品跨區域出版與翻譯

台灣文學出版市場面對著區域經貿整合趨勢下的衝擊,兩岸、臺港、臺馬等華文出版市場看似充滿希望,但也因為國人的疑懼不安,又看似充滿危機。縱使兩岸經貿政策尚躊躇不前,根據《101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有24.2%出版單位在2012年販售圖書版權到其他地區或國家,並以中國大陸為主要交易國(88.6%)。授權海外翻譯或印製的圖書類型,以童書/青少年叢書(21.9%)及休閒/觀光/飲食/生活(19.4%)比率較高,排名第三是小說(12.4%)。可見,文學依舊是跨國出版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事項,而中國的購買力,絕對有難以忽視的影響與作用。如何分散市場,讓台灣文學作品有更大的國際拓展空間?恐怕是現階段文化政策值得重視的議題。

文化部今年(2014年)編列約新台幣500萬元,擴大補助台灣出版業者參加馬來西亞第8屆海外華文書市展,就是一個正面的例證,可以協助台灣出版界開拓東南亞市場。根據統計,馬來西亞華人是該國第二大民族,總人口有696萬人(2010年),隨著移民的增加,華人的人數有增無減。加上,馬來西亞的華文教學一直延伸到大學階段,使得馬來西亞的文學閱讀市場,相較其他亞洲國家,要來得更具規模。根據媒體新聞指出,馬來西亞「海外華文書市」活動是由星馬地區最大連鎖書店大眾書局主辦,大眾書局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總共擁有80多家書店,每年直接進口台灣書籍或是取得著作權而出版書籍者,日漸增加,不少台灣作家書籍可以銷售上萬本,可見消費潛力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馬來西亞,泰國也是另一個台灣出版界不可忽視的市場,華人是泰國的一個重要族群,約有850萬人(2008年),占總人口的12%。加上目前泰國當地擁有超過10萬名台商,單是台商子女學校對於華文出版品的需求量就很驚人。但是台灣在文化產業的國際傳播補助上,往往忽略了東南亞市場的開發、交流與互動,這是相當值得注目的新興議題。

台灣文學在跨區域傳播與發展上,固然有隱憂,但如能以華文文學作為方法,珍惜台灣深厚的文學傳統,以及開闊的言論自由環境,自信迎向東亞市場,建議國藝會與各界能用嶄新的角度思考藝文補助:一、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強化對新銳作家作品的外譯。二、擴大對各種文類的補貼,特別是紀實文學類的書寫,對推廣台灣的文化與價值,絕對有助益;三、將文學產業與文創產業的整合作為補助的新重點,扶助經紀業,強化版權管理。

 

【報告人簡介】

須文蔚 ,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著有《台灣數位文學論》等著作。學術專長包括文學傳播、傳播法律、現代詩等,曾任多本文學刊物的主編、總編輯及編輯顧問,並曾擔任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