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注多元活水,描繪新文化藍圖
在論壇的開場中,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以「生生不息的藝文生態」為題,展望國藝會與藝文界未來。他強調,台灣未來整體大藍圖,應是成為「高科技、高感性的人文科技家加值島」,而藝文在之中扮演的角色便至關重要。
邁向新藍圖,需有新思維。「資源的重置是首要,但是重置不只包括預算,還必須有思維跟機制的翻轉。」以藝文作為各部會施政加值的新思維的加值,是面向未來的翻轉契機。施振榮提及,在未來文化藍圖上,國藝會除了獎助創作端,也應擴大公共服務與社會影響力,為藝文生態、價值鏈做更多努力。一方面成為政府最重要文化政策夥伴,洞察藝文生態與網絡發展,靈活回應民間需求;另一方面,也應積極推動「藝企平台」持續發展,鼓勵企業贊助藝文專案與藝文消費,引進企業資源,讓企業成為不可或缺的夥伴。「只有公益預算支援藝文是不足的,」施振榮說,多方拓展資源,將為藝術界帶來更多活水。
施振榮指出,國藝會近年提出的「藝級棒」(藝文社會企業育成)、「創薪會」(產業藝文加值計畫)都在將藝文注入企業,在產業做加值。「每一個行業都需要持續創新的文化與養分,企業也可參與藝文,注入更多的活水。」他也提及國藝會於去年啟動的評估進駐空總創新基地藝文村計畫,期待國藝會未來可以成為整合創新模式,創造價值、物質與精神生活共榮的場域。
二十年的不變與變
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則在接續的分享中,回顧國藝會的成立使命與嚴格。在1996年依據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成立的國藝會,擁有一核心任務與精神,即文化藝術事務的相關獎助,應定期由主管機關會同國藝會訂製並定期評審。國藝會目前基金總額維持在60億左右。「當時黨內外一致認為要成立一個獨立的藝文補助機構,這在20年前是相當有前瞻思維的舉措。」陳錦誠回顧,國藝會成立之初面對諸多質疑,包括台灣對於此類機構的實質需求;然而其組織特性是相當清晰的:「第一,單純以支持民間藝文團體與機構為宗旨,獲補助者中沒有政府機構、沒有官方單位;第二,堅持協助扶持而不干預,僅扮演贊助者而非指導單位。」陳錦誠表示,國藝會對補助政策中的同儕評斷機制始終嚴格堅守,專家評審都經董事會決定,也持續彈性靈活地回應民間需求,因應民間發展而適度調整補助機制,期望預算被確實用在明確的項目當中。
陳錦誠強調,國藝會在過去二十年來歷經諸多變革,卻也恪守著許多「不變」。「其不變是在程序上的層層把關。」國藝會的補助機制修訂在執行前三個月完成,從個別諮詢與諮詢會議中廣納專家與文建會/文化部意見,研擬修正草案,召開董事會補助基準研議小組會議討論,最後經過董事會核定,公告得獎名單、補助金額、評審也經董事會核定。國藝會在各類別補助中,不斷審慎地調整金額、名額,建立具公信力的機制,「這些機制現在看來理所當然,卻是二十年來不斷戒慎恐懼守護把關的成果。」陳錦誠說。 機制嚴格把關,對藝文創作補助的精神也始終堅守。陳錦誠道:「國藝會創立那年,經歷83次座談會、公聽會、分區說明會;立下一個承諾:補助說明會一直開下去,不會有藝術家因為不會填表而申請不到補助。這也是到現在大家共同維繫的價值。」
陳錦誠回顧國藝會的成果:二十年來,國藝會挹注了29.6億,資助了13042個計畫,之中包括2,682位藝文工作者、1,468個藝文團體受國藝會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間,有120位藝術家個人、61個團體是首次得到補助。「證明國內團體快速在增加,消失退場的少,增加的持續。」陳錦誠說,這也表示,投入於文化藝術的資源,仍需持續增加,以回應國內的創作能量。
從常態、專案到平台,回應藝術生態的補助變革
陳錦誠也回顧,國藝會近年較為顯著的改變,以常態與專案補助金額的調整為要。國藝會創立伊始的常態補助金額,從原初100%的補助總額占比,逐步調節到目前的68%,另外的30%用以支持專案補助,2%則調配到國際藝術網絡平台的推動。「國藝會的常態做得很好,可是董事會開始覺得做得不夠:常態過於被動,公布了辦法就等著大家申請;但專案採取比較主動,做了很多策略性的資源,挹注在某一個重點上,這是大家共同討論出來的,之中也有多個藝企合作的案子。」陳錦誠表示,專案補助的主動性,除了經費挹注之外,還包括了對藝術家創作歷程的支持陪伴,「例如新人新視野從審查、排練場的看排呈現,到最後選出三位,我們全程參與過程,和常態很不一樣。」其他如歌仔戲專案、策展人培力、長篇小說專案,都是這樣的精神。
從常態與專案補助的能量延伸,兩年前,國藝會的補助機制進入到另一層級:結合外部夥伴關係,建構國際藝術網絡平台。陳錦誠回顧國際藝術網絡平台創建背景,「機會不能等,2014年投資績效較好,我們於是將資源移動到國際發展能量的培養。」國際平台協同外部夥伴關係,主要協助國際合作、推動潛力團體走上國際,「希待未來國內走上國際的中小型團體能夠倍數成長,且持續經營。」平台中,「數位表演藝術平台」(Fly Global),有主持人與專案經理人帶領團體參與國際舞台演出;「原住民表演藝術推廣平台」,則努力翻轉過去模式,從政府企業支付出團隊國演出機票、演出費與禮物經費往例,邁向國際邀演支付機票演出、節目共製的新局。「希望一個團體走出後,有更多團體可以突圍。」陳錦誠期待。
資源難題,角色轉換,國藝會的關鍵路口
陳錦誠接著笑言:「大家會問,國藝會做了這麼多事情,過得好嗎?其實蠻悽慘的。」二十年前,定存利率從9.89%掉到1.10%,未來甚至可能面臨負利率。有鑑於定存利率下降,國藝會近年開始投資股票,以期望適度穩健投資,改善收入來源。「若將基金全數定存,則本會基金餘額將僅為47.75億,然而因有適度穩健的投資,目前基金維持在60.48億,收入來源成為穩健投資取得。」即便如此,面對資源的有限,與角色定位的轉換,國藝會也來到關鍵的路口。
這幾年文化部也編列更多資源挹注在藝文界,近五年在表演、視覺、文學類別對民間團體與個人的補助經費均線約為4.4億,對照國藝會在常態加上專案補助的近五年均線1.4億,對比出基金會角色定位面對的可能調整。陳錦誠表示,20週年論壇的舉辦,即是在把問題開放出來,讓大家討論接下來的面對之道。
針對國藝會在公部門與商業部門間扮演的中介角色,陳錦誠也表示,國藝會期待藝術創作叫好又叫座,同時達到卓越與普及。然而,「好作品經常找不到觀眾,我們認為不只是藝文界的事情,而要社會參與。」施振榮上任董事長以來推動的藝企平台,即是希望從民間引入更多資源,達成藝企共好。「企業從贊助角色轉化到合作夥伴,這也是國際重要的思維。」
展望2020年,國藝會如何走未來的路?陳錦誠表示,「從過去原創補助之外,我們希望可以做更多事:建立藝文智庫、拓展藝文觀眾、邀請社會及企業的參與,也開拓國際發展。」在藝文原創補助基礎上,與各界建構更有機的協作平台,面向下個二十年,國藝會踏穩腳步,胸懷十足壯志。