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時間之鏡,照映藝術淬生──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側記
2016
05
03
文|編輯部
時光的鏡像——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特輯
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於TAF空總創新基地中正堂舉行。本屆獲獎的五位藝術家──李永平、吳瑪悧、何曉玫、莊進才、潘冀,齊聚典禮,接受國家藝文界最高敬意。

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今年3月底在TAF空總創新基地中正堂舉行。本屆獲獎的五位藝術家──小說家李永平、藝術家吳瑪悧、舞蹈家何曉玫、北管藝師莊進才、建築師潘冀,齊聚典禮,接受國家藝文界最高敬意。

歷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在演出節目之外,當屬得獎者入場與頒獎人的安排最具動人巧思。典禮陪同得主入場的為其生活中重要人物──李永平與生活及作品出版上的好友、聯經出版社總編胡金倫共同步入會場;吳瑪悧與母親吳陳快一同現身;何曉玫攜兒女朱岫與朱易踏上典禮紅毯;莊進才長女莊孟卿陪同入席;潘冀則與夫人孫寶年攜手進場。

在藝術家紀錄短片與演出節目穿插中,五位得主陸續上台接受贈獎。典禮邀來於得主藝術生涯中扮演至關重要角色的貴賓擔任頒獎人,得主從頒獎人手中接過獎座,宛如藝術生涯的傳承,得頒獎人於舞台上的互動,也令觀禮者無限感動。

小說家李永平。

李永平:向台灣文學的寬大包容致敬

作家李永平首先接受贈獎。李永平在文壇向來被譽為「文字鍊金師」,文字素以高度精緻著稱,文學想像力豐富,與自身生命經歷緊扣,寫作視野不僅放眼台灣,更擴大場域至婆羅洲莽莽熱帶雨林,才情與藝術精神為台灣文學注入一股域外風情與歷史情感,從20世紀延續至今。他自1960年代創作迄今,一直以創作小說為主,數逾五百萬字,允為大河小說重鎮。

李永平從亦師亦友的作家、第二屆國家文藝獎得主黃春明手中接過獎座,感動擁抱──兩人相識於李永平於台大外文系就讀時期,亦曾同在東華大學任教。李永平發表感言時表示,「接受國家文藝獎感覺就像做夢一樣。一個在婆羅洲森林出生長大的孩子,竟然站在台北市一間大禮堂上接受中華民國最高文藝獎。」他表示自己的獲獎,證明台灣社會的開放與台灣文學的寬大、包容,更期許台灣社會在世世代代中,保有多元包容的價值。

藝術家吳瑪悧。

吳瑪悧:代表一個時代受獎

藝術家吳瑪悧於李永平之後接續上台。吳瑪悧自1980年代以來在當代藝術領域展現多方面長才,三十年來不斷超越藝術框架,進入社會、群眾、性別、環境、生態、土地等的公共視野,為台灣當代藝術及女性藝術史開啟寬闊道路。無論是早期的社會體制批判,或者近年藉由創作、策展、論述、編譯經典著作、教學等多重面向,在台灣推展出對話性創作的在地面貌,在每個階段都足為台灣藝壇代表。

頒獎人由淡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李元貞擔任,李元貞為台灣婦女運動的重要領導者,曾於1982年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社,同時積極投身婦女運動。吳瑪悧於淡江大學求學時受到李元貞極大啟發,她「左手做研究,右手搞運動」的精神,對吳瑪悧影響深刻。吳瑪悧致詞時哽咽表示,「感覺這個獎好像是頒給我們的一個時代,我只是其中一個代表。」她就讀大學時適逢台灣退出聯合國,當時大學時的老師如李元貞,帶領他們以批判精神思索自己所處的環境。吳瑪悧自言帶著這樣的批判精神走在藝術道路上,對一路走來受到的支持與鼓勵充滿感激。

舞蹈家何曉玫。

何曉玫:持續從舞蹈提煉魔力

第三位接受贈獎的得主為舞蹈家何曉玫。她善以多媒體手法營造舞台視覺效果,作品取材社會現象,反映當代心境,風格獨樹一幟,是台灣中生代舞壇傑出人物。自2000年前後活躍於國內外舞台,持續發表作品,多次受邀於國際舞蹈節演出。近年推動《鈕扣計畫》,持續提供旅外優秀舞蹈人才回鄉展演平台,對於促進國內外舞蹈生態交流,亟具貢獻。

受邀頒獎的為雲門舞集創辦人與藝術總監、國家文藝獎第六屆得主林懷民先生。何曉玫於北藝大舞蹈系求學期間,受到時任系主任的林懷民大大激勵,她表示林懷民是對她最為嚴厲、卻給予她最多愛的人,在她創作的這些年,給予她不斷前進的勇氣。何曉玫發表感言時表示自己從舞蹈看到了這個世界,舞蹈對她而言充滿魔力,涵蓋了情感與思想。「編舞對我很像是一種天職,讓我從舞蹈提煉這個魔力、分享給大家。」她也感謝曾合作過的朋友,以及台灣舞蹈界持續耕耘的同好,也表示將抱著謙卑著心情繼續與舞蹈的道路上努力。

北管藝師莊進才。

莊進才:傳承祖先留下的文化資產

第四位接受贈獎的是北管藝師莊進才。他專擅北管戲曲音樂、歌仔戲文武場,技藝精湛,投入此項技藝長達一甲子以上。莊進才精擅各項樂器操作,畢生投入北管音樂傳承,創辦「漢陽北管劇團」,為台灣北管戲唯一的職業劇團。莊進才年高八十三,至今仍演出不輟、傳習不斷,對於北管音樂的發揚貢獻卓著。

受邀頒獎的嘉賓為現任羅東福蘭社社長陳虞鎰。宜蘭羅東福蘭社是台灣重要北管戲曲團體,創立迄今已有一百四十餘年歷史。福蘭社對於莊進才的藝師生涯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他曾在此學習,為表感激之情,又在福蘭社免費教學十幾年,當年莊進才習藝時的福蘭社社長陳進富先生已離世,其子陳虞鎰代表頒獎予莊進才。莊進才致詞時表示,自己一路在歌仔戲發源地、北管重鎮宜蘭耕耘,也帶領北管音樂從戲台後場走上大型舞台;在獲得幾個獎項後開始薪傳工作,但「從國小教到研究所,有點擔心,因為北管主修越來越少……而北管缺乏市場,演出機會越來越少。」希望藉由這個獎項,呼籲政府單位持續推動傳統音樂的傳習,「希望祖先傳下的文化資產,能夠繼續傳承。」

建築師潘冀。

潘冀:讓大家享受到更好的建築

建築師潘冀於最後上台接受贈獎。潘冀的建築設計追求形式與功能的統一,講求自然、環境、科技、人本、社會文化調和;美學表現抽象內斂,反映科技脈絡的同時關注環境永續,傳遞人文精神與社會關懷。他多樣的建築設計實踐,彰顯關照土地的謙卑情懷,塑造建築與社會、歷史、環境共構的人文價值。年高91歲的建築師王秋華女士受邀擔任頒獎人。王秋華為台灣極具代表性之第一代女建築師,曾引進西方開架式圖書館之閱覽燈方式,開展台灣現代圖書館之樣貌,建造國內超過50座圖書館。她在潘冀返台創立建築事務所時,給予極大的協助與支持,直到今日,高齡91歲,身影依然穿梭在潘冀建築師事務所,參與部分建築設計,繼續為台灣建築的未來而努力。

潘冀受獎時說:「建築是歷史的代表,文化的象徵,科學與藝術綜合的產物。」強調建築對於文化、歷史、科學、藝術、環境的影響。他感謝國家文藝獎將建築作為藝術項目鼓勵,彰顯建築進入社會、對人產生的關懷;他也期待透過這個獎項,鼓勵後輩以專業、熱忱,以及對人的關懷努力,讓國家、社會享受到更好的建築。

典禮開場演出由四位分別來自部落的藝術家帶來節目「時光的呼喚」。

典禮開場演出由四位分別來自部落的藝術家Muagaii-Kasbelane、Ivi‧Kalaya、Iwan Sigi’、Senayan,帶來節目「時光的呼喚」,吟唱卑南族南王部落傳統古謠與創作歌謠《美麗的稻穗》,回望歷史足跡,增添獲獎者藝術成就於時間軸向中的厚度與意義。中場表演「生命的鏡像」,由鋼琴家李世揚即興演奏,搭配得主影像,回顧獲獎者的創作歷程,是年輕世代向前輩藝術家的致敬。尾聲「時光的鏡像」,則由1988年創團的「優人神鼓」帶來演出《奔騰》,將演出的磅礡與寧靜,演出獻給台下五位文藝獎得主,見證台灣藝術工作者歷久不變的初心。

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於TAF空總創新基地中正堂舉行,圖為五位得主與總統馬英九、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