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20年,補助下的表演藝術生態現況 - 走出「後殖民時代」,發展台灣主體性
2016
07
27
文|謝繕聯整理
20週年,回顧與前瞻
國藝會「20週年回顧與前瞻論壇」的藝文獎助政策與生態觀察,以表演藝術類開場。本場次邀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潘皇龍教授、台北市立大學舞蹈系曾瑞媛教授、資深劇評與劇場導演傅裕惠為音樂、舞蹈、戲劇(曲)提出觀察報告,並邀請舞蹈空間舞蹈團創辦人與藝術總監平珩作為主持人,國藝會董事、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梁永斐,以及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于國華參與討論。

發展中的音樂主體性與創作生態建構

潘皇龍教授在研究報告中批判地指出,台灣傳統音樂如原住民歌謠、閩南語、客家歌謠,受到多元的社會結構與文化環境影響,目前仍呈現「後殖民時代」的文化面貌。台灣音樂環境雖至二戰後已建立完整教育體系,但幾乎全盤西化,即使在學校成立國樂系,相關理論以西洋古典教育系統為根本,自我主體性尚待發展完全。過去文建會及公設樂團風氣引領的成效有限,反而是音樂相關民間組織,如管弦樂團、室內樂團、合唱團等,肩負起歷史傳承與文化紮根的重責大任。

潘皇龍從補助數字檢視,觀察到補助明顯以演出為大宗,但探究內容仍停留在西洋音樂代工階段,且補助者重複性高,他認為,是否其作品真的深具前瞻性與原創,或另有其他因素,需受到分析討論。

面對傳統音樂發展之困境,潘教授指出,早期社會對藝術的輕視,影響傳統音樂的發展,過去殖民統治歷史,也對傳統音樂創作與推廣造成阻礙。時至今日,台灣音樂的本土性、自主創作性、傳統音樂創作者跟欣賞者間的聯繫,都尚待加強。如何從「消費型音樂」轉而提供作曲家更多創作資源,還須建構良好的製作環境、配套流程,讓教育與就業連結,讓作品有較佳的排練及演出機會等。唯有考量完整生涯規劃,才能支持作曲家持續堅持創作之路。

除了增加資源與相關配套政策,在審查機制與評審部分,潘教授也建議,不用侷限於邀請國立學校體系的教師擔任評審,亦可從私立學校挖掘專業人才,並且可規定新進委員應有一定比例,強化評審委員輪替制度,擴大延攬範圍,補助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作品。

台灣音樂生態環境的後殖民主義痕跡過重,期待國藝會能給予有想法與創作力的音樂創作者足夠資源,以協助建構音樂領域的文化主體性。(國藝會提供)

打造台灣音樂品牌,創造多元生態環境

而如何「開拓台灣主體性的新生態環境」?潘教授建議開始建立「台灣音樂資料庫」,積極加入「國際音樂資訊中心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並建立獎勵機制,鼓勵樂團創新,以打造台灣音樂自我品牌為目標;發掘各樂團經典作品,鼓勵樂團累積獨特風格。

在「擴充國際音樂文化交流」部分,潘教授也提醒,除了積極爭取在國內主辦國際性音樂節,並協助國內團體與國外團隊透過競賽、聯合演出交流外,也可協調教育部、外交部與各駐外館所,擴充國際文化交流與資源,透過跨界演出創作、跨部門合作增加國際能見度。

至於多元音樂生態環境的創造,潘教授建議,台灣音樂團隊要常設「駐團作曲家」充實樂團自己的曲目資料庫;也建議政府機關或是民間相關獎助團體多多舉辦作曲比賽,提供年輕作曲家嶄露頭角機會;此外,也要增加專業補助資源,如提高專案補助金額、釋放公共閒置空間以供展演,從人才培育到提供就業機會,從創作發表到市場推動,透過層層相關的策略才能帶動整體音樂環境發展,一步步建構真正屬於台灣主體性的音樂。

國內中型舞團之發展長期較不獲重視,除須建構自我品牌,亦需要政府積極規劃中小型展演空間。(國藝會提供)

扶植中型團隊運作,培育專職舞者

曾瑞媛教授以扶植和培育的視角來理解國藝會補助成效,並融合舞蹈教育工作者和觀眾們的觀點,透過多次訪談理解舞蹈生態發展現今概況,並針對與舞蹈生態發展最直接的「演出」以及「創作」等項目作為觀察重點。

她觀察,由於文化部扶植團隊計畫主要針對行政與營運,所以許多的團隊的新製作費用均以國藝會為申請對象。然而,她也提出,許多團隊因為受限於資源,即使努力提升藝術性與美學,仍舊無法擺脫中型舞團的經營模式。曾瑞媛表示,當中型舞團製作規模與視野已超越過去,國藝會是否仍要維持原來的補助基準?如何進一步協助舞團壯大?都需要加以討論。她認為,公部門推出國家品牌團隊獎勵機制,目前似乎只考量大型表演團隊,為中型團隊建構一套新的獎勵機制,依照團隊實際的製作規模以及歷年來的演出成果作為考量,提高過去補助金額,也可協助中型舞團在不同階段上的轉型與發展。另外,國藝會從2014年起與民間團體合作建構的「國際藝術網絡發展平台」,將具有不同特色的舞團推向國際,藉由藝文交流協助國際推廣,如此借重國藝會長期推動新作品的經驗,將舞團優良的作品轉化為經典之作,再將經典之作推向國際,亦可節省在創作上時間和經費的投注。

2013舞蹈類常態補助-演出 周先生與舞者們《舞蹈旅行計畫》@南投藍田書院(陳長志提供)

除了對團隊的扶植,針對個別人才的培育,曾瑞媛也建議,補助專案應可提供個人創作類別,讓有志於從事創作的編創者有更寬廣的揮灑空間。尤其文化部對於扶植團隊聘任專職人員的比例有限制,縮限了舞團聘任專職舞者的空間,為了不斷有新作品,舞團大多將資源投注於製作經費。從國家層級文化政策思考,她拋出提議:公部門甄選、聘任國家級舞者,讓優秀舞者根留台灣;新建國家級藝文場所增設專業舞蹈表演中心,都將對於國內舞蹈生態發展有所助益。


國藝會常態藝文補助下反映的生態現象,包含了藝術自主權、表演者自身實力的評估,以及維持老觀眾與開發新市場間的平衡。 (國藝會提供)

傳統劇種與國藝會關係補助機制

分由傅裕惠老師整合蔡欣欣教授對於補助的觀察。蔡教授指出,目前傳統戲曲類補助仍有重北輕南現象,補助數據也反映出劇種與國藝會關係:如歌仔戲、布袋戲較常受補助,京劇、客家戲較少獲青睞,而像是明珠、一心劇團在國藝會補助後,開始可建立演出風格,穩固團隊,也開始以本土故事做為戲碼創作元素,或是跨界創作,其他少數劇種如南北管、大學內團隊多以研習進修作為申請項目。

對於未來補助方向調整,蔡教授在報告中也提供了幾點思考,例如如何讓劇團在接受補助的同時擁有藝術自主權?傳統戲班如何維繫既有觀眾,並持續開發當代新客群?此外,傳統戲曲在國際專案計畫中的缺席,也跟目前評選標準、資訊不對等因素有關,接續需在補助機制中被重新審視。

2015戲劇類常態補助 唐美雲歌仔戲團《文成公主》。(唐美雲歌仔戲團提供)

受限於表演場地的現代劇場生態

在國藝會補助努力之下,台灣現代劇場呈現驚人的原創力,然而傅老師也提到 常見最大問題是叫好不叫座,因為受限於場地資源不足,讓中小型劇團無法長期演出維繫觀眾,也造成道具、服裝的資源浪費。傅老師建議,除了文化部與公私立基金會努力,也要其他各部會具有文化思維,才能更全面的協助推動藝文發展。

國藝會資金有限,新興劇團不斷成立,除了經費補助,還有什麼資源可協助團隊?傅裕惠從對「表演藝術追求卓越」、「新人新視野」等專案補助獲補助者的訪問中歸整,如何加強量化評估,了解中小型劇團在市場上接受度,也是目前的一大難題。她也建議未來國藝會補助可著重在具有原創性、特殊性的專案,也期待過去長期獲補助的團隊朝自立的方向努力。「評鑑的從來就不應該是選出多棒的結果或人選,而是要提醒申請者:你的案子、你的作品、你的創意,究竟如何產生多大的影響力!」

預算爭取外,資源合理分配的完整配套

未來國藝會的角色如何轉變,如何成為創造出資源整合與相乘效應的平台?在會中也受到討論。于國華提到國藝會因應文化藝術獎助條例與文化部給予的空間,在政府與相關服務者的壓力與建議中不斷回應需求,創造協商平台,穩健發展中也不斷導入新觀念,反映藝文生態變化。他期待未來國藝會除了在爭取增加預算的同時,也要有相關配套讓資源更合理分配,並增加藝術行政資源輔佐,才能創造相乘的效益。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梁永斐司長以整體文化政策角度回應討論,他建議,目前國內藝文教育皆以專業性技能為主,建議日後可在十二年國教中培育藝文欣賞觀眾,而如何整合各縣市資源,提供藝文團隊資源,將整個台灣藝文生態視為有機體,與國外交流,是文化部未來努力的目標。

陳錦誠執行長也回應三位講者的報告與提問表示,未來常態補助比例是否提升?是否會對台灣藝文生態有所助益?如何加強台灣音樂發展主體性?如何培育、創造適合專職舞者生存的環境?都是需要繼續努力的目標,他也建議戲劇創作設計道具、舞台布景時,能夠考慮未來規劃,創造資源更永續的利用。


下載完整報告:
【音樂篇】建構台灣主體性的音樂生態新環境/潘皇龍
【舞蹈篇】由獎補助機制看舞蹈生態二十年之發展狀態/曾瑞媛
【傳統戲曲篇】「國藝會」二十載春華秋實,再許戲曲一個未來/蔡欣欣
【現代戲劇篇】戲劇原創力的後盾與累積/傅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