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道. 游藝的專業守護者──潘冀建築師
2016
05
03
文|關華山
圖|何孟娟攝影
時光的鏡像——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特輯
「建築是文化的代表,歷史的象徵,科學與藝術綜合的產物。」

我在讀成功大學建築系一年級的時候,系裡面要我們每個人學習仿宋體字,那時臨摹的帖上面寫了「建築是文化的代表,歷史的象徵,科學與藝術綜合的產物」。我當時心裡想有這麼偉大嗎?但是之後,四十多年來做建築師,就越來越體會到這幾樣豈不是就是我們做建築設計非常重要的養分,能真正讓人感受到、影響到人的嗎?文化、歷史、科學、藝術,然後現在可能再加上環境,那這些真的是對人影響非常大的。我們的社會,老實說是不夠重視建築的,因此很多時候就好像自然的蓋出來、自然的產生,但是等到有災難發生的時候,大家才會去檢討、討論,可是這時很多補救都來不及了,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我非常感謝國藝會能夠把建築也當作一個藝術的項目來獎勵,我認為建築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也非常希望這樣子的影響,能夠深深地進到我們社會裡頭、進入到每一個人心中。同時,建築絕對不是一個人隨便勾兩筆就可以做出來的,牽涉到很多人的配合,因此我要謝謝我的同事、我的合夥人多年來一起的努力。另外我要謝謝我的家人、我的太太還有我的兩個女兒,她們多年來陪我在世界到處闖盪。還有要謝謝很多我們的業主、朋友,我們知道建築是一個有對象的作品,那我們的對象其實就是能夠相信我們、委託我們,願意肯跟我們一起來把這個願景一步一步實現的。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我所相信的上帝,其實我覺得我有今天,絕對不是光靠我自己可以完成的,因為有信仰,使我能夠秉持著原則,然後更努力的去學習、去創新,然後能夠不怕挫折的去一步一步完成。希望我的一點點的成果,除了對社會能夠有一點貢獻之外,也能夠讓很多年輕的同行看到,大家一起努力的話,還是可以憑著專業、憑著熱誠、憑著對於人跟環境的關懷,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使我們的這個環境、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能夠看到、跟享受到更好的建築,謝謝大家。

──潘冀於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當日感言摘錄。

得獎者素描

專業藝術成就

潘冀先生 1981 年成立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迄今 35 年。建築設計作品類型繁多,主要包括:文教、宗教、高科技廠辦、醫療福利建築等,數量多達五百餘件,共計獲國內外獎項至今已達 57 座,足堪稱國內建築師事務所之翹首。

潘先生於抗戰時期 1942 年出生天津,勝利後隨父母南遷。 1949 年,他就讀澳門培道中學附小三、四年級,這個教會學校帶領他初識基督信仰,此後影響了他一生。兩年後,潘家再遷台灣。 1959 年潘先生畢業於師大附中,保送入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服役, 1964 年即赴美留學。先後進入萊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接受博雅教育,學習現代建築與都市設計,獲得建築學士、碩士學位。隨即進入三位國際知名建築師的事務所工作,包括 Philip Johnson & Richard Foster 事務所、Davis Brodyand Associates 及 Collins Uhl Hoisington Anderson 事務所,共約十年。憑其努力,累積、習得扎實的專業知能,並取得美國建築師執照。 1975 年美國越戰敗陣,蔣中正逝世。應著學長費宗澄、陳邁先生之邀約參加中正紀念堂及兩廳院設計競圖,潘先生慎重考慮之後,毅然舉家於 1976 年返台,開始貢獻己力於國家社會。先於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四年後,潘先生為測試自己的專業知能是否可以坦蕩在社會立足,胼手胝足於 1981 年獨力開設自己的事務所。

贈獎典禮當日潘冀之頒獎人為王秋華女士。(攝影/林信昌)

依據國際知名永續高層建築楊經文建築師的說法,多年來,潘先生秉持的是簡潔而有序、修正主義之現代建築理念。其實不僅如此,為順應台灣地域環境、時代變遷需求,他進一步發展出天時、地利、人和的「總體建築設計觀」。潘先生認為設計是所有條件、狀況的精算、平衡與調和,以臻及內蘊外揚、雋永自然的創新。這中間沒有個人主義的譁眾取寵或隨波逐流的抄襲。他講求天(自然)、地(環境)、物(科技)、我(人、社會、文化)之調和。一方面充分考量使用者需求以及基地條件;另方面注重資源管理與廢棄物管理。他個人則秉賦一種結合西方基督博愛信仰與敬業精神引發之工作倫理,再融會中國儒家「志于道 據于德 依于仁 游于藝」之君子典範,投入自我期許的「建築以載道」大志業。因而可以儘力以整全、謙卑又體貼、卻堅定理性的思維,依循上述總體建築之寬鬆大架構,偕同年輕同仁,共同努力推導出最合理、適宜的設計方案。又因各方案本身之涵構與特性,孕育出各自的形貌與內涵,全然免除了設計者簽名式之執著。

許多人請教潘先生他的敬業精神從何而來?他回答:「忠心的管家」。換言之,他不以事務所擁有者自居,反而視之為上帝交付他的人生任務,必須以一種盡心、盡力、盡性的態度,做好管家該做好的各樣事情。「忠心的管家」出自於基督教新約聖經。馬太福音 24、 25 章描述到:耶穌為門徒講解「末日」,比喻「天國」。其中 24 章 45 - 51 節連同 25 章 14 - 30 節兩段經文,均提及「忠心有見識、又良善的僕人」。主人出遠門,把家業託付這樣的僕人,他們能「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甚且「領五千銀子的……又賺了五千銀子回來。」因此主人返家時,見他們「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就「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更對忠心努力的僕人說:「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相反的,懶惰、不做事甚至使壞的僕人,就遭到主人的責罰。)潘先生將這樣的比喻對應到自己的人生與事業,這正應合了馬克斯.韋伯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所揭諸的二者關聯。

潘冀之作品反映當代科技脈絡,致力綠建築的永續精神,充分表現生活空間的美學及社會關懷。

德國社會經濟、政治學家馬克斯.韋伯 1905、06 年即陸續撰寫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論文。論及北歐的資本主義之發生與新教徒(尤其喀爾文教派)的工作倫理有很大的關聯,且認為後者是前者的重要生發力量。他的說法要旨在於:「天主教」以聖餐儀式及委由神職人員來確認個人的救贖,「改革宗」卻要袪除這種保證。但是,轉換如此的世界觀,韋伯認為只有少數具宗教秉賦的教徒,如馬丁路德能調適到。而喀爾文及其追隨者被教導「雙重預定論」:神預先就撿選一些人可得救,一些人不被撿選反而被詛咒。這種無力影響神的預定的教誨,帶給喀爾文教派信徒很大的困擾。因此轉而「相信自己是被撿選得救的」,成為信徒一份絕對的責任。相反的若缺乏此自信或不足的信心,即為被詛咒的癥候。此時,他們為要找到自己得救的癥候,「在世的成功」成為自信的一項表尺。韋伯注意到路德的確證結論是:上帝給人的「職份」( vocation ),不再只限於教會內的神職人員,事實上可適用到任何職業,甚至商業領域。另方面,韋伯也注意到中世紀社會即普遍尊重世俗世界裡每日的勞動本身,與上述新教之看法正一脈相傳。而潘先生於美國、台灣屬於民主自由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從事建築業,可謂正秉持此份新教倫理所帶出的敬業精神。

然而不只如此。 1980 年代,正值後現代主義建築風行,潘先生開始思索自己承襲的現代主義設計手法,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他選擇回到中國文化的儒家思想,因此重讀「論語」。從中,「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大學•釋新民)深得其心。潘先生更發現儒家君子之「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四面相,正可成為他從事建築專業的依準。因此韓愈的「文以載道」令他心儀,他要從事「建築以載道」。尤其此「道」更深層的可結合聖經約翰福音所稱之「道」:「基督」即「已成肉身之道」。於是上述四面相有了深義與新意:易言之,他個人的身心靈敬虔上帝、基督及對真理的探索,等同「志于道」;在生活、專業裡待人接物乃「據于德」;處理每件方案涉及的使用者以及基地周遭建成與自然環境,均必「依于仁」;最後空間形式之設計美學則放諸「游于藝」。原來潘先生尋求設計手法可能性的探索,結果反而加深了他原有對建築專業全面觀照的哲思理念,融匯、重鑄了基督信仰與儒家君子之道中西文化根源。

依據馬克斯.韋伯第二本宗教社會學名著「中國的宗教:儒家與道教」,論證了中國的文明為何不能產生「資本主義」。依據他的說法,「儒家與新教是兩種互斥的理性思維,它們都試圖提出一種基於宗教教義的生命之道。」很明顯的,二者均看重自我管束、不反對累積財富,但是這些品性只是達到終極目標的途徑,於此,二者出現關鍵性之差異。儒家的目標在培育君子,一種「文化身份地位」;清教徒的信仰實踐則要人成為「神的器皿」。為「成功」而積極工作,並非成為君子之要件,強烈的信仰與熱忱以支持行動在儒家也缺乏;但在新教二者卻普遍存在。因此,韋伯宣稱:正是由各別主導的宗教所形塑的社會態度與心智的差異,使得資本主義在西方發展起來,而在中國付之厥如。

有趣的是,韋伯所稱的新教信仰與儒家思想之互斥理性,卻因為仍然具備共通性,在潘先生的思想發展上正可以共冶於一爐。基督信仰在先,儒家思想印證在後;一方面可超俗入聖,另方面又可積極入世。後者正增強了前者,令潘先生的專業實踐更具多面性,更具整合性。這種專業實踐背後的紮實哲學基底,使潘先生在日理諸事及遭逢挑戰、難處與挫折,可以隨時歸零,溯逆初衷本源,以利闢出新路。這種心智能力在國內、外建築師當中可謂罕見。也正因為這樣的哲學思維,使得潘先生及其事務所同仁可以在資本主義下的台灣專業環境中,保持一股令人敬佩欽羨的清流。

潘先生及其事務所的眾多作品,充份展現了建築設計作為一種綜合藝術的獨特可能性。透過建築專業服務,小我可以奉獻大我。定意從崇敬、友善天地、自然開始,合理運用工程科技,帶給眾人不論是老者病患、居民信徒、學府師生或高科技人士,一個健康、從容、優美的醫療照顧、祈禱崇拜、生活居住、教學研究、工作辦公的場所環境。建築師則從中設法觸及一種「載道」又「游于藝」之境界。 也因此早在 1994 年,潘先生即以十年來在國內完成之作品,榮獲美國建築師協會頒發的「院士」( Fellow, AmericanInstitute of Architects),是為台灣首位獲此殊榮之建築師。兩年後,再獲選為「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 2003 年又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士」榮銜。

 

原文刊載於 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專刊 →閱讀全文

 

【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紀錄片──建築師 潘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