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藝會二十年──完整、強化台灣藝文補助機制
王俐容教授首先帶來「國藝會組織定位論述」之研究報告,和各位與談人及現場來賓分享其觀察、發現以及建議。 王俐容指出,國藝會的補助方案經常與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合作,協合進行補助評估,因此相當具價值與特殊性:其一,國藝會的補助強調藝文專業性,有透明的審察流程以及評審團隊;其二,國藝會雖然有官方資源協助,但在經營上與藝術家維持夥伴關係;其三,補助方向以實驗、原創核心、以及具批判性的藝文補助為主,特別包容邊緣、獨立思考的文化藝術,並願意給予機會;其四,經營方向具備前瞻性思維與敏感度,以即時回應全球藝文生態的發展並調整作法。以上這些特點,都是國藝會二十年能夠站穩腳步,面對生態變化並與文化藝術團體、個人一同進步的原因。
國藝會的角色與藝術治理
國藝會的定位方針長久以來是政府及民間所關注的問題,而針對國藝會目前的角色,王俐容在報告中談到,國藝會補助功能應在根本上以台灣整體文化制度的設計為基礎,再以相當的彈性隨時反應,以一獨立於政府機關的獨特角色,翻轉過去中央主導、由上而下的治理關係,在運作上實質保持著臂距原則(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獨立運用、分配組織資金,而不受中央或地方政府多所干預,這樣的運作模式較為理想,亦為新政府所希望國藝會能夠擔當的角色。國藝會之重要性,除了在於以補助功能竭力完整與強化台灣文化藝術體質以外,如何持續強化此功能,以符合新政府的文化政策,即「全面改革獎、補助體系,落實專業管理」,亦需要文化部來共同參與討論。
在藝術治理與補助對象篩選的部分,國藝會長期專注於新生代創作者、新興與前衛作品,並且提供實驗性的補助設計來協助其開發、成長,此模式對於協助尚在發展藝術生涯的青年藝術家十分有助益。除了青年創作者,國藝會亦長期支持保留少數族群記憶、傳遞文化多樣性以及闡述多元認同的作品,但同時特別關注弱勢議題,期望藝文主題能如網絡般開散。
藝企協作新趨力 積極推動藝企共好
陳錦誠執行長隨後再次回顧上午場次呈現的「藝企協作新趨力三角模型」,說明了國藝會身為公部門與商業部門間的第三部門,如何成為公部門推動文化政策的夥伴,並推動藝企合作、持續媒合藝術與企業需求,以將資源運用最大化。
討論中以獨立空間的經營為例,談及獨立空間與資源補助間的關係,如不願接受任何資助的經營模式,或願意有條件地接受贊補助,或必須仰賴補助以維持運作等不同的狀況。而由於台灣內需市場的限制,使得空間補助效益偏低,欲營造卓越(叫好)且普及(叫座)的環境並不容易,該如何有條件地選擇對象、適度媒合,以促成叫好又叫座的情況,則是藝企合作議題中的重點項目,並期盼未來的藝企合作能夠更深化,互助、互利,而非停留在企業主單方提供金援的狀態。
陳錦誠也表示,國藝會在2016年到2020年間的期許與目標,將是積極打造藝文智庫,廣邀企業、民間參與,更期待將智庫拓展至國際規模。
結合科技與藝術,碰撞新思維
邱再興董事長以2004年設立的「科技藝術創作發表專案」為例,補充說明藝企合作的不同可能。「科技藝術創作發表專案」希望透過設備、經費、發表場地等軟硬體整合的模式,激發科技藝術人才的創作力。計畫提案之初,原計劃每年提供每案五十萬的獎助金給三人創作,並於鳳甲美術館展出,此計劃卻因為受到當時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女士的青睞,而變為「藝企平台」合作案,補助人數更因此增加為六位創作者,由地區性活動逐漸發展為國際規模。其後除了將創作成果與一般民眾以及藝文界人士分享之外,亦推廣至科技產業中,希望透過重量級人士,如施振榮董事長的參與,開拓科技領域的視野,與藝文產業彼此刺激思考、交流、創新。
施振榮董事長也在談話中重述了科技在藝術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性,以科技結合藝術,除了賦予藝術作品新生命,以科技為輔的展示模式亦可強化作品概念之傳遞,整體而言更有加乘作用。
以傳播藝術作為使命,建立文化推廣中心
國藝會長期以來扮演著藝術火車頭的角色,例如近年積極推動國際發展方針,也持續鼓勵藝術家吸收國際養分、文化新思維,刺激、活化創作能量。然而除了支持藝術生產,在推廣端也需致力。邱再興董事長認為,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推展,讓大眾體認「生活即是藝術」,是需要思考的課題。邱再興董事長以鳳甲美術館為例,在社區中心舉辦藝術創作活動,讓年長婦女、媽媽們利用家中閒置的碎布完成作品,使一般民眾能親身體驗拼貼藝術,並了解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他特別期待台灣各地都能逐步成立文化推廣與藝術中心,經由活動,讓大家把文化當作生活的一部份,積極鼓勵民眾參與藝術,一同推廣在地文化特色。
文化部洪世佑司長回應,國藝會由下而上的運作值得肯定,基金會不只作為一貼近民間的中介組織,同時也是一個具備專業性的補助單位。國藝會發展至今,除了發放補助,亦逐漸轉型,同時亦具有智庫、文化交流平台等多元功能。洪世佑分享中央政策的多元協作觀點,表示文化部努力推動的文創院尚在立院審議階段,期望未來此機構亦能成為一中介組織,與國藝會並行,協助維護、開發整體藝文環境。未來文化部除了直接給予補助,亦會往文化經濟發展,採取投資的方式,以雙軌資金壯大文化本質力,此外也將特別關注文化科技之發展 ,與科技部一同合作。因應新政府政策,另計劃舉辦文化講壇,以審議式民主的方式辦理,廣納藝文界人士意見,國藝會作為一文化智庫角色,將可提供文化部相關幫助。
重思組織定位,開拓藝企協作多元面貌,面向藝術創作者,亦向民間企業與大眾伸臂。面對下一個二十年,國藝會乘載著更為多元具意義的使命。
下載完整報告:
【組織定位與發展篇】國藝會組織定位論述:二十年的回顧與展望/王俐容
【藝企合作篇】跨域引流-國藝會藝企協作的經驗與轉化/高慈敏
【文化資產篇】國藝會無形文化資產補助政策分析/林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