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加利用資源協助文化藝術發展是國藝會的重要使命,藝文活動宣傳海報下方那紅底白字的方形logo,是國藝會成立近二十年來,持續透過獎補助工作參與藝文發展的戳記。短短「國藝會贊助」五個字宛如冰山一角,水下世界是龐雜但不輕易視人的支持體系,標準作業流程默默地關照每個補助計畫,面對變化萬千的藝文生態,獎補助運作系統十分努力地鍛鍊自我覺察,期許所有的動作都能呼應環境脈動,與水上的鳥兒們擁有相同的呼吸。最近一次常態補助的美術類創作補助作業基準調整,便是補助運作系統適切轉變的最佳寫照。
尋常之中嗅出端倪
國藝會每年兩期的常態補助審查,除了依照申請案件特質安排評審委員,力求委員組合兼顧地區均衡與藝文領域多元觀點,確保每個環節都近乎客觀公平之外,業務單位總是謹慎且有意識地執行審查工作,避免遭受千篇一律的標準作業流程荼毒而僵化,試圖保有覺知留心藝文生態的起伏,審慎思考補助機制可能造成的影響與疏漏。「在發現美術類常態補助發生形變之後,我們開始思考因應方法」,國藝會獎助三組洪總監在電話那頭,仔細地說明因關注臺灣視覺藝術發展斷層而擬定的資深藝術家大型創作補助方針。
資料是會說話的朋友,除了定期召開諮詢會議向專家請教之外,國藝會透過內外部研究報告分析瞭解藝文環境現況已行之有年。業務單位發覺自2001年開始美術創作類的常態補助出現萎縮趨勢,就數據表現來說,申請案件規模與需求經費逐年縮小,平均獲補金額一路溜滑梯,由於申請經費額度降低,連帶導致獲補助案件件數逐年攀升,最後呈現雨露均霑的狀態。獲補藝術家多半初出茅廬,作品在創作技法、材料或觀念頗具實驗精神,可惜成熟度有限。就結果而論,十年下來似乎形塑出鼓勵新秀投身創作,勇於探索新可能,偏好贊助小而美的態勢。
雖說凡事起頭難,幫助新生代克服從無到有的艱困,渡過草創時期便可獨立發展,把資源留給年輕人,由長者提攜後進是再自然不過的設定,卻也相對衍生出獲補作品清一色,放眼望去就是沒有大型創作的現象。當補助機制與藝文圈之間的互動關係趨於固定時,回到初衷便成了必要功課,洪總監笑說「在這個位置上必須保持警戒,對外在環境高度敏感,才能在對的時候適當地調整補助機制」。從「為什麼要補助」的大哉問出發,審視機構的原始任務、補助目的、補助原因與補助對象,來回辯證思尋藝文補助的意義,是多年來國藝會力行的檢視步驟。
配合前線所需才是補給
對必須以國家高度自我反省的業務單位來說,未能支持大型創作的背後,隱藏了臺灣藝文發展的國際佈局與競爭能力問題。面對有心國家重金投資藝術市場,竭盡所能餵養雛鳥,大膽叩關國際藝文網絡,卯足了勁為明日振翅高飛充分準備的作法。該如何鼓勵藝術家趨漸成熟後依然奮勇前行,尋求自我突破挑戰新世界;加速提升國內資深藝術家國際能見度,儼然成為國藝會補助業務的新課題。2012年美術類補助諮詢會議中,委員們也表達了對國際競爭劣勢的憂慮,一番討論後給了業務單位明確的因應之道:以藝術家職業生涯各階段之特性作為創作類補助設定的基礎。從成長軌跡的角度檢視補助機制,考量剛畢業新秀、創作力旺盛中生代,追尋自性真我的資深前輩們,在各個發展階段對於作品規模與資源需求的差異,真實地看見藝術家的存在狀態後,才有辦法瞭解其深刻需要,讓點滴資源有機會激發巨大正能量。
於是,國藝會補助機制持續鼓勵新秀投入創作的同時,也關注資深藝術家所需資源,自2013年開始鼓勵藝術創作資歷達十年以上的藝術家,提出具突破性、國際視野、跨領域之大型創作計畫,發展具備藝文生態高度影響力,與國際展出機會的作品,期待能協助我國資深藝術家登上世界舞台大放異彩。2015年初,獲補助的資深藝術家們開始陸續發表作品,展出迴響之廣大完全超出業務單位想像,作品獲獎與國際參展邀約更是誠摯的肯定。
走出去? 正要開始
「原先真的沒想到會是如此精湛又完整的系列作品!」當初僅見幾頁申請書而後見到獲補計畫最終擲地有聲的美學語彙,和藝術生命力的活躍呈現都感到讚嘆不已,更感謝資深藝術家不計成本地投入心血,力求極致表現的堅持。與有榮焉的感動促使業務單位想要做更多,除了協助資深藝術家在源頭能順利產出作品之外,更期許能夠將作品引介至國際,把欣賞巨作帶來的喜悅分享給更多人。在資源匱乏的現實下,如何從藝文圈尋覓頻道相符的合作伙伴,連結策展人、畫廊、美術館等資源,共同推廣具獨特美學質地的作品,是國藝會即將面臨的挑戰。
相較於其他成果論的補助機制,一直以來國藝會都秉持誠信原則,希望從夢想誕生的時刻開始,陪伴藝術家們依照自己的藍圖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過程之中的相互尊重、溝通協調、分寸拿捏和風險承擔不在話下。日復一日的標準流程基本功,為的是能從瑣碎行政程序找到價值所在,持續萌發投身藝文發展的熱情。時時保有身著有色眼鏡的覺知,努力貼近藝文圈韻律,從最根本的作業基準說明調整身體姿態,順應藝術與藝術家的深刻本質,試著找到最佳補給位置,成為強而有力的支持。「不管是新秀還是資深,我們都沒有放棄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